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巷故事】大华里四兴里消失 武汉天地耸起

华人里份证沧桑

  

大华里的建成时间,据《武汉地名志》记载,建于20世纪40年代,有40多栋“二、三层砖木房屋,结构较好”,里份总面积3470平方米。但该志没有记载建房者的姓名。

  

四兴里的建成时间,据《武汉地名志》记载,“40年代,由四家合资建房成里,取四家同心之义,称四心里,1955年改名四兴里”。也没有记载建房者的姓名。

两个里份夹峙的道路,日租界时期为中街末端,1938年改为一二八街,1946年并入长春街。

两个里份南面的道路,日租界时期叫大正街(大正是日本大正天皇在位期间使用的年号,时间为1912年7月30日——1926年12月24日),1938年改为纪念淞沪抗战的上海地名——虹桥路,1946年改为纪念抗战之始的北平地名——卢沟桥路。

  

两个里份东面的道路,日租界时期叫大和街(日本自称大和民族),1938年为纪念淞沪抗战改名为八一三街,1946年合并于胜利街。

武昌得胜桥刘家麒将军故居外孙女家中供奉将军遗像。田联申摄  

两个里份北面的道路,原日租界时期叫新小路,1938年改为纪念淞沪空战牺牲的国军飞行员之名——阎海文路,1946年改为纪念忻口会战牺牲的国军师长之名——刘家祺路(注:应为刘家麒)。

1946年汉口地名变更。田联申供图

两个里份西面的道路,为日租界与华界的界街,据学者章辉考证,为日方修筑,叫两国街(即平和街)。1938年改名九一八街,1946年合并称于中山大道。

  

武汉解放后,1949年年底开始组建的长江水利委员会就在大华里办公,直到50年代中期迁往解放大道黄浦路新址,大华里作为职工宿舍,很多人一直住在这里。

四兴里也住进不少长江水利委员会的职工。但在1952年10月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曾以武汉通俗出版社为基础,于四兴里成立中南人民文学艺术出版社。该社以编辑出版普及的文学艺术读物为首要任务。1952年10月—1954年8月,共出版图书 290 余种。该社还出版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年画和画册。1954 年8月,该社与中南人民出版社合并,改组为湖北人民出版社。

铁中铁医促兴旺

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两个里份周边的逐渐兴旺,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汉口铁中和铁路医院的建成。

  

汉口铁中所在地原来较为荒凉,有少量低档房屋,抗战时毁于战火,日军将其地作为球场。抗战胜利中国政府接收日租界后,1947年,铁路部门在此筹建汉口扶轮中学,1950年改名汉口铁路职工子弟中学(简称“汉口铁中”)。校内曾设立武汉铁道师范学院,后并入武汉铁道学院。汉口铁中占地1.7万平方米,经多年办学,成为首批湖北省重点中学。2004年,汉口铁中转属武汉市政府,改名武汉市汉铁高级中学,同时因永清片旧城改造,迁往百步亭新校址。

  

汉口铁路医院的前身,是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7月卢汉铁路在汉口刘家庙设立的一个诊疗所。

1906年芦汉铁路全线通车后,刘家庙诊疗所由法国医师梅尼接管。1931年10月28日,正式成立平汉铁路局汉口医院,是平汉铁路线所属较大的综合医院。1934年,平汉铁路局汉口医院迁至汉口汉江街100号(后沿江大道133号,安利英洋行旁边)。1938年医院被炸毁。1946年12月,汉口铁路医院在胜利街147号重新开诊,更名为平汉铁路管理局汉口总医院。1948年底在胜利街末端筹建新院,1950年投入使用。1958年改名武汉铁路局中心医院,1985年改名武汉铁路中心医院。2004年7月,该院整体转属武汉市卫生局,同时因永清片旧城改造,医院迁至江岸区赵家条172号(原武汉液压机械厂厂址)。2007年7月,医院正式更名为武汉市汉口医院。

大华里和汉口铁路医院之间,1957年建成中原机械厂的成片职工宿舍,名为中原村,该区片人口进一步增多,这里的里份格局延续至2004年。

天地之间有老屋

21世纪初,永清街一带被武汉市列为旧城改造重点项目。2005年4月,香港瑞安集团以33.9亿元拿下占地918.4亩的永清片地块,夺得“中国地王”桂冠。香港瑞安集团的新项目命名为“武汉天地”,它参照包括上海新天地在内的上海卢湾区太平桥地区重建项目的发展模式,是集住宅、办公楼、酒店、零售、餐饮、娱乐等多功能设施的市中心综合发展项目,以配合武汉市国际化发展的远景规划和发展战略。

  

武汉天地商业区一二三期已于2009年11月全面竣工,地上总建筑面积5.7万平米,地下车库总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武汉天地内历史建筑重建项目的建筑设计师为原“上海新天地”的总设计师本杰明·伍德先生,项目内的9幢历史建筑得到保留并改造、修缮,其设计融合传统建筑特色,并赋予它新的生命力,提升其商业经营价值。现在,最吸引来到武汉天地人们眼球的,是位于西北角的两栋造型优美的历史建筑——夏斗寅公馆和李石樵公馆。

学者章辉收集到一份武汉日本海军向中国投降时手写的占用房屋清单,其中写明“中街一三一号”房屋为夏斗寅的(同时,四兴里16号也是“夏斗寅所有房屋”)。查阅1930年的《汉口日租界全图》上,中街从大正街(今芦沟桥路)街口到新小路(原刘家祺路)街口,东边(即今大华里门楼一边)从南到北紧密相联有11座房屋,其门牌号码依次是中街116号到136号(双号)。西边南口没有建筑(即后来巴适餐厅处,1935年曾建有汉口神社),西边中部有4座房屋(呈四方分布),其门牌号码顺时针编排为中街123号到129号(单号),据章辉掌握的资料为日本汉口明治小学教师住宅;西边北口转向新小路的地块那时无建筑,夏斗寅公馆建于1930年以后,即位于这个转角,门牌号码紧邻中街129号,为中街131号。

夏斗寅公馆

夏斗寅(1886—1951年),字灵炳。湖北省麻城县木子店镇搁船山村夏家垸人。清末投入武昌新军,加入共进会,任三十二标队官、第二大队队副,率部参加辛亥革命。其后纵横捭阖于各派军阀之间,1926年随唐生智加入国民革命军,任鄂军第1师师长,参加北伐。攻克武汉后,任独立第14师师长兼湖北省政务委员会委员和国民党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历史上最大的动作是,1927年5月17日在宜昌发动兵变,意欲进犯武汉的国民政府,天下震动,但终为叶挺率军击败。后又反对唐生智,拥护蒋介石,被任命为第十三军军长,率部参加中原大战和对中国工农红军的围剿,受到蒋的器重。1932年,被任命为湖北省主席、陆军上将。后遭蒋猜忌,被剥夺实权。抗战爆发后曾多次请战抗日,均被蒋婉言拒绝。抗战胜利后,由四川回到武汉。蒋密令他为“中原剿共总司令”,夏借故身体有病推托。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夏参加中共地下党领导的“救济委员会”筹建工作,在布告上签名拥护共产党。5月解放军攻克武汉,夏任武汉治安委员会委员。7月,夏出走香港。1951年,客死香港。

  

李石樵公馆

李石樵(1891—1952年),湖北浠水人,名立周,字如程,号高培,亦号石樵。幼读私塾,后离家赴省城求学,就读于武昌文普通中学堂。曾与董必武同窗,交往甚密。辛亥革命时,投身新军学兵营。后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为第六期步兵科学员,毕业后历任少尉见习官、中尉排长、上尉教官、少校参谋等职。1926年3月任国民革命军第7军(军长李宗仁)第2旅第4团少校团附,后任中校参谋长、上校参谋长、少将参谋长等职,参加过贺胜桥战斗。1928年3月任第18军(军长陶钧)第58师中将师长。1929年5月因蒋桂战争失败避居上海,12月出任护党救国军第4路军第17军中将军长,1930年1月再因反蒋失败避居汉口。抗日战争时期,任湖北省政府(主席黄绍竑)行政干部训练所学员总队总队长、湖北省第6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湖北省政府武汉临时办事处主任。1946年2月,辞去军政职务,寓居武汉。1948年7月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湖北迎接解放。能画善书,有儒将名声。曾向人民政府捐献文物。1952年11月在浠水病逝。

  

据《武汉晨报》2012年8月7日报道,原武汉理工大学教授、杂文名家、80高龄的李剑虹老先生,是李石樵的二儿子,自述1932年出生在这座公馆里。李剑虹老先生回忆,李石樵被“遣散”时得到4万银元“遣散费”,用其中的近3万元建了这座公馆。1937年12月,叶挺、项英等人到汉口筹建新四军军部,就在大正街对面的大和路26号。李石樵在北伐时与叶挺熟识,此时热情邀请叶挺、项英等人下榻自己家里,项英因此在李石樵公馆住过数日。

武汉很多人为永清片改造时保留下并非文物保护单位、也没有列入优秀历史建筑名单的老房子而庆幸,但赞扬最多的则是其中很不起眼的一座小门楼——大华里门楼。

门楼上方正中,一个红五星徽记,散发出刚解放的50年代气味。门楣上有红色的“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口号,保持着60年代“文革”的印记。左边门洞上有一块纸牌子:“武汉市牛奶公司乳品厂鲜奶供应点,长春街大华里”,还隐隐透着纸张的纹理。另一边有一块说明牌,“据这里的老居民介绍,门楼这里除了有鲜奶供应点,还有个十分可口的烧饼摊。”这段短短的文字,会使参观者联想到自己里份口子或巷子里的取奶点和烧饼摊,产生十分温馨的回忆,真是颇具匠心的建筑小品。

打捞城市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汉口原日租界江岸。

编辑:田联申

(0)

相关推荐

  • 汉口太平路与太平洋行

    <武汉地名志>第266页江汉路词条; 据清末杨守敬编绘的<武汉城镇合图>记载:此路南端早年仅有狭窄的人行土路,名广利巷.咸丰十一年(1861)英国在汉口强辟租界以后,广利巷扩宽 ...

  • 抗战时焚烧汉口日租界 街道名抗日味浓 沦陷后日伪上演交还闹剧

    1896年10月19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通商口岸日本租界专条>"添设通商口岸,专为日本商民妥定租界.......在上海.天津.厦门.汉口等处,设日本专管租界."从那以 ...

  • 武汉老街之友益街,踱过辅堂里的青砖步道,到大舞台去过一把戏瘾

    友益街,起于汉口大智路,过黄兴路.车站路.天声街.海寿街,止于一元路,全长约700米. 当年,大智路至黄兴路一段建有很多公馆里分,且建房者多为亲朋故旧,所以这段路取名为友益街. 黄兴路至车站路一段名为 ...

  • 【每天老照片】-1万-3863-1898年 武汉汉口租界老照片

    1898年 武汉汉口老照片,彼时德国普鲁士王子访清,在汉口租界时拍摄的这组照片 清末时期,武汉的警察局,很有西方特色 江潮退去以后,人们在一个浅滩上钓鱼钓虾. 汉口法租界: 德国普鲁士王子亨利访清时到 ...

  • 百年武汉(1)

    让我们用100张照片 还原武汉百年历史 1865年,汉口 汉口的法租界街景,右边是明德饭店,这或许是汉口最早期的照片. 汉口租界,大约拍摄于1868-1872年之间.                 ...

  • 武汉三镇(武阳夏)老地图一览

    作者:贵阳改哥 (明代后期)<汉江揽胜图> (清) <武汉三镇合图> (清)<湖北武汉全图> (清1739年至1862年之间)<武昌汉口鸟瞰图> (清朝 ...

  • 里巷故事 | 汉口最奇特的里分 绵庆里探幽

    据1930年出版的武汉地图显示,汉口地区共有里分210处,加上制图时未标或漏标的,应有约260处.最早的里分建于清末民初,20世纪20至30年代为建设高峰期,不少里分至今已有百年历史.汉口的里分也有叫 ...

  • 【里巷故事】汉润里 “挂旗经租”的沧桑往事

    汉润里位于汉口中山大道南京路和黄石路之间,有40多栋房子两层楼石库门房屋.现在已公布为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挂旗经租"五常堂 汉润里建于1912年,投资人是赣商周扶九.周扶九早年 ...

  • 【里巷故事】宁波里 街屋式里分尽显宁波人精明

    江汉路宁波里.田联申摄 宁波里位于汉口最繁华的江汉路上,是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的宁波帮在武汉的一个小社区. 汉口宁波里位置图 宁波里是典型的街屋式里份 宁波里的主入口在江汉路与江 ...

  • 【里巷故事】义成里 闹中取静商居两宜

    2014年,中山大道保成路口.田联申摄 保成路转向江汉一路的里份是义成总里,在保成路的另一边是义成东里和义成西里,习惯上合称义成里. 浙帮的义成里和浙江兴业银行 宁波里旁边,保成路转向江汉一路的里份是 ...

  • 【里巷故事】德润里 “湖北三个刘,抵不上四川一个刘”

    1920年代由汉口华商开发建设的"模范区",其中心地带有一大片里份--德润里.德润里北边为云樵路(今黄石路),后来路的对面建起了基督教荣光堂:东面为吉庆街:南面为崇善路和汇通路,路 ...

  • 【里巷故事】华人精英同福里 汉口三刘故事多

    洞庭村(含原同福里)平行于汉口南京路,在南京路北侧,为单条主巷型里份.巷道长180米,宽4米.一个出口在鄱阳街,一个出口在洞庭街.现有28个门栋号,均为二层或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洞庭村是汉口里份 ...

  • 【里巷故事】时髦里分西风劲 里坊寻踪聂华苓

    洞庭村(含原同福里)平行于汉口南京路,在南京路北侧,为单条主巷型里分.巷道长180米,宽4米.一个出口在鄱阳街,一个出口在洞庭街.现有28个门栋号,均为二层或三层砖木结构的石库门住宅.洞庭村是汉口里分 ...

  • 【里巷故事】“模范区”媲美租界 辅义里风云变幻

    "模范区"内辅义里 民国初年,汉口英租界的北边,华界里逐渐建起了一片新的市区--"模范区",其缘起在于1912年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后,曾令实业部通告 ...

  • 【里巷故事】瞿秋白叱咤风云 辅义里名人荟萃

    辅义里和丰寿里建成后,与"模范区"内其他新建里份一样,成为一片新式住宅区,沿街铺面也是一般小店铺.但在辅义里的居民中,曾住过中共领导人.理论家文学家瞿秋白及其夫人杨之华. 瞿秋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