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淳:中西情人节溯源
“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少男不钟情?”——歌德
随着欧风美雨不断冲刷华夏大地,大陆人才慢慢有了情人节的理念。倘若在五六十年代有人在过情人节,那不是找死吗?国人崇尚西方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对西方精神文明似乎不屑一顾,而内心依然向往之。于是乎年轻人热衷过各种洋节逐渐流行起来成为生活时尚,最奇葩的居然有人公然反对别人过圣诞节。过不过洋节完全是个人的自由。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之一,是任何力量所无法阻挡的。看看中国古人如何描绘男女私情: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宨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美国传奇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在爱情诗《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中写道:请允许我成为你的夏季,当夏季的光阴已然流逝!请允许我成为你的音乐,当夜莺与金莺收敛了歌喉!请允许我为你绽放,我将穿越墓地,四处传播我的花朵!请把我采摘吧--银莲花--你的花朵--将为你盛开,直至永远!
每年的2月14日是西方国家传统的情人节。此节原是一个宗教节日。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全面危机,经济凋敝,统治阶级腐败,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贵族阶级为维护其统治,残暴镇压民众和基督教徒。那时有一位教徒瓦伦丁,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以坦诚之心打动了典狱长的女儿。他们相互爱慕,并得到典狱长女儿的眷顾。统治者下令将他执行死刑。在临刑前,他给典狱长的女儿写了一封长长的遗书,表明自己是无罪的。表明他光明磊落的心迹和对典狱长女儿深深眷恋。公元270年2月14日,他被处死刑,后来,基督教徒为了纪念瓦伦丁为正义、为纯洁的爱而牺牲自己,将临刑的这一天定为“圣瓦伦节”,后人称之为“情人节”。
中国的情人节,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个是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二是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三是七夕节(七姐诞,农历七月初七)。正月十五晚上,中国人素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传统上庆祝七夕的内容与情侣约会之类的活动无关,只是一个拜七姐,祈福许愿、乞求巧艺的节日。七夕节天气炎热,实在不合适作为情人节,而元宵节春寒料峭人们忙着拜年看灯也不相宜。
古代华夏情人节实为农历三月三上巳节,《诗经·郑风·溱洧》有云:'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矣。女曰:“观乎?”士曰:“既且。”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周礼有定,未出嫁的女子是要呆在闺阁之中,所以一年就只有几天出门时间,三月初三外出踏青。所以三月初三就成了单身男女们相遇相识的最好日子。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也叫“桃花节”,是一种古代汉族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笄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通常女子春天最爱在水边游玩。
上巳节大有来头,远远早于元宵节和七夕节的起源。上巳节的历史由来已久,在上古时代上巳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春和景明,人们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清除不祥的祓除仪式。——南京人至今保留着三月三荠菜花煮鸡蛋的风俗,据传吃了可祛病防止头昏等等。
古时代上巳节是“祓禊”(祓除祸灾,祈降吉福)的日子,有在水滨举行祓除不祥的祭礼习俗。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逐渐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
何为兰汤沐浴:沐浴要用兰汤,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临水宴饮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即禊饮。大家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的面前,谁就取杯饮酒并赋诗一首,意为除去灾祸不吉。这种传统历史非常古老,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初年。
永和九年(353年)三月初三上巳日,晋代贵族、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位全国军政高官,在兰亭修禊后,举行饮酒赋诗的“曲水流觞”活动,引为千古佳话。这一儒风雅俗,一直流传至今。据史载,在这次游戏中,有十一人各成诗两篇,十五人各成诗一篇十六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王羲之将大家的诗集起来,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举世闻名的《兰亭集序》,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而《兰亭集序》也被称为“禊帖”。
古代三月三上巳节是个多么美妙的节日呀!男女青年集体踏青采兰、兰汤沐浴、曲水流觞,联络感情、祛病强身、天人合一。——不知何故,此种伟大浪漫的节日居然失传了,惜之、痛之。原来中国古人两千多年前便创造出华夏人的情人节,并且一点不比西方情人节逊色!
春天不要宅在家里,走出去拥抱大自然吧,你将收获一个绚丽的夏天和累累秋果。——叹人间真男女难为知己,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