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玉识趣(106):瓷看底部玉看皮 表皮里皮分端倪
——风化沁蚀料仿齐家文化的皮上辨识点
多色瑕纹是齐家文化玉器的一大特色(参见《古玉学步(195):多色瑕纹斑斓花联璧特色现齐家》)。
漂亮的多色瑕纹、自然的绺裂沁蚀(图1):
图1
由于多色瑕纹这一特点,用自然的风化沁蚀料(图2)仿齐家文化玉器屡见不鲜,说成海量仿古是丝毫没有夸张的。
图2:甘肃马鬃山、马衔山玉料
这是山西侯马出土的东周盟誓辞文玉片饰与仿齐家文化玉斧、玉旋玑(图3),如果未明确标注一般赏玩者都是很难识别真假的。
图3
真仿齐家文化玉器皆具备天然多色瑕纹、自然绺裂沁蚀的特点,在辨真识仿上就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了。
如何辨识齐家文化玉器的真伪?一般行家自有其辨识的门道:真品玉皮遍布自然沁,而仿品留皮处僵白生嫩不受沁。诚然如是,但难度依然。毕竟留皮与去皮、僵白与玉质、生嫩与老熟、沁入与杂色等仍然是一系列不易被广泛观察、界定和认知的范畴,难免会见仁见智,需要更加深入直白的辨识方法。
“玉看皮”需要在器物的玉皮上下功夫,这就是:表皮里皮分端倪。
真古到代的玉皮皆是器物的表皮,真古玉器表皮仅有阴阳面的区别而已;而利用风化沁蚀料仿古的玉器由于器型的关系,仅能留下极小部分表皮——原生皮,更多的是利用玉料的里皮——削成皮仿古。表皮——原生皮为工上自然态,整器表皮留存为真古;里皮——削成皮为自然态上工,但见里皮踪影即为假仿。这就为辨真识仿提供了“火眼金睛”般的不二法门(图4)。
图4
实际观察一件类齐家文化玉琮(图5,以下简称“此件”):
图5
沁蚀自然、多色瑕纹,沧桑毕现。但是细察究竟,破绽出现:
(1)沁重部位无沁门,肌理之沁不见门径。沁必有门,沁伴蚀生(参见《古玉学步(57):七彩斑斓古玉沁残裂酥松明暗门》)。此件沁重之处沁肉肌理却表皮生嫩如新,不是沁入无门,而是沁门(表皮)被切削了(图6);
图6
(2)蚀面平顺,为削成皮而非原生皮。局部见蚀,蚀面如器物面平顺一致,已非土蚀的原生态,为在原生皮基础上的削成皮——表皮不见只剩里皮(浅层皮)(图7);
图7
(3)玉料裸露风蚀非古玉埋藏土蚀。到代真古玉器只留存一种蚀态,那就是埋藏土蚀,千年土蚀有其独特的表象特征(参见《古玉学步(168):千载沧桑似梦幻参差嶙峋土蚀斑》)。而此件除上述的浅层皮土蚀留存外,还呈现了风蚀的剥离脱落态,为器物在玉料时期长期裸露下形成的风蚀结果,是利用风化沁蚀料仿古的状态留存(图8)。
图8
其余仿古点无需一一赘述。
考察器物的皮相状态是辨识风化沁蚀料仿齐家文化玉器真伪的不二法门,值得赏辨者细致揣摩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