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的创举:历史上唯一的“二王”书法系统
這是目前網絡上
頗受好評的書法講座
香港“黃簡藝術工作室”出品──
書法二級課程「筆勢」
第十四集|“五勢”小結
多花一點時間整理一下,
會有好處的。
|筆記|
L2-14 “五勢”小結
又要請大家看看這個系統表了,紅色的都講了,現在“五勢”也講完了。但復合筆勢還沒有講完。因為“五勢”之外還有其他後人補充的復合筆勢。
1.“五勢”是講什麼的?
今天對“五勢”做一個回顧,一個小結。第一個問題:“五勢”是講什麼的。
但从名字就可以知道,“永”字八法的重點在“法”,這個“法”就是用筆法。所以《玉堂禁經》有“側不得平其筆,勒不得臥其筆”等等。如果你只會用筆,那就是點畫寫得漂亮一點。
“五勢”的名字有個“勢”,重點是組織筆勢,這就不是講用筆了。它講點畫的組合,這就產生了復合筆勢。
如果不是寫字,拿毛筆畫出來的就是線條。這個歷史非常久遠,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我們就看見了線條。有直線,也有弧線。長弧線應該是幾筆接起來的,不是一筆過就可以成功的。
書法也是使用線條,直線、弧線都會用到。但單純的線條用來寫字並不好看,為什麼?因為粗細一致,沒有變化,看起來好像用鉛筆或圓珠筆寫出來的。線條一用到文字之中,就變成了點畫。
我們說要寫好點畫,包括兩層意思:一是質量好,線條沉著有力,用鋒恰到好處;二是形態好,點畫在文字中是有位置的。在特定的位置上,有特定的姿態。這就說到筆勢了。點畫本身的姿態就是單一筆勢,如果你只會用筆寫出來單一筆勢,那寫字還是一點一畫逐筆加上去,最後得到整個字。
一堆零碎的點畫,氣脈必然不相通,这样写字当然很生硬。
“五勢” 的意義就是先把這些點畫組織起來,成為幾個筆勢,最後由這幾個筆勢裹束出整個字。
這就是我反復講的兩步成字。我打一個比喻,點畫好像建築材料,好房子當然需要好的建築材 料,但你可以把材料先做成房子的某一部分,門、窗,甚至屋頂、墻壁都可以預先做好,運到工地只要搭配起來。
寫字和這道理是一樣的。先是有線條,線條用於文字就是點畫,点画组合产生复合笔势,复合笔势裹束就得到一个字。寫好點畫歸於“永” 字八法,組織點畫歸“五勢”。
現在我們可以回答第一個問題了。“五勢”是講什麼的?
簡言之:
“五勢”是講單一筆勢的組合。
組合的結果,產生復合筆勢。
這是兩步成字的第一步。
2.“五勢”夠用嗎?
第二個問題,“五勢”夠用嗎?
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我一开始就说,“五勢”之外,後代還補充了很多復合筆勢。這不就說明“五勢”是不夠用的。
那張旭為什麼只提出五個復合筆勢呢?
這世界的基本線條只有兩種,直線和弧線。直線因為方向不同, 因此有了橫豎。弧線因為旋轉的方向有順時針和逆時針之分,因此也有兩條。
當我們把線條加以組合,那就有三種情況:
弧線和弧線組合
直線和直線組合
直線和弧線組合
2.1 弧線和弧線
先說說弧線和弧線的組合。這分為兩種情況:“轉動”和“滾動”。
“轉動”是同方向弧線的連續。譬如線 A 是順時針旋轉的弧線,線條 B 也是順時針。方向相同,這就“轉”起來了。如果你需要,可以再加上線條 C,那就是繼續轉。反過來,順時針改為逆時針 A、B、C 都是逆時針,這也“轉”起來了。
“滾動”和“轉動”不同,它是把相反的弧線連續組合。如弧線A是逆時針轉動的,組合順時針弧線B以求連續。這就是“滾動”。如果需要,還可以繼續往下連續,繼續“滾”動。“滾動”當然也可以以順時針弧線開始,形狀和剛才這一根對稱。
“滾”字的意思,照《集韻》的解釋是“大水流貌”。大水波浪一上一下,稱之為翻滾。其實就是兩個方向的弧線連續,這和轉動不一樣。
我排一張表,可能看起來比較清楚點。弧線的組合包括兩種運動方式:一個是轉動,另一個是滾動。“轉動”指同方向弧線的連續,“滾動”那是兩根反方向的弧線連續。我們平時說“使轉”,使轉的“轉”是一個大概念,應該包括了“轉動”和“滾動”,這樣就完整了。
“五勢”中的鈎裹勢,就是轉動的例子。
“五勢”中的袞筆勢,是滾動的例子。
簡言之:
“五勢”以鉤裹勢和袞筆勢兩個例子,說明了“轉”和“滾”兩種運動方式,這是組合弧線的復合筆勢。
2.2 直線和直線的組合
第二種情況:直線和直線的組合。唐朝初年,孫過庭已經把這種組合稱之為“使”。“使”在“五勢”中也是兩個筆勢:豎筆勢和奮筆勢。豎筆勢是豎筆起,奮筆勢是橫筆起。
這兩個筆勢其實是差不多,奮筆勢拿掉第一橫,那就是豎筆勢。同樣,豎筆勢拿掉第一豎,就變成了奮筆勢。所以疊加功能,抬筆移位功能對這個筆勢來說是通用的。
之所以分為兩個筆勢,是因為它們運動的方向不同。和刚才讲的“转”一样,奮筆勢是順時針方向,手腕是右左右左。如果把它明節點改成暗节点,那就是滾動。豎筆勢是逆時針方向,手腕左右左右。滾動的時針方向比較明顯,但從手腕的運動來看,豎筆勢和奮筆勢和滾動用腕是一樣的,它也是有方向性的。
《玉堂禁經》說“須險策之,草書'一’、'二’、'三’字用之。”這句話我認為最要緊是講明了基本單位是一開,或者說一折。後面就是折的疊加,兩開、三開,甚至更多。不管你加到多
少開,基本單位就是一開, 或者說一折。
抬筆功能是這一句:“須抬筆豎策之。鐘法'上’字用之。”這也是“使”,抬筆移位的“使”。這一下“使”的功能大大擴展,結果豐富多彩。這是折的變形,或者說節點的移動。从根本上来说是巧用手腕。所有一橫一豎的連續,或者一豎一橫的連續。都可以歸之於抬筆移位。
你看这三个“左”字。王羲之《十七帖》中的“左”字,下面的“工”是奮筆勢。一次過寫成,頭尾相連,沒有抬筆。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左”字。下面的“工”,寫完一開以後抬筆向左了。 《蘭亭序》中的“左”字,下面的“工”是兩次抬筆移位,從本質上說,這三個“工”字都是奮筆勢。區別只是抬筆移位的使用,所以形態不一。
又如“功”字,現在左邊是個“工”字。孫過庭草書“工”,奮筆勢一開半,連續寫成。集王羲之《金剛經》,奮筆勢寫了一開后移位,再寫那半開。皇象《急就章》,第一開豎筆已經移位,然後繼續寫成。智永《真草千字文》左邊“工”字, 奮筆勢兩次移位。
我們再來排一張表,直線組合包括兩種運動方式:一个是“疊加”,另一个是“移位”。“疊加”是頭尾相接,第二筆的頭連接第一筆的尾。“移位”是第二筆的頭不連接第一筆的尾,頭尾不相接。第二筆的頭位置移動了,可能在前一點,或者在高一點的地方。這兩種都屬於“使轉”的“使”,是折的運用。
2.3 直線和弧線組合
第三種組合,是直線和弧線的組合。
剛才講到的鈎裹勢和袞筆勢,是弧線和弧線組合,豎筆勢和奮筆勢是直線和直線組合。那還剩下一個鈎努勢,它又是什麼呢?鈎努勢就是 “永”字中間那三筆,這是直線一勒,加上曲線一努,再加一趯。成為直線和弧線的組合。
直線和弧線的組合,應該有兩種情況。一是逆向的組合,一橫寫完了,寫逆時針的弧線,好像努。鈎努勢就是这一种。逆向組合其實就是折,只可以用明節點。另一種是順向的組合,一橫寫完了,寫順時針弧線,如裹,獅口、鈎裹勢都屬於這一種。順向的組合可以歸入轉動,把它放入一次轉動就寫出來了。
你看這三個“司”字,其中的鈎努勢,都是歸之於折的。
而這三個字,下面都有一個獅口。獅口是一橫、一裹和一趯 ,它們是可以用一次轉寫出來的。當然也有些書法家喜歡用明節點,會把這個弧線變成折,那是小圈手法不同。
簡言之:
直線和弧線組合,有三種情況:
弧線加弧線、直線加直線、直線加弧線。
“五勢”正好包括了这三种情况。你說,這是巧合呢,還是有意的安排?
3.有關“五勢”的結論
我研究《玉堂禁經》,花了很多年時間。首先當然是理解它的內容,但深入以後,發現這個系統很不簡單。
在一級課程第 31 課“九用”小結中,我給大家看過這張圖。
“九用”只有九種用筆法,究竟夠不夠用呢?排出這張表就發現,“九用”正好考慮到了從起筆到收筆的用筆要求。“九用”是夠用的,不多也不少。
在講完“永”字八法之後,我給大家看過這一張圖。“永”字只有八個點畫,其中七個分佈在三號位到七號位上。而其餘一、二、四號位的三個位置,本來就是只用于趯。這樣一來,八個方向全部都有了。真可以說是極其精巧的天才設計。
說到“五勢”,又是這樣。弧線和直線的組合一共只有三種情況:鈎裹勢和袞筆勢是弧線的組合。一個是轉動,一個是滾動。豎筆勢和奮筆勢是直線的組合。它介紹了疊加之外,還可以移位。最後一種直線和弧線的組合,就是鈎努勢。這樣恰巧是五個筆勢,難道是偶然的嗎?
使轉是孫過庭提出來的,但他沒有詳細講解。在孫過庭那裡,使轉只是確定了定義。而來到張旭,把使轉的運動方式做了介紹。這是超越,或者說發展了使轉的內容。對於書法藝術的貢獻,实在影響深遠。
簡言之:
張旭所演繹的王羲之書法系統,非常完整。
歷史上只有這一個完整的系統。
其他人,無論是張旭之前還是之後,都沒有留下完整的系統,沒有他們的著作。
綜合韓方明的記錄和《玉堂禁經》,我們了解了五執筆、九用、永字八法和五勢,小圈大圈都齊備了。張旭的書法教學系統,也就是王羲之書法的精華,在歷史迷霧中塵封了一千多年以後,終於露出了真容。你該怎麼做,學習書法應該怎麼學,這條路應該怎麼走,我想你現在是明白了。謝謝。
本節要點:
“五勢”是講復合筆勢。
組合弧線和直線有三種情況。
“五勢”的意義。
複習思考:
研究復合筆勢,有人以點畫為本,有人以線條為本,哪一種較好?
孫過庭提出使轉,是以點畫為本呢,還是線條為本?
《玉堂禁经》说“又先达八法之外,更相五势,以备制度”, “永”字八法加了“五势”,制度就完整了。你怎样理解这“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