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美珍品,稀有黄公望字画
黄公望出生于1269年,本姓陆,后父母双亡,族人将其过继给黄姓人为子,因而改名姓黄。他的成长轨迹和大部分普通人一样,都是先读书后做官,但是在做官期间因为上司贪 污受到牵连,穷困潦倒,只能以街头算卦为生。后来,黄公望加入全真道并开始浪迹山川,开始自己的绘画艺术之旅。
黄公望还采取了景外有景,山外有山的图式,给人的感觉是千里江山尽收眼底,画中景色由近推远,给人一种美不胜收的感受,这个图式的代表作是《富春山居图》被公认是黄公望的巅 峰之作。《富春山居图》是长卷纸本水墨画,高33厘米,横长636.9厘米,是黄公望在八十高龄时为好友无用禅师所作的。这幅作品不仅是其一生绘画生涯中最 具代表性的著作,也是他对后世影响最 大的作品,可以表现出他一生的绘画成就。与此同时,该作品无论是从精湛娴熟的笔墨,极尽变化的构图,还是作品所表现出的抑扬跌宕的总体气势上,都堪称元画风范的集中表现。黄公望用了三四年的时间才完成。
??中国文人寄情山水特别是寄乐于画,大体也自黄公望始。同为“元四家”的倪瓒赞其“文化大痴黄老子,与人无爱亦无憎”,说明黄公望超脱世俗的深厚的艺术趣味。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七十九岁高龄时开始创作的。这幅纵33厘米,横636.9厘米的长卷,是他生活在富阳,又以富春江为题材推出的力作。为了画好这幅画,他终日不辞辛劳'奔波于富春江两岸,观察烟云变幻之奇,领略江山钓滩之胜,并身带纸笔,遇到好景,随时写生,富春江边的许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迹。深入的观察,真切的体验,丰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图》的创作有了扎实的生活基础,加上他晚年那炉火纯青的笔墨技法,因此落笔从容。千丘万卷,壑,越出越奇,重峦迭嶂,越深越妙,既形象地再现了富春山水的秀丽外貌,又把其本质美的特征挥洒得淋 漓 尽 致。这件宏幅巨制直到他谢世前不久才告完成,前后倾注了大约七年的心血,这是画家与富春山水情景交融的结晶。展开画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富春江一带秋初景色:丘陵起伏,峰回路转,江流沃土,沙町平畴。云烟掩映村舍,水波出没鱼舟。近树苍苍,疏密有致,溪山深远,飞泉倒挂。亭台小桥,各得其所,人物飞禽,生动适度。正是“景随人迁,人随景移”,达到步步可观的艺术效果。这幅山水画长卷的布局由平面向纵深展宽,空间显得极其自然,使人感到真实和亲切,笔墨技法包容前贤各家之长,又自有创造,并以淡淡的赭色作赋彩,这就是黄公望首创的“浅绛法”。整幅画简洁明快,虚实相生,具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妙,集中显示出黄公望的艺术特色和心灵境界,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时至今日,当人们从杭州逆钱塘江而入富阳,满目青山秀水,景色如画,就会自然地联想到《富春山居图》与两岸景致在形质气度上的神合,从心底里赞叹作者认识生活,把握对象的神髓,进而提炼、概括为艺术形象的巨大本领。
文人画的根源在文人以绘画作为一种发泄工具,因此在画中充满了“自我”的意趣。绘画者并不理会造化的存在,每念皆有我的心意,我笔墨皆有我的影子,就是文人画的根本特色。因此黄公望自习画以后,由初期至七十岁前的仿董源、巨然、荆、关的都是充满自我存在的特色。到七十岁后的作品,更因脱颖而出,有了自己的风格,自我存在的强度更加彰显在所有的作品中,而《晴岚墅色图》就是诞生在他的这种宏远之中的佳作。
黄公望的“淡墨枯笔皴”用笔动作要领是怎样的?线条是如何穿插组织的?黄公望写的“淡墨枯笔皴”都是书法用笔,笔笔都是写的,用到书法“揭笔”的笔法。何为“揭笔”?揭笔即提笔、抬笔的意思。揭:就是掀开、拿起来的意思,比如掀锅盖。也就是说在行笔过程中,逐步抬起笔毫。用笔要干脆果断,要大胆肯定,不能犹豫不决。千万不要在拉线条的过程中停下来,笔笔生发,一气呵成,直到画完整幅作品,让笔气彻底贯通整幅画面。
黄公望(1269年—1354年),元代画家。自称浙东平阳人。陶宗仪《辍耕录》称其“本姓陆”,出继温州平阳黄氏为义子,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