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差异教育、分层教学的批判性观点(之二 专题文献摘录40)
学生的差异其实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资源,并且能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尊重差异是一种本质的回归。以生为本,以人为本,接受、尊重、调适和利用学生的差异,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就是教育的落脚点和立足点。
异化的教育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学生个性,强调统一的教育,使学生成为式样单一的“标准件”,教师很少了解每个学生的精神世界,而学生的校园生活又被学习所限制、被铃声所规定,不断磨灭了学生的差异,迫使他们向统一的标准看齐,不让那丰富多彩的个人世界展现出来。
黄艳鸿 《教育视角下的差异论》2014
分层教学关注、尊重个体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目标、内容和作业,短期内纵向比较,进步明显,但长远来看,分层目标却成为教师降低对学生要求的借口。处于低层次的同学面对浅显的内容、作业,较低的目标,一些经分层后确定的初级目标技能成为终极目标技能。这就失去了分层教学的主旨所在。
如果分层教学把握不好短期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关系,就会造成:高层次的越来越高,低层次的举步维艰,要实现统一目标实属难事。我们有可能实现了部分“上人”的发展,却人为造成群体差异。
过早的教育分流导致学生产生社会偏见,养成狭隘的学业成就观,歧视学业成绩较差的学生;通过分流人们可以预见学生的未来:分流致使处于上层的学生受到较多的表扬,因此有较好的自我感觉,低层的学生受到过多的批评,自信心和整体的自我感觉都比较差。
张孝军等 《论分层教学模式的负面影响》 2010
发展个性化教育,首先要承认学生在社会背景、智商等级、态度价值、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个别差异。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个性的各项教学活动中既要做到“有教无类”又要做到“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全面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个性发展教育。
马涛 《论个性化教育》 2013
承认儿童参差不齐的智力的多样性就必须允许、鼓励、支持差异的存在。事实上,差异意味着特色,是一个人的生存价值所在。学生差异是教学中一种极其重要的教育资源。一方面,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教育的结果必然是不同的,每个学生不可能获得同样的发展。另一方面,教育的结果也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学生差异――学生成就上的差异、学生发展上的差异、学生智力上的差异等等。
张珊珊等 《论学生间的“差异”和“差距”》 2014
差异是先天存在的,我们在面对学生差异的同时,更要顺应学生的差异,借助学生的差异更好的面向全体,教学相长。利用差异的最终目标为了面向全体,缩小差异,整体上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差异呈现,达到资源共享,以强带弱,让优生更优,让弱生不弱。
学生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应该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差异没有好坏之分,优劣之比,不能作为区分优生和后进生的标尺。只要每个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并利用好差异所带来的资源效应,相信我们的课堂将更加精彩。
沈建萍 《让“差异”成为“美”》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存在。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承认学生的发展存在着差异性,不搞平均发展和“填平补齐”,让每个学生能够在原有基础上、不同起点上获得最优发展;二是承认学生发展的独特性,尽可能发现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尽力捕捉他们身上表现出的各种潜能,促进每个学生形成自己的特长和鲜明的个性。
张天宝 《试论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2013
实施差异教育的学校在20世纪80年代实施的分层分流教学模式是根据多个指标给学生打分,将班级重新划分。弱势项目较多的学生集中在一班,优势项目较多的学生集中在四班,其余学生集中在二班和三班。在一些具体环节的操作上,体现出了差异教育的优势。这种以智力因素考核学生的方法在应试教育为主的时代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在当前以素质教育为目标,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语境下,存在着极大的缺陷,而且这种分类方式也会招致社会舆论的指责,并将其归结为教育不公的现象之一。
早在21世纪初,杭州天才小学就已经开始意识到如果再以传统的差异教育为指导思想进行科研及实验将举步维艰。他们提出了新差异教育理念,所谓新差异教育有别于传统的以学生成绩为评估标准并采用分层分流模式的教学方法,通过适当的活动课程的设置,逐步形成适合每个师生发展的课程、活动等的学习体系。新差异教育实践关注每位教师、每位学生的成长,真正成为师生的幸福奠基。
楼朝辉等 《新差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2012
追求一致和保护差异两种教育理想对教育的核心问题有着完全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在追求一致中,学习者被视为是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在保护差异中,学习者被认为是不可知的,需要得到接纳和包容。追求一致要求教育者“有为”;保护差异则要求教育者“无为”。
但实际的教育活动却需要我们结合两个视角来认识和理解。教育能够进行是以人与人之间共同性的假设为前提的。在教育目的的确定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教育者需要对社会中被人们广泛认可和接受的规范和知识作出认定。在教育方法的安排和教育过程的实施中,教育者需要假定这些目的和内容可以得到有效传递。在明确教育目的、选择教育手段之后,教育者需要尽力避免或克服差异的负面影响,帮助学生消除对教育的怀疑和厌烦情绪,战胜教育者自身可能有的犹豫不决,以最终达成教育目的的实现。
当追求一致和保护差异在教育内部形成张力时,教育将不再是一个寻找唯一正确观念和做法,并急于将某种正确观念和做法进行普遍推广的发展过程。它将是一个不断勇于尝试和创新,又不断对某种教育观念和做法所适用的范围进行限定的过程。在对教育观念和做法的有效性作出限定的过程中,教育者勇于面对来自学生、家庭和社会的评判和质疑,并将它们视为新的教育观念产生的催化剂。只有当追求一致和保护差异在教育活动中都得到同等的认识和尊重、得到建设性的处理,教育才能将一种真正符合人本身的人与人的相处方式生产出来。
陈责青 《追求一致与保护差异:教育的双重向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