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黑马《混在北京》#<br
#关于黑马《混在北京》#
孔网“动态”是神奇的所在,它提供了普通读者跟知名作家可以直接交流的公众平台。
但作为普通读者,也不敢因此放肆,一是你必得熟读人家的作品,二是你必得小心,你会变成作家笔下被挪揄的对象——作家黑马,在孔网动态中是谦谦君子,而一读其《混在北京》,其笔锋犀利,让人感受到强大讽喻力量,可不“敬而远之”?最好的自处办法是,获得其签名惠赠,在自己平庸的生活中,闪亮某些时刻的灰暗,然后,继续安度自己俗人的生活。
在收到签名本新版《混在北京》后,我没有急于“一读为快”,因为我刚刚读完了初版,还不能立即消融头脑中的凝滞的思绪,至少在我睡一觉之后,才会缓和一点。
睡醒后,我最想比较一下新旧版的《混在北京》有什么明显差别。旧版1993年6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新版1995年3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新版版面增大,印刷字体间距增大,纸质白净、厚实,更加精工细制。封面差别最明显,书中有了彩色插图,用作家的话说“漫画很有意思”……
我遵从孔网书友的经验,阅读旧版时没有在书中勾画,但也使我失去某些瞬间疑虑的点滴,仿佛记得旧版第二章27页中有“挤挤插插也受挤对”,赶快翻看新版,“挤对”已改为“挤兑”,——像这样的细节都修正了,其余的细微处不用苛求。
再看旧版目录:第五章“古德猫宁”爱的奉献,第六章六宫粉黛土风流,第七章天下第一俗人及保姆,在新版中改成:第五章“爱的奉献”,第六章“六宫粉黛”,第七章天下第一俗女人。这样,简洁明快得多了,且故事发生在筒子楼,标题不蔓不枝,大概连内容也就会有所删节,我暂没有时间对照。
在读过旧版第四章季秀珍与她的“同情兄”们之后,我曾联想到《废都》,从第四章到第七章,有一种私生活揭秘的味道。尽管没有像《废都》那样露骨,我相信这是小说的娱乐性决定的。尤其第六、七章,更广阔地描述了“古德猫宁”的人物背景,作家提供了一些“文革”和部队大院的风情。故事发生在一家中央编辑社,也使人想到《编辑部的故事》,但作家讲述的是知识分子从编辑部回到“筒子楼”里的另一番表演,两者并不是一个路子,《混在北京》不是痞子文学。
最可喜的,新版增加了前言后记。序言是冯亦代“热闹的黑马《混在北京》”,评论家的见解当然高出普通读者,我所感兴趣的是冯亦代在书评中提到“黑马惟恐有人对号入座,特别在书底附了告诫,说'本书中人名物名纯属虚构,如与现实中人物名称重合,则纯属偶然,切勿对号入座’云云。”——勿怪我以小人之心量君子之腹,我就相信这是纪实小说,也便在阅读过程中,从小说中窥视作者的影子。如同讽劝知识分子的小说《围城》、《洗澡》,小说中总有一个比较正面的形象吧?在《混在北京》中,我认为沙新是一个“混”成功的形象,却恰恰离开了京圈。
恐怕作家不会同意我的观点,再读他的后记——筒子楼戏剧人生结构。
作家在后记中介绍了他自己亲历的筒子楼,并分析了“许多受教育人口,无法在言行上看似知识分子”的原因。他说“在这样的楼里各家的生活几乎难有隐私,你的一切行动几乎全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由于作家熟悉生活,小说在半年中创作完成。
《混在北京》的意义何在?作家后记中说“我怕的是,一个个筒子楼楼民乔迁了,荣升了,却把筒子楼精神散播向四方并代代相传。住进几十层高的公寓里,住进优雅的别墅,开上各种名牌汽车,他们的劣根会自行斩断吗?”
……嗯,这是一本类似讽刺劝善的滑稽剧式的小说。不知作家黑马的另一部大作《孽缘千里》写什么?素闻他还是倍受争议的劳伦斯小说译家,一个“孽”字,情节描写是否受劳伦斯影响?
作家黑马是我们时代的作家,更可骄傲的,是我们孔网的书友。虽说他可能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创作,但小说难免让我辈流言蜚语,指指点点,就因此,我在这里简单地说个人直观的感想,请见谅啊!
附图为《混在北京》新旧版本;作家黑马的签名页;新版书中的插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