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飘着浓浓的酱香

月下听花语
文中赏雅音

小村飘着浓浓的酱香

作者|林杉

朗诵|王芳

勤勉的庄户人,寒冬腊月也不闲着。

大冬天透过外面射进屋里那丝暖暖的阳光,农家人说笑着将一个“八仙桌”团团围住,垫起两个桌腿,形成前低后高的坡型,一把一把的黄豆在桌面上滚跑着,竞赛着,一上午的功夫“个大粒圆”的优品就选出来了。

这是农家人下大酱的第一道工序选“酱豆”。

紧接着在冬日里先将选好的酱豆放在水里浸泡几个小时,然后放到大锅里加适量的水盖好锅盖,炉灶里一把一把柴火噼啪的燃烧着,满屋蒸腾着湿润的热气,对面见不到人。渐渐地,一股股豆香开始温润着整个厨房。

几个小时的功夫,掀开锅盖一个个滚圆淡黄的酱豆“发福膨胀”,用手一捏软软地已经熟烂,锅里加入的汤也要烧干了,这时候用豆杵子一点儿一点儿将酱豆碾碎——现在多数是用绞馅机绞碎,碾碎后把热气腾腾的酱豆放到面板上用双手搓揉着,做成四四方方的大酱块子,然后用事先准备的旧报纸包好,放到不凉不热的地方“隔”起来。

春天暖暖的阳光不知不觉中温润着,经风一吹,便弥漫开来。渐渐融化的冰雪滋润着肥沃的黑土地,各种植物开始不断的复苏,那灵动的生命眨眼功夫染绿了山坡和大地,以至形成一个绿色的世界。

在柔和的春风中昨天被冻僵的小村,渐渐醒来。大公鸡引吭高歌一曲,精神抖擞地领着一群憋红脸的老母鸡,到处叽叽咕咕炫耀着......南归的大雁一双翅膀挑回一个充满生机的春天。

俗称春天,其实在北方,从节气来说已经进入早夏时节,农家人大多选在农历四月初八、十八或二十八三天中一个风和日丽,阳光普照的日子开始下大酱。

为什么选在这时候下大酱,我想可能是有两点考虑:一是天气一天天热起来,有利于大酱发酵;二是酱块子在屋里“隔”了几个月,室内温润的气息浸润的也差不多了。

先将一口大缸刷洗干净,扯一块白花旗布蒙在大酱缸上做酱布子,千万记住酱布子上一定要缝一个红布条,大人说那是为了“辟邪”,防止大酱有邪味儿。为了保证大酱缸的“安全”,不被牲畜拱翻,在外面窗户底下大酱缸周围使用土坯或木板子围成一个“酱篮子”。

一切准备就绪,开始下大酱了。先将已经“隔”好的大酱块子掰成一小块一小块的碎块儿,然后放盆里倒上清水用刷子一点一点去除酱块子上的污垢,使大酱块子露出深茶色,再将掰碎、刷干净的大酱块子放到盖帘上晒除表面的水分,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按照酱块和粒盐2:1的比例,放到缸里,然后再加适量的水。

这样大酱就下完了,但后续的活儿还不少。大酱块子、大粒盐和水放到缸里用酱布子蒙上。闷几天之后,打开酱布子,放进酱耙子,开始每天给大酱打耙。

清晨,沐浴着暖暖的阳光,小村里,农家小媳妇或老太太,梳洗之后,走进“酱蓝子”,打开酱缸上扣的大锅,掀开酱蒙子,手握酱耙子,开始“打酱缸”。随着时日的增加在温度的作用下,大约半个月左右,大酱块开始慢慢溶解,在缸里从下往上膨胀着,奔涌着,冒出一串串的气泡,颜色也开始由深变浅,那是大酱已经“发酵了”。

大酱过一个月之后才可以吃。到小院子里薅一把鲜嫩的蘸酱菜,拔几颗小葱,从酱缸里叨一碗喷香的大酱,炸一碗鸡蛋酱,捞一盆淡黄的小米饭,一顿美美的农家饭就做得了。

其实下大酱这套传统的工艺很简单,千篇一律,可是细品每家大酱的味道又都不一样。现在生活好了,可是习惯了吃蘸酱菜的北方人,还是离不开大酱,不过好多人家都不下大酱了,而是直接去超市买成袋的大酱。

每次吃大酱我都会想起在农村,每当初夏,打开酱缸,伴随“酱耙子”上下传动,酱液在酱缸里有节奏地翻动着,奔涌着,一股股酱香在小村飘荡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