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物语︱关于“㜃(liǎn)”的补充
前一篇《村庄物语︱听“㜃(liǎn)”的胡扯》推送出来,我没想到,引发了本地一些专家学者的热议——说热,似乎有一些过了,不过在一些群里,有好几位留言。
他们的话,多是对“㜃”而言的。其中@慎,在微信群中留言之外,还专门给我打电话。他是高中毕业班的语文老师。他那么忙,还惦记着“㜃”。他的一片热心,叫我感动。
朋友们的意见中,大致提出了另外的两个字,“嗹”和“謰”。嗯。我听起来,都很有道理。
謰。我在百度上查到的是——
《唐韵》力延切。《集韵》陵延切,音连。《说文》謰謱也。《扬子·方言》謰謱,拏也。南楚曰謰謱。《玉篇》㘓哰也。《字汇》繁絮也。《楚辞·九思》媒女诎兮謰謱。
实话实说,我都不是很懂。惟有“《字汇》繁絮也”,似乎还能似懂非懂。当然,就这一条,恐怕也就跟皖北人的“liǎn”,联系起来了。
嗹。意思很清楚,就是说话啰嗦。仅此,它几乎就是“liǎn”了。
关于“liǎn”,我想的有些时日了。“嗹”和“謰”,也都想过。尤其是“嗹”字。我在别的小文中,表述“liǎn”的意思,用的就是它。
但我一直没能成文。我似乎觉得,“嗹”和“謰”,用哪个都很难单独成篇。我写不出来里面的道道。直到跟几位作家“liǎn”过,我好像找到了切入点了。嗯,嗯。一写就是千字。正好跟我写的别的这一类小文的篇幅,相吻合。就这样写吧。那时候,我想。
方言,尤其是口头语之类,在找寻相对应的汉字时,时常陷入困境。这个,也是语言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常见现象。在我的印象中,清末民初之际,那时候的很多文章,在一些生僻或者并不生僻的字词上,采取的就是“拿来主义”。能够自圆其说,或者能够找到其中的音形意的逻辑联系,就可以了。
我不知道,在方言问题上,在生僻音字的问题上,那时候的“拿来主义”,是不是可以拿来借鉴。仅以这个补充,统一作个回复,并鞠躬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