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灵魂的人,谈什么活着

刘瑜老师曾说:她不相信灵魂的存在,但在吃喝拉撒,衣食住行,求生、求偶,繁衍,趋利避害,热了想乘凉、冷了想取暖的自然属性之外,“剩下的”那些东西,总得有一个名字,那就叫灵魂吧。

可见,如果没有灵魂这个词,形容人的属性将变得多么吃力。

但如今,似乎用不上灵魂这个词了——人们越来越物质,也越来越功利。富有勇气的人少了,现实的人多了。叛逆的人少了,跪舔的人多了。鼓掌的人多了,反思为什么鼓掌的人少了。

我们终于发现,精神、理想、自由、独立,小说、诗歌、文学、艺术,都抵不过一张抄来的、毫无创意、满是商业术语的PPT。

但曾经可不是这样,徐晓老师就曾在《半生为人》一书中,描绘出一代人充盈着灵魂的青春岁月——80年代。

那个年代的人活的有灵魂,大家都一样,不谈钱、权,只看谁活得更潇洒,谁更有姿态。

学者陈平原,就曾用十二个字,概括整个80年代:泥沙俱下,众声喧哗,生气淋漓。

徐晓生于上海,长于北京,不到20岁就因卷入时代风波入狱两年,出狱后加入北岛、芒克的《今天》杂志,和史铁生、赵一凡等人均有深交。徐晓不仅见证、参与了那个灵魂充盈的80年代,更将其记录下来。

这份记录,在今天的环境下,既显得格格不入,又极为珍贵。

正如刘瑜老师所说:徐晓的《半生为人》,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人甚至一代人的青春,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国家的青春——幼稚、笨拙,但也天真、充满热望。宴席已经三进、残羹冷炙旁,作为最后一个离席的人,徐晓独自守护着那个时代最后的、熄灭着的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