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复习(1)地球运动规律
一、考点
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2.地球仪、纬线网、球面距离、方位
3.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4.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5.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6.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二、解读考纲
1、根据经纬网地图确定经纬度、判断方向、半球、高中低纬度、区域定位
2、画地形剖面图、根据地形剖面图确定等高线图的剖面线、工程量判断和计算等
3、球面距离的计算及其相关知识的考查
4、野外方位探究、测算经纬度等探究性问题等
5、理解天体和天体系统的概念、类型,能说明天体系统的层次划分
6、运用有关太阳系八大行星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的资料,说明地球是颗普通的行星,并学会比较分析的学习方法
7、通过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说明地球是一颗特殊的行星
8、知道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规律
9、举例说明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0、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两种基本形式的方向、速度和周期、黄赤交角及地理意义。
11、理解昼夜更替和地方时产生的原因。了解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及其表现。
12、结合图示有关资料,尤其是日照图,考查地球自转与经度变化、时间计算、昼夜长短、风向判断、洋流方向、河岸侵蚀或泥沙沉积等的联系。
13、掌握地球公转运动的轨道特征,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14、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大小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
15、理解昼夜长短、正午太阳高度与四季、五带形成的关系,了解四季、五带的划分。
【重点、难点剖析】
一、时间的计算与日期的判定
1. 巧用数轴计算时间
时间的计算几乎是每年高考的必考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在计算时间时利用数轴进行计算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如下:
首先要弄明白数轴上的数与时区、经度的关系:数轴上的原点对应中时区中央经线即0°经线,+1到+12对应东一区到东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1到-12对应西一区到西十二区中央经线的位置,0到+12对应东经0°到180°,0到-12对应西经0°到180°。如下图所示:
实际操作方法:
第一,画一数轴,数轴上只需有原点(即中时区中央经线的位置)和正、负方向,刻度不用画。
第二,在数轴上表示出两个时区的位置,东时区在正方向,西时区在负方向。并计算出两时区在数轴上的距离(用S表示)。
第三,在两个时区之间画一箭头,方向由已知时间的时区指向未知时间的时区。如果箭头指向负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减去S。如果箭头指向正方向,就用已知时间加S。
2. 日期的区分
地球上的日期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国际日界线(人为日界线),即180°经线,该日界线的位置不变,但是时间在变化;另一条是0时经线(自然日界线),它的位置是变化的,但时间不变,且当太阳直射0°经线时,两条日界线重合,全球只有一个日期。除此之外,地球上有两个日期。如下图所示:
新的一天的范围是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向东至180°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180°经线向东至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80°经线上的地方时是几时,新的一天的范围所占时间就是几小时;反过来,全球新一天的范围所占时间是几小时,180°经线上的地方时就是几时。
【特别提醒】
特殊时间的确定
(1)平分昼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是12:00;
(2)平分夜半球的经线的地方时为0:00(24:00);
(3)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00;
(4)昏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00;
(5)晨昏线与极夜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00;
(6)晨昏线与极昼最大范围的纬线相切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00(24:00)。
二、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与应用
1. 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1)一般情况下,所求点的正午太阳高度=90°-直射点纬度和所求地点纬度间的纬度差。
(2)极昼时寒带地区子夜太阳高度=(所求地点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90°。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1)推算纬度:根据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可求出地理纬度。
(2)计算地方时:一天中太阳高度达最大时地方时为12时;春秋分时,太阳高度为0°处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任何一天赤道上太阳高度为0°处的地方时为6时或18时。
(3)推算楼间距:为了获得充足的日照,一般来说,纬度较低的地区,楼间距较小;纬度较高的地区,楼间距较大。
(4)确定房屋的朝向:为了获得更充足的太阳光线,确定房屋的朝向与正午太阳所在位置有关。在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南方,房屋多朝南;在南回归线以南地区,正午太阳位于北方,房屋多朝北。
(5)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太阳高度越小,日影越长。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6)计算太阳能热水器安装角度: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能资源,太阳能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等于该地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地的纬度差。
【特别提醒】
春秋二分日,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日出时日影朝西,日落时日影朝东;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时,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西北方向落下,日出时日影朝西南,日落时日影朝东南;太阳直射在南半球时,各地(极昼、极夜区除外)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西南方向落下,日出时日影朝西北,日落时朝东北。
三、昼夜长短的判断与计算
1. 昼夜长短的判断
(1)昼夜长短的判读: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圈分割成昼弧和夜弧。同一纬线圈上,若昼弧长于夜弧,则昼长夜短,反之昼短夜长;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南、北半球),哪个半球昼长于夜,且越向该半球高纬白昼时间越长,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无关。 太阳直射点向哪方(南方、北方)移动,哪个半球昼变长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无关。
(3)同纬度地区日出、日落地方时相同,昼长相同,而且一年中昼最长+昼最短=24小时。
(4)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地区,北半球的昼长等于南半球的夜长。
(5)纬度越低昼夜变化幅度越小,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变化幅度越大,极圈内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6)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且距二分日越近的日期,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小。
2. 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
(1)根据昼弧或夜弧的长度进行计算
昼(夜)长时数=昼(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进行计算
昼长时数=(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夜长时数=(日出时间-0)×2=(24-日落时间)×2
(3)昼长时间=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夜长时间=24-昼长时间
四、光照图的判读与应用
1. 光照图的判读
光照图形式多变,判读时要抓住以下关键的“点、线、面”。
判读关键 |
主要特征与相关现象 |
|
点 |
太阳直 射点 |
位于南、北回归线上或南、北回归线之间,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时 |
所在经线各地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全球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向四周依次递减;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从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
||
晨昏线和 纬线圈的 切点 |
所在纬线的纬度是出现极昼或极夜现象的最低纬度;所在经线一条是太阳直射经线(昼半球中间的经线),另一条是0时经线(夜半球中间的经线) |
|
极点 |
无明显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极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值相等。大致每年3月21日至9月23日,北极点为极昼,南极点为极夜。只在每年春分日和秋分日,晨昏线经过极点,与经线圈重合 |
|
线 |
晨昏线 |
沿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到昼的界线为晨线,由昼到夜的界线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 |
晨昏线(圈)是地球表面的大圆,晨昏线(圈)所在平面与太阳光线始终垂直,晨昏线(圈)始终平分赤道 |
||
晨昏线与经线在赤道处的夹角度数就是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冬至日和夏至日夹角达最大,为23°26′ |
||
日期分 界线 |
0时或24时所在经线和180°经线(理论上);沿地球自转方向,过0时所在经线日期加一天,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 |
|
面 |
昼夜的范围,南、北极圈内极昼和极夜的范围 |
若越向北,昼越长,北半球处于夏半年;反之,为冬半年。北极圈出现极昼,日期为6月22日前后;出现极夜,日期为12月22日前后。只在每年3月21日和9月23日前后,南、北极点无极昼、极夜现象 |
2. 晨昏线的应用角度分析
(1)确定时间:利用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确定出交点的时间为6时或18时;利用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确定出切点的时间为0时或12时;然后利用确定出的时间,结合题目中的其他信息进行计算。
(2)确定日期(或季节):利用晨昏线与经线是否重合来确定日期或季节。当两者重合时为春、秋分;当两者不重合时,再看与晨昏线相切纬线的度数,根据度数的情况来判读出日期或季节。
(3)确定太阳直射点:在利用晨昏线确定出某地的时间后,可计算出太阳直射点的经度;在判断出与晨昏线相切的纬度后,可判断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