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镇割据的深层次知识

小编最近看了一本张国刚先生的《唐代藩镇研究》,其对于唐代的藩镇制度和体系作了详细的考证。让小编对于此段历史有了耳目一新的了解,在此将一些知识分享给大家。

第一点:安史之乱后藩镇林立的原因

安史之乱后期,叛乱平定已是时间问题,因此平乱阵营中的矛盾斗争逐渐显现出来。

其一:朝廷与前线平叛将领的矛盾,其体现就是朝廷频繁更换平叛战争的领导者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等先后被换;此外,朝廷还大力扶植宦官势力与平叛将领抗衡,即以监军身份分将领的领导权,甚至直接篡夺将领的领导权。

其二:中央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被扶植起来的宦官势力膨胀到有逼主之势后,与皇权产生了尖锐的矛盾。肃宗登基时宦官李辅国有拥立之功,故权势甚大,至代宗登基,李辅国曾言:”大家(代宗)弟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后代宗利用宦官程元振除去李辅国,而又重用鱼朝恩流放程元振,至鱼朝恩认为”天下事有不由我乎“时,代宗又利用宰相元载除去鱼朝恩,并以此形成了恶性循环。

其三:外族入侵下引起的民族矛盾,安史之乱时期,边疆军队皆勤王讨逆,使得边防空虚。西北部的吐蕃、党项趁机入侵,使得平乱后期朝廷必须抽调重兵防守西北,而仆固怀恩的叛乱又使得边疆形势更为严峻。在此形势下,朝廷不得不征调大批军队戍守边疆。

在以上种种矛盾的影响下,安史之乱后期随着平叛战争的节节胜利,唐王朝与安史势力的政治斗争逐渐让位于唐朝内部的皇权、军将及宦官的斗争;唐王朝与安史势力的军事斗争逐渐让位于对抗外族侵略的斗争。政治、军事斗争重心的转移,使得安史旧部投降后,悉原其罪“一切不问”。而因为边疆重兵戍守和河朔归降势力的存在,使得中原兵力也需要维持下来,以保证内外平衡的均势,使得内外相互牵制。

第二点:唐代藩镇的类型

提起唐代藩镇,大多数人都认为所有藩镇都是割据的,但实则不然,对此古人早有解释。古人杜牧曾对此有过描述,张国刚先生对其分析后,将藩镇划分为了四个类型:一是河北藩镇,割据跋扈;二是中原地区的河东、汴、徐等镇,防遏河朔;三是西北藩镇,式遏戎夷;四是吴越、荆楚等南方藩镇,尽铲其财富“以啖兵戎”。从分析中,我们很容易可以看出,割据类型的藩镇:从类型上看,仅河朔一类,占据四分之一;从数量上看,河朔割据型藩镇有魏博、成德、卢龙、易定、沧景、淮西、淄青各镇,占据了藩镇总数约16%

第三点:唐代藩镇动乱的特点

对于藩镇动乱张国刚先生作了详细的研究,并得出了四个概括性的结论:形式上具有封闭性和凌上性,在内容上具有反暴性和嗜利性。封闭性是指藩镇动乱大多数发生在藩镇内部;凌上性则是说藩镇动乱多是以下替上,包括兵士哗变、将校作乱;反暴性是指这些动乱具有反抗节度使苛虐残暴统治的色彩;嗜利性则是说动乱多是因为藩帅在财物上未能满足其麾下的需要。对于此四点的分析张国刚先生《唐代藩镇研究》中有详细的解释,诸位如有兴趣可以自行观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