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小识|掰根掰茬
这是村庄物语第260篇原创推送
根,即植物之根。皖北农人熟悉的,是树根,草根,庄稼根。
根为本。他们种庄稼,尤其注重认根,稳根。不认根,种子就报废了。不稳根,庄稼秧苗就会黄巴巴的,不发棵,长不高,还不水灵,一副焉巴模样。
茬,庄稼收割后,地里留下的根茬。麦子,就是麦茬。豆子,就是豆茬。稻子,就是稻茬。这其中,豆茬尤其显眼。因为它坚硬,不小心就扎了脚。从前的农人,赤脚作业是常事。但在庄稼茬田里,一般都要穿鞋防护。豆茬地,更得穿底子厚实一些的鞋。农家的千层底,正合适。
我记得从前,皖北农家烧柴火锅的时候,一年到头缺柴,也是常态。庄稼秸秆不够,树枝,秋后的衰草,都很金贵。老的小的,干不动重活,弄这些总还可以吧。一捆一捆地堆起来,以备冬春之需。
但还是不够烧。这就打起了茬的主意。麦茬,烧过还行。豆茬尤佳,农人说它“熬活(燃的时间长)”,经得烧。我小时候,在地里薅过麦茬,也拔过豆茬。拔豆茬,用的是专门的夹子——一两尺长的木把子,一头嵌进去开口的,短短的铁夹。把豆茬夹在铁夹里,拿另一端的手一使劲,一根豆茬就轻松拔出来了。
掰,即掰开。庄稼的生长过程中,除非需要查看根部病虫害的成因或状况,皖北农人一般舍不得“掰根掰茬”的。因为动了根,那一棵庄稼就活不成了。但他们嘴边前的“掰根掰茬”,意欲何指呢?
显然,这里的根,不是具体的植物之根;这里的茬,也不是庄稼之茬。人们用“掰根掰茬”一语,指称那样一种求根问底,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劲头。
有的孩童对很多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他觉得长辈、爹妈啥都懂得,逮住了某一个具体之事,问这问那,问中有问,而且层层递进,“口问着心,心问着口”。回答的不满意,他还不放松。这就是典型的“掰根掰茬”模样。
值得一说的是,有一些关于传言的求证,皖北村人也说成是“掰根掰茬”。甲听乙说的,就问乙,是不是这样说的。乙又听丙说的,就问丙,是不是那样说的,而且他又听谁说的。如果中间有添油加醋的地方,这么一“掰根掰茬”,真相自然浮现出来。
还有一种情况。本来人家有所遮掩,有所避讳,不能说,不愿意说。但就是有人想打听个一清二楚。这样的“掰根掰茬”,必定遭人家厌烦。即使人家不直接说出来,旁的人也会给他递话:你这样“掰根掰茬”问下去,咋好意思?
治病寻因,吃葫芦刨根。皖北村人的“掰根掰茬”,我看就是找寻真相的一个好办法。只不过,有些不便明着说的事情,用它一“掰”,就会给人不识相或者不依不饶的印象。此时,“掰根掰茬”一说出来,就是贬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