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中国文化魅力
文化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发展水平。在全球化的今天,强大的文化就是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建设社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华民族追求自强的必然选择,是我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
西方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和文化资本,我们也将文化上升为国家“软实力”的高度。是发展文化第一还是经济第一,这个自中国汉朝就以《盐铁论》为证开始争论的话题,被当今的西方经济强国早已放弃,他们一边向全世界输出自己的科技等经济资本,一边强迫他国接受其包括价值观与执政理念在内的文化资本。
将文化、精神、意识形态以一种资本的方式去覆盖一个国家,以资本的方式控制世界,以资本回报的方式掠夺世界,使被控制与被掠夺者成为其经济、文化乃至军事的全面附庸,成为新时期世界范围内的“君君臣臣”关系,这便是经济危机之中伴随着文化危机的世界诸多弱国的生存尴尬。
中国已不是经济弱国,但中国在文化、精神乃至意识形态方面是否不被经济强国所渗透所浸染甚或在某些局部被覆盖被替代,我们是不能掉以轻心的。穿洋服,过洋节,用洋车,说洋话,这都不足为奇,“洋为中用”自古提倡。但若在这些表征之外,自愿将个体甚或国家和民族的资源、财富、古董、人格等拱手相让,以此作为融入洋人共同价值和共同生活方式之手段之途径,俨然忘却炎黄子孙和中华民族之根本,甘为他人、他族、他国为首是瞻,那则是于民于族于国极其危险的。
泱泱中国曾以“中央之国”的光辉灿烂,将自己的思想文化、艺术文化和实用文化输出到世界各地,令世界尽享中华文明之光。
古代中国不仅四大发明影响深远,而且在哲学、天文、数学、工业、农业、医药、瓷器、园林、航海、茶叶、冶金、制度等诸领域远远领先并影响了西方。就连若干使用中国青花古瓷器的国度将自己的文化符号定位为蓝色基调一样,中国文化曾与中国经济一样,是世界的领跑者和敬慕者,共同构成中国繁荣的古代文明。
上古远古的中国即以阴阳二元理论创造出解释人类自然规律的《八卦》、《周易》;即便是在商业哲学和经济学领域,也有《货殖列传》、《食货志》闪耀着光芒。仅仅一个司马氏先祖,就有司马迁创作了《史记》,司马光编纂了《资治通鉴》。
排名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其半部《论语》即可治天下。而在其前,管子“礼义廉耻”的学说,被后世尊称是让人类规避野蛮的创世之作。中国的儒道墨法及其后来的儒释道,更是成为历朝历代御用的文化思想武器。
在四大文明古国之中,惟有中国文化是当今世界未曾中断的文化形态。中国不缺文化,缺的是如何将丰富的文化瑰宝进行传承和发扬光大以及向世界输出,如何结束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单向透支”和“文化赤字”现象。
有人说,现在的世界类似古代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一种新的放大。这不光体现于经济与军事,也体现于文化与政治。文化至于当今中国,越发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发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可喜的是,一种“文化兴国”的声势业已在全国拉开帷幕。全国公务员将古代官德修养学习纳入到统一培训课程,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开始发挥文化输出的巨大作用,中国文化开始作为一种产业走向国际国内经济大舞台,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更是圆了中国古人飞天梦想。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中国文化复兴与文化兴国的历程中,我们不能完全模仿西方,也不能完全克隆古代,要通过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将西方文化本土化,使之成为流淌于炎黄子孙血脉中的禀赋气质,使之具有与他国、他民族不同的文化立场表达,成为全世界华人价值辨识的文化指纹。
正如古人云:“中河失船,一壶千金”。我们这个时代走到大河中间了,中外文化也走到大河中间了。我们需要加快建立适合国情民情的文化体系,站在世界人文的高峰,走出一条既有中国特色又能引领世界的文化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