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品金庸之四九:金庸自认为《鹿鼎记》写得最好,你怎么看?
众所周知,《鹿鼎记》是金庸先生的封笔之作。从1955年到1972年,先生17年间,创作了15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从起初的风靡港台,到后来传入大陆,直至享誉海内外,数十年过去了,还经久不衰,而电视剧更是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
“你所写的小说之中,你认为哪一部最好?”这是金庸生前,遇到读者问得最多的问题。金大侠的回答总是三个字:“答不了。”
在“三联版”序言中,他说:这十五部小说是各不相同的,分别注入了我当时的感情和思想,我在创作它们时只有一个愿望,那就是不要重复已经写过的人物、情节、感情,甚至是细节。
在《鹿鼎记》后记中,先生仍然强调:“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
金庸先生已经仙逝,关于他的小说哪部最好,这样的问题是永远得不到他书面的回答了。然而,但凡看过金庸武侠剧,或者看过金庸原著的观众和读者,仍然不免要问:“哪一部作品最好?”
其实,作品就像作家的孩子,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能说自己喜欢这个而不喜欢那个吗?
纵然如此,先生生前屡屡接受记者采访,有时也难免隐约间道出自己的观点。其实在他内心深处,若非要选一部的话,《鹿鼎记》应该是他的最爱。
相比其它十四部小说,《鹿鼎记》很另类。说是武侠,却并非以武论英雄;说是言情,却并非以情定终身。它彻底颠覆了人们对武侠小说的认知,对金庸作品的认知。它更像是一部打着武侠幌子的“官场现形记”。
郭靖誓死保卫苟延残喘的南宋江山,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的气概,在《鹿鼎记》里荡然无存,一切种族身份和朝代更迭的争议,最终都被江山社稷稳固与否、兴盛与否所代替。而杨过和张无忌们惹下的情债,一夫不能娶多妻的怅然和遗憾,金庸也终于通过韦小宝身上弥补过来了,他娶了七个老婆,妻妾成群,哪怕她们未必都出于爱。
《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天龙八部》《笑傲江湖》等小说,是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这些作品里,有一代一代的盖世英雄,有一茬一茬的江湖游侠,有一拨一拨的正反人物,有林林总总的帮派之争,有层出不穷的武功名称,有惊心动魄的打斗场景,有无休无止的恩怨情仇。
而《鹿鼎记》里有什么?写的是武功吗?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一剑无血”冯锡范、神龙教教主洪安通、白衣尼九难,这些人虽然被贴上了武功一等一的标签,却鲜有高手比拼的描写,就是整部小说,武打的戏份也是少之又少。
读者在这部小说里,看到的主角韦小宝,只是一个不会武功的“极品混混”。一个妓女所生的儿子,不学无术、一无所有,却一路扶摇直上、逢凶化吉、屡立大功,不断得以加官进禄、封侯赐爵,最终竟然名利双收,携着七个老婆和巨额财宝归隐。
《鹿鼎记》就是金庸推陈出新的一部作品。然而,它又是和历史联系最紧密的一部。其中的好多人物,都是真实存在的,譬如康熙、鳌拜、索额图、吴三桂、陈圆圆、陈永华、冯锡范、噶尔丹等;好多事件,也是真实存在的,譬如铲除鳌拜、平定吴三桂、签订《尼布楚条约》。只是主角韦小宝,却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
但是,《鹿鼎记》不是为韦小宝这样的人歌功颂德。恰恰相反,它就是一面照妖镜,韦小宝就是于镜中显出真面目的妖怪。
步入中年的金庸,在这部小说里融入了他对历史、对社会、对官场、对人性的思考,塑造了韦小宝这样一个看似虚幻,却又不同程度、不同方面存在于现实中的人物。韦小宝的形象,照进现实,戳穿了许多假道学,扬弃了许多假仁义,撕毁了许多假面具,极具讽刺意味。
有人说,韦小宝是第二个阿Q。笔者不赞同这种观点。韦小宝和阿Q相同的是身世,都处于社会最底层。但是性格和命运却是截然不同的。阿Q对比他更卑贱的人,是勇敢地连打带骂,但对地位高贵的人,却是一副奴颜婢膝相,一旦哪里都讨不了便宜,他便以精神胜利来自欺欺人。
而韦小宝自然比他高明得多了。他擅长欺骗别人,却始终不会像阿Q那样欺骗自己,他的一切言行、所有伎俩,都是目的明确。打不过对手,他便逃;一旦逃不掉,不得不打时,仗着宝衣护体、匕首防身,又会硬刚到底。最主要的是他明白什么才是永恒的,比起官衔和友情,他更爱美女和钱财。
他脚踩两只船,却在皇上和天地会之间游刃有余,最后又守着忠义两不违的底线,甩手不干,拖家带口,荣归故里。自诩艳福齐天、大富大贵,甭管用什么手段,韦小宝总是实现了对自己低贱出身的救赎。这又怎是阿Q之流所能比?
对于金庸作品,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如果你喜欢纯粹的武侠,想于刀光剑影间领略英雄风采,那你不妨去看《射雕》或《天龙八部》。如果你喜欢感受英雄豪情,更兼儿女情长,那你最好去看《倚天》或《神雕》。如果你不喜欢虚假地打打杀杀,而想从历史的纷纷扰扰和江湖的尔虞我诈中,看到更真实的人性,那你得看《鹿鼎记》。
文:纤云涵月
注: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