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经纪人现状:缺!急!如何破局?

来源:株洲日报、秋凡科转

近日,《株洲日报》刊登了一篇由记者廖智勇撰写的《技术经纪人紧缺,如何破局?》。文章比较长,但是有不乏精彩观点!为方便科转人阅读,我们把其中的干货摘抄整理如下:

在技术市场有这么一群高端玩家,他们既能身着白大褂,读懂实验室里的硬科学,又能西装革履,游走于市场、企业之间谈笑风生;既能帮企业解决“卡脖子”的技术难题,又能帮科研院所实现增值收益。他们就是成果转化领域的主力军——技术经纪人,又被称为技术市场的“摆渡人”。

缺:技术经纪人门槛高、需求大

一个地区经济越活跃产业越富集,技术需求就越高。企业研发团队在某个技术瓶颈上长时间未能突破,不仅经济成本大幅上涨,也不利于新产品抢占市场。寻找成熟的技术成果转化,无疑是一步捷径。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有技术需求的企业往往忙于业务,少有精力,且缺乏渠道对接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经纪人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凸显,他们可以充当技术转化的引路人。

一个成熟的技术经纪人可以从各种科技成果中,匹配到合适的购买方,再根据市场行情、相关政策法规与卖方议价,引导谈判,还可以在交易和成果转化的全过程中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

虽然从表面上看,他们干的是中介的活,但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可不是找技术、找需求这么简单。
完整的技术转移转化过程相当复杂,涉及到“调研需求、匹配专家、技术判断、市场调研、商业策划、法律协议、实地考察、三方协议、持续沟通”等诸多事务,并不像房产租赁那样,中介带租客看个房,三言两语就能达成协议。

懂技术的不一定懂市场,既懂技术懂市场的,对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可能又不清楚。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经纪人,至少要懂三种语言,即市场语言,技术语言和政府语言,才能了解市场需求,与专家教授、研发人员交流无障碍,并能够把握住科技口、经信口等部门的政策。

一方面是技术市场庞大的需求量,另一方面是成果转移转化人才严重不足,导致了技术商品的流向缺乏调控和引导力,形成科技成果供、需方转化信息不畅通的“肠梗阻”。

随着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持续增长,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让技术成果走出实验室,应用到批量生产的产品当中,作为“桥梁”的技术经纪人至关重要。可由于门槛高,培养周期长,该行业的从业者稀缺。

急:各自为战,没有成熟的团队

技术经纪人职业化问题,最要解决的还是“土壤”问题。

培养一支专业素质过硬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是做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要方向。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相继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技术经纪人行业发展的政策。

技术经纪人行业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很少有成熟的运营团队,做这一行的大都各自为战,很碎片化。尽管国家大力支持技术成果转化人才的专业化建设,但技术经纪人的职业化道路任重而道远。

目前,技术经纪人这个职业还未纳入人社部新职业,没有获得传统意义说的“国家认证”,技术经纪人资格证书只是成果转化这个领域的职称佐证材料。

国内的技术经纪人大部分来源于高校老师、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机构。全国高校目前都没有设立相关专业,想要成为一名技术经纪人,只能通过在社会实践中摸爬滚打,积累经验。

技术经纪人的佣金收取比例,在全国范围内只有极少地区有指导标准。帮助买方或卖方达成技术交易合同后,应该收取多少佣金,没有相关标准,只能靠自行协商。

这一行,必须有三懂。懂技术和转化,懂市场和人才管理,懂整合资源和融资。不仅要做前期撮合,还要“跳下水”和团队一起“游泳”。

成果转化光靠这种零散式的推销,比较粗放,还是要靠搭建平台,解决学校与企业信息不对等的问题。

要尽快培养更多技术经纪人

技术成果就像展柜里的艺术品,拥有者成就感满满,却无法通过它带来实际的收益;而品鉴者求之若渴,却苦于没有打开“展柜的钥匙”。作为“展柜钥匙”的持有者,技术经纪人这一角色的分量举足轻重。

技术成果不像一般的商品,拆开包装就能直接使用,技术从实验理论走向市场,有太多的工作需要技术经纪人去协调和公关。按照欧美科技强国技术经纪人的比例,每100个科研工作者中,至少要有4名技术经纪人,然而国内技术经纪人行业还处于初期阶段,远远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

打造产业链集群化发展,推进创新裂变,都需要大量的技术积累,如何让国际、国内的前沿技术为我所用,技术经纪人作为催化剂的作用不容忽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