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天游人姚光武先生,已是古来稀的年龄,对武汉这座城市发自肺腑的热爱,生于斯、长于斯,足迹踏遍三镇;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汇集在《武汉杂记》这本书里,抒发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对城市发展殷切的希望,读他的书,随他的思绪行走,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武汉,穿越时空,与老武汉对话。
中山大道延寿巷,今已拆。
从汉口繁华的民意四路路口过中山大道,进入对面人流如织的延寿巷;几分钟后走到底,左手是安徽街,右拐进入保寿巷。几分钟走到保寿巷三十三号,当头有两块红色招牌;一面是十三行,小的是红苗幼儿园。左边是一条二、三米宽,二十余米长的小巷,朝小巷迈出几步,就来到了保寿桥正中央。
延寿巷保寿巷一带曾是服装市场——“老鼠街”,女同胞的最爱,样式新潮,价格实惠。
小巷两旁是一家家挂满五彩十色服装的店铺 ,不停步仔细观察,根本就不知道这里是一座近两百年的古石桥;有的小店、门坎就是被敲断了的古桥的石栏杆。右手小店门踏阶一边隐隐可见、镌刻在古桥石栅栏上保寿硚三个大字;一边是一小块当今汉正街管委会立的碑文。
上世纪70年代的保寿硚,已经变身保寿巷。
上面介绍保寿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初年,当年是汉口镇内山陕会馆一带出城的主要通道;走过这座桥,就出了汉口镇,通向湖汊纵横,波光粼粼,芳草凄凄的后湖、荒郊野外,远方的黄孝地区。清道光十四年由山陕西商人出资修建成这座石桥。
《武汉城镇合图》上的保寿桥和延寿硚
《汉口山陕西会馆志》中的保寿桥和延寿桥与上图是吻合的
《汉口丛谈》玉带河上的桥,1822年刊刻,此时保寿硚还没有修建,保寿硚建于1834年。
《汉口丛谈》上今六渡桥那时为六度桥,何时“度”变“渡”,没有准确的答案。
当年,一道长堤把汉江汊道及后湖府河、滠水水系涌来的大水挡在汉口镇外,保寿桥是五百年的汉口镇连通外界重要的桥梁要道之一。站在保寿桥上,面对着一道逶逶长堤,长堤内是举世闻名的汉口古镇;喧哗的汉口正街,金碧辉煌的关帝庙,山陕会馆,以及与之毗邻的药王庙尽收眼底。
据史料记载;这道拱卫汉口古镇的长堤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公堤;堤外的玉带河始于今天桥口路的汉江码头,引进汉水、流到现在的王家巷下首海员俱乐部处汇入长江。在碧波荡漾、宛如玉带的护河城河上,横跨着诸如燕山桥、多福桥、三元桥、宝林桥、六度(渡)桥、万寿桥、广益桥、太和桥等等大大小小三十多座各式各样的木桥、石桥,蔚为壮观!
如今桥下河水枯竭,地面已与与桥面持平,除保寿硚及当年的石栅栏残存,再不见其他跨河桥梁的踪迹。假若能穿越到当年,从保寿硚上四顾而望;蔚蓝的楚天白云,碧绿的后湖荒野,令人赏心悦目。桥下潺潺的玉带河水流向六度(渡)桥、广益桥,注入长江,一幅多么叫人神往、憧憬的汉口古镇的景致啊!
汉口现在已经很难再见到一百五十年前的地面建筑了。汉口文物古迹的保护和开发,何不从这座硕果仅存,弥足珍贵的古桥着手?与出资建造了保寿桥、药王庙的晋商、徽商、豫商第二次联手,再现昨日:长堤外,一条小河从石桥下流过:;堤内气势巍峩的关帝庙,山陕会馆相映相辉,还有一座香烟缭绕的药王庙。
当今世界,凡是华人居住的地方,就有关帝庙,华人的店铺,多贡奉着关公塑像,在内陆也成了习俗;关圣帝已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财神、喜神、保护神!假如汉口镇的关帝庙保存到现今,其香火和人气不会亚于归元寺。将保寿桥一带打造成具有明清建筑风格,山陕、微派地方特色的小商品市场,美食城,休闲游乐区。此等好事,何乐而不为之?
早在20年前,姚光武老师就对打造汉口正街旅游风情区,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得到了有关部门的回应。一个普通的武汉市民,热爱这座城市的拳拳之心可见一斑。
欲购买《武汉杂记》的朋友可与人文武汉公众号联系,价格优惠,欲购从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