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是既有躁狂发作又有抑郁发作的心境障碍,其特点是抑郁相和躁狂相反复循环、交替出现,或以混合的方式存在。双相障碍的临床表现复杂、症状多种多样。双相情感障碍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分型,除传统意义上的I型(重躁狂、重抑郁)和II型(轻躁狂、重抑郁)外,“双相谱系障碍”的概念日益获得精神科医师的认可,有学者提出了“软双相障碍”和“阈下双相障碍”的概念,甚至情绪不稳或烦躁等亦被归入了双相谱系障碍[1]。这都给双相障碍的诊治带来了挑战和困难。从中医角度来说,中医本身没有针对双相情感障碍的诊断标准,但在症状的描述上,双相情感障碍与中医学《黄帝内经》中对癫狂症的阐述是相似的,双相情感障碍躁狂发作类似“狂症”,而抑郁发作类似“癫症”[2, 3]。对双相障碍一般采用药物治疗(心境稳定剂、抗精神病药物等),但数据显示已有的疗效并不令人满意。由于多种药物的联用和更替,导致药物不良反应问题更为突出,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亦差。中医中药是我国传统的医疗方法,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中药作为一种经济有效且低毒的替代药物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医临床实践以辨证论治为特征。通常用阴,阳,内外,冷热,过剩和不足这八种主要原理来剖析临床问题。已有的中医药治疗研究往往集中在抑郁症方面,而双相情感障碍方面的临床和理论研究资料很少。双相情感障碍能否被中医中药所治疗呢?尽管中药往往并不受西医背景医师的认可,且作用机制不甚明确,但中药作为一种多靶点治疗手段,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除作用于神经递质通路外,这些多作用靶点的物质常具有其他药理学属性,如抗炎、抗病毒、免疫调节、神经激素调节、抗氧化等效应[4]。有学者尝试对双相情感障碍按中医症候群进行归类,结果发现双相情感障碍可以在症型被分为「痰火内扰」、「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心肾不交」、「肝胆湿热」、「肝肾阴虚」;不同的证型有着不同的表现特点,对应不同的治疗方案,例如,对于痰火内扰型,中医中清热化痰的方剂可能有效,例如礞石滚痰丸、生铁落饮等[5]。肝郁脾虚型则可从疏肝健脾的角度论治;等等。
另有研究按照人体的邪正盛衰变化来分析机体在双相情感障碍疾病发病学上的机制。根据人体七情的阴阳属性来分析七情过极在导致双相情感障碍发病过程中的直接致病作用,以及七情内伤和五脏合和在致病过程中的交互作用[3]。有学者认为在治疗躁狂时,在喹硫平基础上联合补肾中药汤剂有助于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6]。对于双相抑郁的治疗或许可以参照单相抑郁障碍的治疗,中药已被广泛使用并在临床上证明对治疗抑郁是有效的。常用的药物有:逍遥散,柴胡疏肝散,甘麦大枣汤,桂皮汤,文旦汤,半夏厚朴汤,加味逍遥散,柴胡加龙骨木栗汤和小补心汤。常用的胶囊包括:疏肝解郁胶囊,巴戟天寡糖胶囊,圣约翰草提取物(SWE),芪参复康胶囊,武陵胶囊等。制成的注射剂包括:刺五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大竹注射液。红景天注射液,舒序宁注射液等。与抗抑郁药相比,中草药引起的不良事件更少,而在抗抑郁药中加入中药可以减少不良事件[7]。尽管总体上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但由于研究数量少且方法学质量并不高,因此尚无法准确地推断出中药治疗抑郁的益处和风险。此外,大部分精神疾病患者伴有睡眠障碍,特别是抑郁发作患者常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维持困难和早醒,因此,有定志安神、助眠作用的中药方剂在这方面有着应用的空间。总的来说,虽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基于临床实证的中医中药研究较少,且中医的特点是个体化治疗,缺乏标准化、系统化的循证证据来肯定其疗效和安全性,大多数临床试验中存在相当大的误差风险(样本量小,报告不完整、方法学质量低、对随机化,分配隐藏和双盲方法的描述不足等),有关中草药用于人类精神障碍患者的研究证据仍在不断积累中,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因此,要强力推荐中药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实践尚为时过早。
[1]王勇, 赵雅娟, 符浩, et al. 双相障碍的诊疗现状及相关研究进展 [J]. 上海医药, 2017, 38(7): 3-6.
[2]李思聪, 姜涛, 童俞嘉, et al. 482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中医证型比较研究 [J]. 北京中医药, 2019, 38(01): 14-8.
[3]周欣. 双相情感障碍的辨证论治理论研究 [D];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
[4]WANG Y, LI M, LIANG Y, et al.Chinese Herbal Medicine for th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Applications,Efficacies and Mechanisms [J]. Current pharmaceutical design, 2017, 23(34):5180-90.
[5]黄建国. 从痰火论治抑郁症 [J]. 中国医疗前沿, 2009, 04(18): 10-1.
[6]郭妹, 张景双. 1352份精神专科医院住院患者中药饮片医嘱用药分析 [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7, 17(12):
[7]YEUNG W-F, CHUNG K-F, NG K-Y, etal. A systematic review on the efficacy, safety and types of Chinese herbalmedicine for depression [J]. Journal of psychiatric research, 2014, 57(165-75.
上海市科委科普项目
(项目编号:20DZ2311500,20DZ2304500,20DZ23h0500)
上海市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项目编号:19MC1911100)
允许市科委免费公益使用和推广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