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就是公子哥儿的曹雪芹的园林基因
没吃过、没玩过、没经过、没见过、没过过富贵的日子,能写公子哥儿吗?
没沉浸在优美的园林环境中、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没对园林进行过心灵的解读,能写园林吗?
拿着大观园图纸写《红楼梦》的曹公,打小就是一位公子哥儿。他家祖孙三代中有四人做过江宁织造,从他太祖爷曹振彦算起,他可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富五代”。他生在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之地、温柔富贵之乡,睁开眼就是绿树繁花、锦衣玉食,和姐姐妹妹藏猫猫的假山是奇、瘦、透、漏的太湖石,读的书是他祖父曹寅的十万余册善本藏书……
曹雪芹出生的江宁织造府西侧,有被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称做“西园”的园林,这是典型的江南私家园林,格局虽小却清雅幽静。园中的楝树是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亲手所植,为纪念父亲,曹寅又在树旁建了楝亭。曹雪芹的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顒、叔父曹頫在这里接待京城来的要员,与江南才子诗酒茶话。这里曾经因为一次雅集而留下一幅画,这幅画又让那次雅集成为千古佳话:纳兰容若过世十年之际,曹寅与来访的庐江郡守张纯修、江宁知府施世纶在楝亭内秉烛夜话,话题是缅怀大家共同的好友纳兰容若。张纯修把这个的难忘场景即时记录下来,是为《楝亭夜话图》。幼年的曹雪芹或许很多次面对那幅《楝亭夜话图》,心驰神往,读着三位前辈在画作上的题跋,他多想与楝亭的星月与微风相融,穿越时空,去参与这场雅集!
关于曹雪芹的出生地还有苏州织造署一说。有学者认为曹雪芹出生在他舅爷李煦的苏州织造署,也就是现在的苏州第十中学,这里也是典型的江南园林。李煦在这里主持苏州织造工作三十年,织造署的西花园堆山凿池,曲尽自然人文之妙。
就这样,出生在如诗似画的江南园林,从小在花园里读书、游戏,让曹雪芹对园中的建筑、匾额、山石、溪流、草木十分熟悉。曹雪芹在亭台楼阁间渐渐长大,南京的夫子庙、鬼脸城,苏州的拙政园、留园、阊门、虎丘,都留有少年雪芹的足迹。十三年的浸染,园中四时不同的景物变化,在曹雪芹心中留下抹不去的华丽底色。这些种在骨子里的园林审美,让他在描写《红楼梦》的园林时十分得心应手。
还不止如此,北京流传着一句老话:“三辈子会吃,五辈子会穿。”在曹雪芹的血液里,园林的基因由来已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经监造过“三山五园” 之一的畅春园。畅春园即将建好之时,康熙帝又让李煦担任畅春园的总管。
畅春园在海淀镇的西北侧,就是现在北京大学的西门外。当年这里水草丰美、万泉涌流、杨柳茂盛,是造园的首选之地。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帝开始第一次南巡,就是在这一年,畅春园动工营造,历时十几年建成。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于康熙二十四年(1685)以内务府郎中的身份监造了畅春园西花园工程,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外放苏州织造一职。
李煦也在营造畅春园的十几年中出了大力,康熙帝安排李煦做了畅春园的第一任总管。三年后,康熙帝让李煦接替曹寅做了苏州织造,而曹寅转任江宁(南京)织造。他像摆棋子一样使用自己的两个爱臣,让他们在职务上无缝衔接。
康熙五十一年(1712)上元节,曹寅应召到畅春园赏灯、赐宴,这是举家南迁赴任二十年后,他最后一次故地重游。半年后,曹寅在扬州天宁寺病逝,彻底告别了畅春园。试想一下,回到京城后的曹雪芹怎么会不关注这座与祖父和舅爷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皇家园林呢?
雍正六年(1728),十三岁的曹雪芹随家人回到京城,初居在崇文门蒜市口一带的十七间半房内。家庭的巨大变故,南北风貌的差异,都对这位早熟、聪颖、敏感的少年形成强烈的刺激。那个风花雪月的江南故园,成为他回不去的“秦淮旧梦”,这也使他在梦境中更加留恋那些故去的岁月。
此时,曹家出了多位在皇帝身边供职、位高权重的富贵亲戚,曹雪芹的姑父老平郡王纳尔苏,是世袭铁帽子王礼亲王代善的六世孙,据说曹雪芹有过一段在小平郡王表哥福彭身边“行走”的经历。曹雪芹的表哥小平郡王福彭深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赏识,十八岁时袭平郡王爵。福彭早年被康熙帝召入宫中,陪皇子弘历、弘昼读书,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在军机处行走,是当时最年轻的军机大臣。曹雪芹与这位长自己七岁的表哥来往密切,跟随他多次进入皇家园林,这为他了解北方园林的宏阔、宫廷的礼仪制度以及王府的生活创造了条件。《红楼梦》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 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写到元妃回家省亲的礼仪:太监拍着手跑过来说“来了来了”。庚辰本夹批写到“难得他写得出,是经过之人也”。这段描写非常精彩,头绪多但纹丝不乱,为什么?因为曹雪芹见过,懂得皇家的礼仪。所以他笔下的大观园有着生活存在的真实性,但又不是一个具象园子的缩影。
乾隆帝酷爱园林,在他的主持下,北京最终形成了“三山五园”的皇家园林区。乾隆帝兴建清漪园时,曹雪芹就生活在西山,此时也正值他《红楼梦》创作的高峰期。大观园中稻香村、藕香榭、畅观楼、嘉荫堂、含芳阁这些耳熟能详的建筑名称,很多都在皇家园林中真实存在着,由此可见其相互借鉴的关系。
曹雪芹是位“爷”,他的家族与园林的缘分,他睁眼看到的美好世界与十三年园林环境的浸染,他后来行走过的足迹,都让其园林审美进入到一个旁人无法比拟的崇高阶段。曹雪芹的血液里,流动着几代人形成的园林基因,这使他笔下的大观园优美而自然地体现出中国士人对自然与生命的阐释和理想寄托!( 李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