《你好,李焕英》隐藏的疑问:爸爸们去哪儿了?
《你好,李焕英》票房已经突破40亿,从勇猛势头来看,几乎肯定要成为2021春节档票房冠军;贾玲成为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但其实,这部电影有个容易被忽略的问题:贾晓玲的爸爸是个什么人,他做了些什么,他又去了哪儿?
整部电影的剧情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贾晓玲母亲遭遇车祸;小贾在伤心之余犹如梦境一般的穿越到了自己出生以前的少女时代,想开金手指让母亲多点开心;经过一系列事件之后突然发觉:这个少女李焕英正是母亲先于自己穿越而来,自己所做的一切母亲都是知情而且主动配合——母爱终究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
这个双穿的设计正是最大的催泪点,结合贾玲母亲的真实故事,更让人潸然泪下,很多人形容“眼泪连口罩都包不住了”——这也是该电影口碑火爆的原因:真挚、不做作的怀念母亲。
然后整部电影贾晓玲的父亲是隐形的工具人,其短暂的出场只是李焕英拒绝追求者的注脚;关于父亲的人生,以及在贾晓玲成长过程中担任的角色,电影毫无着墨。
很多人评价这部电影,都会说从后三十分钟双穿线转折开始,眼泪就止不住了;坦白说,我是从贾母遭遇车祸后就开始眼泪连连——我的母亲正是遭遇车祸去世,这个经历让我几乎电影全程泪水没有断过——我非常理解贾玲在电影及现实中提到母亲时候的心情。
所以我就更觉得在怀念母亲的电影里面没有父亲的描述,因为我想起母亲,自然而然会想起父亲;事情发生后,我父亲几乎失去行动能力,巨大的打击使他卧床两天,眼泪都要流干了——很长时间以后他无意间跟我说:我和你妈妈几乎没有吵过架,说着说着眼圈又红了。
有人从女权的角度推测贾晓玲的父亲应该是对于家庭未能充分尽到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以致于在怀念母亲的时候没有父亲的角色。
至于真假,我无从判断。
但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对于父亲的讴歌怀念,相较于母亲而言,从来都非常单薄和缺失(至少从我的观察是如此)。
突然问我的话,大概只能想到朱自清那篇怀念父亲的散文,其他的就真的不太想得起来。
从中国传统来说,严父、慈母的角色配置长久以来深入人心,但对于子女无私的爱,我想,父亲不会比母亲更少吧。
或许是因为性别差异,父亲更多的时候会显得沉默寡言(相对的),嘘寒问暖少了一点;男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可能还会遭遇父亲的“肢体教育”,女孩子孩提时代或许跟父亲比较亲密,但成长到了有心事的阶段,父亲往往又会遭遇性别隔离,不是那么方便交流;父亲或许在表面上,都会相对的“疏远”那么一点点吧。
我想,这可能是父亲角色在文学影视作品中角色缺失的原因之一吧。
突然有一天,我忽然意识到,我失去了母亲,而父亲则是失去了妻子,心里的伤痛不会比我少;日渐苍老的父亲,也需要抚慰。
于是拨通电话,通话内容依旧如往常一样千篇一律:最近身体怎么样,最近工作怎么样……
似乎男人之间、父子之间,不太适合更为亲密点的语言,稍微来点就有点尴尬。
无奈,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