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有三位“虎牙将军”:曹魏一位,东吴一位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主要分为杂号将军和重号将军这两个类型。其中,重号将军虽然地位较高,但是数量有限,主要为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方将军等。因此,从西汉时期开始,朝廷就册封了大量的杂号将军,以此授予立下战功的武将。到了汉末三国时期,杂号将军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比如关羽的荡寇将军,吕布担任的奋武将军等,都是常见的杂号将军。
其中,就本文所要说的“虎牙将军”,则是一个始于西汉时期的杂号将军。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正式设立这一官职,田顺任虎牙将军,执掌征伐。到了汉末三国时期,则出现了三位虎牙将军。那么,问题来了,这三人分别是谁呢?
一、鲜于辅
鲜于辅(生卒年不详),幽州渔阳(今北京市密云区一带)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将领。鲜于辅原为幽州牧刘虞部下从事。公元193年(初平四年),公孙瓒杀害刘虞,鲜于辅、鲜于银等人自然要和公孙瓒相抗衡。乌桓峭王率领乌桓人及鲜卑人,共七千余骑兵,随鲜于辅南下迎接刘虞的儿子刘和,与袁绍部将麴义联合,共计十万兵马,进攻公孙瓒。在鲍丘打败公孙瓒,并斩杀两万余人。
在此背景下,代郡、广阳郡、上谷郡与右北平郡纷纷起兵,杀死公孙瓒所委任的官吏。而这,无疑体现出刘虞在幽州深得人心。公孙瓒败亡之后,鲜于辅没有归降袁绍,而是投靠了曹操。公元205年(建安十年),乌桓出兵犷平,攻打鲜于辅,八月,曹操出兵救鲜于辅,击退乌桓。
根据《三国志》等史料的记载,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鲜于辅与众臣劝谏曹操为魏王。到了公元220年,曹魏建立后,魏文帝曹丕拜鲜于辅为“虎牙将军”,进封县侯。在曹魏的武将官职中,虎牙将军位列第三品,这已经是地位较高的武将官职了。
公元223年(黄初四年),曹丕派鲜于辅到蜀汉劝诸葛亮投降。不久之后,鲜于辅迁为辅国将军,轲比能因兼并各部的战争多次遭到田豫等的干预,由此心怀反叛之心,并给辅国将军鲜于辅写信,表达了自己的不满。鲜于辅得到书信后,上报朝廷,曹丕又派田豫招纳安慰。至此之后,鲜于辅就消失在《三国志》等史料之中了。换而言之,鲜于辅最终的结局,自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当然,不出意外的话,鲜于辅应该是在曹丕或者曹叡在位时病逝了。
二、贺质
贺质,东吴贺齐之孙,贺达之子。
陈寿在《三国志注卷六十 吴书十五 贺全吕周锺离传第十五》中记载:子质,位至虎牙将军。
因此,对于贺质这位东吴将领,在史料上只有其官至虎牙将军的记载。除此之外,陈寿就没有为这位历史人物着墨了。当然,对于虎牙将军贺质的祖父——贺齐来说,则是东吴乃至于三国历史上都比较著名的将领。
贺齐(?-227年),字公苗,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三国时期的孙吴名将。早在东汉末年,贺齐就开始跟随孙策了。。建安十三年(208年),贺齐任威武中郎将,受孙权派遣,讨伐丹阳郡黟、歙等地。建安十八年(213年),贺齐讨平豫章叛乱,调升为奋武将军。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升为安东将军,封山阴侯。吴黄武初年(222年),又升迁为后将军,任徐州牧。黄武六年(227年),贺齐去世。
三、刘勋
刘勋,字子璜(认为刘子璜与刘勋可能是同一人乃裴松之的观点),东汉末年的虎牙将军(另有注“虎牙都尉”),曾与袁绍一同首倡起兵讨伐董卓,最后因为一些积怨而被袁绍所害。
对此,《三国志·卷七·吕布张邈臧洪传》中记载:刘子璜奉使逾时,辞不获命,畏威怀亲,以诈求归,可谓有志忠孝,无损霸道者也;然辄僵毙麾下,不蒙亏除。臣裴松之案:公孙瓒表列绍罪过云:“绍与故虎牙将军刘勋首共造兵,勋仍有效,而以小忿枉害于勋,绍罪七也。”疑此是子璜也。
对此,在笔者看来,在东汉末年,刘勋参加了讨伐董卓的战役,也即曾和袁绍、袁术、曹操等诸侯并肩作战。在此基础上,袁绍击杀了虎牙将军——刘勋,这无疑给了公孙瓒讨伐袁绍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