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秦印里的“虚实”
篆刻的基本素材是篆书,当我们选择了正确的篆字入印后,这些字的篆法之美是篆刻美的重要内容,这已经是我们篆刻学习者的共识,但还要进一步注意:一方印中每一个字的篆法应当服从于全印的大章法,在全印章法美之中体现篆法的价值,而不是不顾印面的章法环境一味突出某个字的篆法之美。
也就是说,在一方印的大章法需要时,就要改变一个字独立的篆法,通过印面中独立篆法各有特征的几个字的相互依存关系求得整体的章法之美。这就好像,一整幅书法作品,其中某个字写得特别的“完美”,反倒会影响整幅作品的美,而是应当由“不完美”的字组成一幅完整的、“美”的作品。
让我们来看我们的秦印作业的第26方,也是我们篆刻作业的第296方作业,就是这方“公柏”:
(公柏)
这是一方“虚实”明显的秦半通印。
印面两字,“公”字相对字形简单,因此它所占的一格相对“虚”;“柏”字相对字形复杂,因此它所占的一格相对“实”。这方印的美,主要体现在这种虚实对比上。但这并没有结束,我们还要看到,最终形成这种“虚实”对比的,还有印面两字字在篆法上的改造:
1、“公”字被篆作瘦瘦的长方形字形,空出了文字两边的大面积“红地”,它的“瘦身紧缩”,是篆法上的改造;
2、“柏”被篆作向左向右欹斜的两部分,空出了文字中间的一块“红地”,它的“分割欹斜”,也是篆法上的改造。
这两个字的篆法改造,构成了全印的“三足鼎立”的大章法,稳定、端正、大方,如图:
(“品”字型虚实大章法)
注意,这是真正“人为的虚实”。
来楚生在《然犀室印学心印》中,有对虚实的分类,即虚实分为“自然的虚实”和“人为的虚实”,那么,“何谓自然的虚实?印文笔画有多少,虚实已原来存在,不需要人为的安排。”举个例子。汉印里的“太医丞印”中,“太”字天生简单,是天生的“虚”,而其他三字,是天生的“实”,因此印面呈现自然的“三实一虚”或者说是“三密一疏”审美特征,如图:
(字形天然形成的“自然的虚实”)
但是这方“太医丞印”的精华不在于自然的虚实,而在于“人为的虚实”。
“什么是人为的虚实?例如印文字笔画均匀,则文字本身就没有虚实的存在,这类印文,就靠人为的部署和安排,使其实虚明显。”
“太医丞印”的“人为的虚实”是篆法上的改造,匠人主动改变了“太”字的篆法,将“太”字的左右两笔主动缩短,从而强化了“太”字的“虚”。这是人为的“虚”。有了这个篆法改造,形成了“太”字部明显的两块“红地”,全印右上角的“虚”(或者说疏)被强化了。
(改造篆法是“人为的虚实”)
这种“人为的虚实”,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改造入印文字的篆法,比如:
(赵之谦的“赵之谦”)
赵之谦的“赵之谦”这方印,“之”字本来就字形简单,有天然虚实效果,这里的“之”字左右两笔被赵大师大幅上提,这是他对篆法的改造,由此形成了“人为的虚实”。
(黄牧甫的“施盦诗草”)
黄牧甫的“施盦诗草”这方印,“草”字本来就字形简单,有天然虚实效果,这里“草”字的右半被大幅缩小下压,这是他对篆法的改造,由此形成了“人为的虚实”。
(邓石如的“觉非盦主”)
邓石如的“觉非盦主”这方印,“主”字的篆法,邓大师主动选择了金文的篆法,这也是他对篆法的改造,由此形成了“人为的虚实”。
还有很多例子,不胜枚举……
当然,秦印里也有大量的“人为的虚实”的例子。比如:
(两方秦印)
秦印“赵相如印”,“印”字被改变了篆法,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同时又大幅缩小,形成的也是“人为的虚实”,达成了“三实一虚”的大章法效果;秦印“赵游”,“游”字改变了篆法,充满了印的下半部,形成的也是“人为的虚实”,达成了全印“满白”的大章法效果。
实际上,我们这方“公柏”的作业,也是主动改变了篆法,“公”字的紧缩,左右两侧留出大面积空余之地,“柏”字左右结构从中间分开成两部分,形成了“品”字形大章法。这也是我们临摹这方印的目的所在。
总之,在篆法学习中,“自然的的虚实”要好好利用,“人为的虚实”要学会主动创造,这是篆刻学习的必备功课,实际上,学会了创造“人为的虚实”,就掌握了篆刻“篆法”创作的大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