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同一·黄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神机、气立和生化的自然完整性有三种情况,时间上的自然完整,空间上的自然完整,形态的自然完整。

时间的自然完整性,是说神机是地球生命的延续,由“太极而生两仪”、“两仪而生万物”化生来的,远古生命,不断演化,成就了今天的人。明·张景岳《类经·藏象类·本神》:“人禀天地之气以生。天地者,阴阳之道也。自太极而生两仪,则清阳为天,浊阴为地。自两仪而生万物,则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生命神机,从诞生那一刻开始,就因应宇宙星辰,因应地球寒热,数十亿年,没有中断。五次生物大灭绝,并没有彻底消灭生命,一次灭绝,有一次重生,恐龙灭绝,有哺乳动物的新生,有人类的出现,神机以不同的生命形式,可持续发展着。

先有宇宙,然后有地球;先有天地气交气化,然后地球有生命;先有生命,然后有人。时间完整性说明,阴阳是命之本,阴阳是人之根。

《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可不通乎!”

人是自然之子,“禀阴阳五行之气,以生于天地间,无处不与天地合。” (清·石寿棠《医原·人身一小天地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有精,地有形,天有八纪,地有五里,故能为万物之父母。清阳上天,浊阴归地,是故天地之动静,神明为之纲纪,故能以生长收藏,终而复始。惟贤人上配天以养头,下象地以养足,中傍人事以养五藏。”

人是生命的高级形式,自然完整而不可分,阴阳互根而不可离,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各有其性, “阳化气,阴成形。”互为其用,于是活生生的人的生命之形,在因应自然生存的历程中,演化出了与生存环境相类、相通的生命之形。

通过自然认识活生生的人,“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周易·系辞下》)文化就有了自然客观的根底,有了以人为本的归属,有了天人合一的文化之道。

天人合一,自然完整,生命之神合于宇宙之运行,生命之气合于地气之生化,生命之形合于生存环境之地理。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肾。六经为川,肠胃为海,九窍为水注之气。以天地为之阴阳,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阳之气,以天地之疾风名之。暴气象雷,逆气象阳。故治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

空间形态的完整,指人是一个小天地,阴阳上下升降,气血内外运行,五藏彼此相应,不只是肉体有与生存环境相类似的结构形态,形态内也有着和环境相类似的气。所以说,人之汗,如同天下雨;内外运行通达之气,如同天地之间的风;人之暴怒如打雷,火气上逆如太阳炙烤。

天人合一,不仅合在形,更合在神,空间完整性的实质,是空间气化活动相类相属的五藏生命体系及其相互间的生、克联系。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天气、地气,经心肺、肠胃化为人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成就活生生的人与天地时空一体的自然完整性。肝藏、心藏、脾藏、肺藏、肾藏,是肉体结构、经络内外、气化因应、自然方位、气候色泽、人事苦乐等所有与活生生的人生存相关的体系化完整,不是孤立的形态,是外应于天,内应于藏,各司其职的完整。

天人合一,生命之应,五藏各应其时、各应其方。

春天“发陈”,万物生发,木,青,怒,筋、目,等等,皆肝藏体系,东方之属。

夏天“蕃秀”,万物茂盛,火,赤,喜,脉,舌,等等,皆心藏体系,南方之属。

秋“容平”,万物成实,金,白,悲,皮,鼻,等等,皆肺藏体系,西方之属。

冬天“闭藏”,万物内敛,水,黑,恐,骨,耳,等等,皆肾藏体系,北方之属。

脾为土,长夏,黄,思,肉,口,等等,皆脾藏体系,中土之属。

人之形,与四时一体,不同季节,不同反应,春天“发陈”,则春脉微弦;夏天“蕃秀”,则夏脉微钩;秋天“容平”,则秋脉微毛;冬天“ 闭藏”,则冬脉微石。脾不独主时,在脉上反应,是从容和缓,弦、钩、毛、石,有从容和缓之象,就是有胃气,体现脾之应。

物理法则的人,不是命天合一的,肉体分别、分离、分解,各有各的认识,各有各的理论。生命文化时空统一,气交气化阴阳统一。分之,天地时空,有阴有阳,人有五藏经络、皮毛脉筋骨、气血精津液等;合之,升降出入的气化一体,阴阳五行一体为用。

生命阴阳的气化联系,在生存环境的作用下,地球有各种各样的生命形式,活生生的人是有生命差异的人。

人的差异,有人种差异,民族差异,南方、北方,山区、平原体质差异,也有个体气化的差异。

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叙论》:“一洲之内,有山居者为居积阴之所,盛夏冰雪,其气寒,腠理闭,难伤于邪,其人寿,其病多中风中寒之疾也。有平居为居积阳之所,严冬生草,其气温,腠理疏,易伤于邪,其人夭,其有病者多中湿中暑之疾也。”

在科学文化主导的生存时代,人是流动的,特别是现代商业社会,人们跨洋过海,翻山越岭,这个洲那个洲。若五藏因应协调性较差,适应能力较弱的人,容易发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清·王燕昌《王氏医存》:“五方水土、饮食,各能移人肠胃。凡故土生长,则习与性成;若久客他方,水土不同,肠胃岂无少改?特改而致病者,在东南方,常是湿、热、痰、燥;在西北方,常是寒泻、疼麻。亦有水土性烈者,偏生异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