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书法家代表人物之——梁巘,楷法颜、柳、苏,行草书力追晋唐
梁 巘(yǎn)(1710-1785)字文山、闻山,号“松斋”、“段砚斋主人”。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生于原亳县(今亳州市谯城区)城里夏侯巷一书香之家。其父梁授孟,性敦厚,喜书法,精通训诂,道德文章为乡邻称道。梁巘自幼聪颖好学,酷爱书法。
少年时就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常为乡人书写牌匾、楹联和契约。梁巘十五岁时随其胞兄梁峰南下,游学于南京钟山书院,潜心于科举之学,并利用空闲时间认真研习书法。
南京是当时中国最繁华的城市之一,梁巘在那里大开眼界,见到大量的名帖佳作,他心追意摹,楷法颜真卿、柳公权、苏轼,行草书力追晋唐书家,尤其对唐代书法大师李北海的法帖,用功最深,摹帖尤勤,几近神似。
乾隆四十年(1775年)梁巘受寿州(今安徽省寿县)知州之邀,出任循理书院院长。循理书院是当时皖中、江淮一带规模最大的学府,梁巘在循理书院管理和执教十余年,其弟子、门人遍及大江南北。在此期间,他培养和提携了张佩、萧景云、姚杨等一批书法人才。
尤其是他慧眼识珠,培养了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更是他晚年的一大功绩。梁巘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据《清史稿·梁巘传》记载,梁巘“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书法造诣很深。
时人将他与当时的钱塘(今浙江杭州)大学士梁同书并提,称为“南北二梁”。亦将他与梁同书及会稽的梁国治并成为当时的书坛“三梁”。他初学王羲之、董其昌,次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后专攻李北海行书。
他把李北海的所有碑刻,如“岳麓寺碑”、“云麾碑”、“李秀碑”、“大照禅师碑”等都收集起来,经过多年的刻苦临摹研习,终以工李北海笔意而驰名天下。
梁巘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有不少书法名著传世,如《承晋斋积闻录》、《执笔法·法帖论》、《评书帖》、《宝晋斋帖跋》等,是其一生从事书法研习的见解和总结。这些书法名著对于执笔、学书、古今法帖、名人书法等,均有精辟论述,多有独到见解,成为后人研习书法的必读著作。
梁巘《行书七绝诗轴》纸本行书 117×5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淡妆轻素鹤翎红,移入朱栏便不同。应笑西园桃与李,强匀颜色待东风。
款署:梁巘。
钤印:梁巘私印(白文)、松斋(朱文)、景华书屋(白文
梁巘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中举,后赴京考进士不第,便寄寓京师卖字为生。一次,他的字被书法家、乾隆皇帝之子——成亲王永瑝见到,十分欣赏,称赞他“入门正”、“执笔好”,今后“必成大名”,便将他推荐给乾隆皇帝,爱好并长于书法的乾隆帝赐梁巘同进士出身,任湖北宜昌府巴东县知县。在巴东县任上,梁巘为官清廉,耻于逢迎,勤于政事,短短几年就把一个贫瘠的偏远小县建成了富庶繁荣之地。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六十多岁的梁巘自感年事已高且官场越来越难于适应,便以老母年迈、长子新故为由,辞职返乡。乾隆四十年(1775年)梁巘受寿州(今安徽省寿县)知州之邀,出任循理书院院长。循理书院是当时皖中、江淮一带规模最大的学府,梁巘在循理书院管理和执教十余年,其弟子、门人遍及大江南北。在此期间,他培养和提携了张佩、萧景云、姚杨等一批书法人才。尤其是他慧眼识珠,培养了清代书法大家邓石如,更是他晚年的一大功绩。
梁巘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据《清史稿·梁巘传》记载,梁巘“以工李北海书名于世”,书法造诣很深。时人将他与当时的钱塘(今浙江杭州)大学士梁同书并提,称为“南北二梁”。亦将他与梁同书及会稽的梁国治并成为当时的书坛“三梁”。他初学王羲之、董其昌,次学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后专攻李北海行书。他把李北海的所有碑刻,如“岳麓寺碑”、“云麾碑”、“李秀碑”、“大照禅师碑”等都收集起来,经过多年的刻苦临摹研习,终以工李北海笔意而驰名天下。
梁巘《行草论书轴》纸本行草书 104×51cm 安徽省博物馆藏
释文:米元章评纸如陆羽评泉,各极其致。而笔法都从颜平原幻出,与吾友王宇泰所藏天马赋笔法正同。
款署:梁巘。
钤印:梁巘私印(白文)、松斋(朱文)、景华书屋(白文)
梁巘存世的书法作品约有二百多件,安徽省博物馆和寿县博物馆收藏较多。他一生书碑很多,仅在安徽、江苏、山东、山西等地所书碑版,有记载的就有65块。纵观梁巘的存世书法作品,可见其行草书灵秀俊逸而又不失法度,其行楷书碑刻沉着稳健、线条遒劲,谨严端重之中含飘逸秀美之态,不愧为清代的书法大家。
梁巘还是一位著名的书法理论家,有不少书法名著传世,如《承晋斋积闻录》、《执笔法·法帖论》、《评书帖》、《宝晋斋帖跋》等,是其一生从事书法研习的见解和总结。这些书法名著对于执笔、学书、古今法帖、名人书法等,均有精辟论述,多有独到见解,成为后人研习书法的必读著作。(参考亳州晚报《梁巘:乾隆赐同进士出身的书法家》)
梁 巘《行书东坡语》 纵202厘米、横88厘米 西泠印社藏
附录《清史稿》 列传二百九十之艺术二
梁巘,字闻山,安徽亳州人。乾隆二十七年举人,官四川巴县知县。晚辞官,主讲寿春书院,以工李北海书名於世。初为咸安宫教习,至京师,闻钦天监正何国宗曾以事系刑部,时尚书张照亦以他事在系,得其笔法,因诣家就问。国宗年已八十馀,病不能对客,遣一孙传语。巘质以所闻,国宗答曰:“君已得之矣。”赠以所临米、黄二帖。
梁巘《草书论书一则 》纸本草书 155×66cm 嘉德四季第二十八期
释文:
题识:梁巘。
钤印:景华书屋、梁巘私印、松斋
藏印:临川李氏、李押、合肥王氏收藏、铁桥书舍
后巘以语金坛段玉裁曰:“执笔之法,指以运臂,臂以运身。凡捉笔,以大指尖与食指尖相对,笔正直在两指尖之间,两指尖相接如环,两指本以上平,可安酒杯。平其肘,腕不附几,肘圆而两指与笔正当胸,令全身之力,行於臂而凑於两指尖。两指尖不圆如环,或如环而不平,则捉之也不紧,臂之力尚不能出,而况於身?紧则身之力全凑於指尖,而何有於臂?古人知指之不能运臂也,故使指顶相接以固笔,笔管可断,指锲痛不可胜,而后字中有力。其以大指与食指也,谓之单勾;其以大指与食指中指也,谓之双勾;中指者,所以辅食指之力也,总谓之'拨镫法’。王献之七、八岁时学书,右军从旁掣其笔不得,即谓此法。舍此法,皆旁门外道。二王以后,至唐、宋、元、明诸大家,口口相传如是,董宗伯以授王司农鸿绪,司农以授张文敏,吾闻而知之。本朝但有一张文敏耳,他未为善。王虚舟用笔祗得一半,蒋湘帆知握笔而少作字乐趣。世人但言无火气,不知火气使尽,而后可言无火气也。如此捉笔,则笔心不偏,中心透纸,纸上飒飒有声。直画粗者浓墨两分,中如有丝界,笔心为之主也。如此捉笔,则必坚纸作字,輭薄纸当之易破。其横、直、撇、捺皆与今人殊,笔锋所指,方向迥异,笔心总在每笔之中,无少偏也。古人所谓屋漏痕、折钅义股、锥画沙、印印泥者,於此可悟入。”巘少著述,所传绪论仅此。当时与梁同书并称,巘曰“北梁”,同书曰“南梁”。
梁巘《临云麾碑册》行书
▲梁巘《临云麾碑册》
纸本行书 19×26cm×8 保利2014春拍
释文:
敷佑话言,所以广德化,扇扬和气,所以畅仁心,及履霜坚冰,终风折木,公叹曰:天垢俟时变名求活,所恨南阳宗子,未举勤王,西京宰臣,不闻复辟者,旷十有六载,及太常寺丞,渐也未月,迁太府员外少卿,五旬擢宗正,即真彤伯,加陇西郡开国公食邑三千户,虽吠伤嗣害国,诱关通之邪,甘念悲词,售谗巧之谮,助逆封己,害政乱朝,公密奏封章,累牍(孽)之谀,开臣祸之兆,放逐勲旧,慰荐寇雠,後族握兵,党与屯卫,仡仡贾勇,凶凶作威,持戟或外廷揣摩,飞白乌之难,然以楚兵致讨。尝惧季良,淮南荐凶,独防汲黯出公为岐州刺史,旧也,家富势足,目指气使,驱掠以为浮费,剑戟以为盗夸,公乃急於长雄,缓於峻科泰崇文,事危尚武,取申忠义,且屈才能。
款署:临云麾碑,梁巘。
钤印:梁巘之印、闻山父
鉴藏印:王凤琦珍藏
细节图
▼
梁巘临《圣教序》
梁巘行书任举传记手卷
佛山市博物馆馆藏的这幅行书长卷,长达975厘米,纵31厘米,内容为清朝在金川战役中壮烈捐躯的将军任举生平传记,撰写者为夏之蓉,由当时著名书法家梁巘手书,卷首钤白文印章“景华书屋”,卷尾有“梁巘私印”白文方章和“松斋”朱文方印,书后钤盖俞文诏的两方收藏印章“麟士心赏”与“婺源俞氏守璞斋审定”。
此幅作品笔力遒劲,取势严正,于端肃内敛中见放逸跃动,既有碑书之雄浑又兼具帖书之流畅婉转,确为难得书法佳作,同时还包含着大量重要的史料信息。因此安徽亳州市博物馆将这件珍贵的作品收录到即将正式出版的《梁巘全集》,这将是迄今为止收集梁巘书法资料最为完整丰富的一部专业书籍。
梁巘 草书陶弘景句
释文:陶隐居书故自入流,其在华阳,得杨、许三真君真迹最多而学之,故萧远淡雅,若其为人。今金陵有许长史旧馆坛碑,最先一行乃隐居书。(《东观余论·卷下》)
放大:
梁巘的《执笔歌》
学者欲问学书法,
执笔功能十居八,
未闻执笔之真传,
钟王学尽徒茫然。
一管分为上下中,
真字小字靠下拢,
行书大字从中执,
草书执上始能工。
大指中指死力掐,
圆如龙睛中虚发,
食指名指上下推,
亦须着力相撑插,
禁指无用任其闲,
手背内坎半朝天,
始能沉著坚而实,
个中精力悟通玄,
笔管上向怀中入,
下截笔锋向外出。
腕力挺住不须摇,
转运全在肘力熟。
悬腕悬肘力方全,
用力如抱婴儿圆,
勿令偏窄贴身边。
总之执笔功期远,
紧要着力力无浅,
古人有言良不诬,
抉破纸兮撮破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