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博文物 | 蛇鱼纹铜鉌
2005年夏,襄阳市考古工作者对襄阳余岗墓地一座编号为M237的土坑竖穴木椁墓进行了发掘,在该墓的椁内棺外南端清理出土了5件随葬品,分别是铜鼎、盆、鉌和陶罐、豆等。根据出土文物资料及墓葬形制分析研究,这是一座春秋中期晚段的楚国士族墓葬。该墓随葬品不多,但出土的铜鉌显得弥足珍贵,这件蛇鱼纹铜鉌就收藏在咱们襄阳市博物馆。
铜器篇
春秋晚期蛇鱼纹铜鉌↓
这件蛇鱼纹铜鉌口长径15.4厘米、短径14.3厘米、底径6.7厘米、通高7.5厘米。器壁较薄,整器十分秀美。器口呈椭圆形,略内敛,浅弧腹内收,平底。上腹部对称置龙首环形鋬。鉌内壁錾刻数组纹饰,腹内壁纹饰分上下两组:下组在近底部,为两周细密的水波纹;上组在腹中部,由一只立凤鸟纹和四条顺时针游行的鱼纹组成,凤鸟立于水波之上,高冠长喙,双翅欲振。器内底部中心有一双圈纹,周边饰四条相互缠绕的蛇纹,蛇探头吐信,两蛇鳞片清晰,蛇首内向注目而视;另两蛇线条简略,蛇首外伸异向前行。整器构图疏密得当,浓淡相宜,动静有度。
凤、鱼、蛇在古代象征着什么?
凤不仅是神鸟,而且还是楚族、楚国尊严的象征。楚人尊凤最初由其远祖拜日、尊凤的原始信仰衍化而来。楚人的祖先祝融就是凤鸟的化身。汉《白虎通·五竹篇》说祝融“其精为鸟,离为鸾。”鸾便是凤。故楚人对凤总存在着一种深厚的感情,喜欢以凤喻人,如“问鼎中原”楚庄王自喻为凤鸟,“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在楚人观念中,凤还具有“引魂升天”的神秘功能,楚史专家张正明先生所言:“楚人以为,只有在凤的导引下,人的精灵才得以飞登九天,周游八极。”如屈原《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灵均曾令凤鸟导引他的灵魂飞登九天,“吾令凤鸟飞腾兮,继之以日夜”。古人认为鱼和蛇代表着幽冥,它是北方之帝颛顼死后的化身。《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死即复苏。”
这件铜鉌的蛇鱼纹有何寓意?
鉌作为礼器中的酒器,常用来祭祀神灵和先祖,器内所刻纹饰内容与器物的功能是一致的。在祭祀活动时,将铜鉌内盛满酒水,可见四蛇灵动、四鱼宛如在水中环游,寓意“死即复苏”,托生来世。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战国的楚辞家屈原含悲饮恨自尽于汨罗江后,一条神鱼将屈原的尸体运回故乡,遂了他“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的心愿。
传统工艺——錾刻工艺
錾刻工艺是我国传统工艺的一支奇葩,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錾刻是以线条和点相结合作为构图原则,使用各种大小不同的凿子,用小锤打击錾具,先在金属器表面錾刻出花纹轮廓,然后在轮廓内密布不规则的小点构成底纹,达到装饰目的。这件蛇纹鉌虽然采用的工艺是积点成线简单錾刻工艺,但就考古发现而言,它是迄今发现时代最早采用錾刻工艺制作的完整铜器。其器形精巧、纹饰生动,立意深远,体现了古人的匠心独具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铜鉌——东夷民族礼俗代表器物
鉌之名不见文献史料,其现名主要来自于考古出土器物的自铭,如同器类的“哀成叔之鉌”“蔡大史鉌”等均自铭为“鉌”。有学者认为其形似舟,故亦称作舟,后世多沿用“舟”名。铜鉌不是中原姬周文化、楚文化的典型青铜礼器,而是山东地区东夷民族创造使用的器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铜鉌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春秋中期以后,才开始向周边区域扩散。山东为殷夷故地,周初殷夷势力强盛,周之封国齐国迫于形势“因其俗、简其礼”而治之,使得殷夷礼得以流行,铜鉌作为东夷民族礼俗代表器物之一,逐渐得到认可。襄阳出土的这件蛇纹铜鉌为研究楚国历史、楚国与山东东夷文化的交往提供了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