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游狮子堰村散记
再不点蓝字关注,机会就要飞走了哦
文/邓新军
本乡狮子堰村的王立学很不错,会说又会唱,这二十多年来在外打工和创业,事业也做得很有起色,去年以他为主的一众乡亲们,在老家华山村子里修起了一座庵庙,很是让人敬佩。以前我们并不认识,后来进到同一个家乡的微信群里,因为修庙一事而做微信诗词专辑的事宜,双方渐渐熟悉起来,日常也时有信息交流。
王立学先生主导修建的庵庙叫“朝东庵”,主要供奉的是斗姆娘娘,正月初五是斗姆娘娘神像登位的吉日,王立学早在一个多月前就发出了邀请,邀约对传统佛道文化感兴趣的一些群友们去参加这个盛会。
童咀村的宋鸿乐先生是个难得的热心人,正月初五,天还是在断续地下着淅沥小雨,他一早就开车出门,义务当起了这次朝拜活动的总联络人。先是驱车五六十公里到县城漕河镇接王明生老师,然后到青石镇大屋村接蔡兰芬老师,然后再到本乡百罗村接宋典法老师,我也在村口搭上这趟车,大家一起上狮子堰村华山朝东庵。
平时大家在群里聊天都是老熟人,熟得不能再熟,可是竟有几位是平生第一次见面,确是顿时有一种很温馨的新鲜感。
车行至向桥街时,遇上了王望生先生,他是我塆村的姑爷,早在十多年前相互间就很熟识,只是不知道他原来还爱好诗词文学,有相当的造诣,也常在微信群内发表作品。我们一行人在向桥财政所下方的佛具店里买了些香、纸、鞭炮,就愉快地向狮子堰华山进发。
华山是狮子堰村一处比较偏的村庄,大约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向桥中学的师生们曾在此处办过农业中学。以前向中的老师们,例如已故的王德安老师,就曾经在课堂上常常谈起华山艰苦创业的故事,很令人神往。今天的华山山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已修筑好了较宽的出山道路。当天因是下雨,路面难免有些泥泞,宋鸿乐先生把车停在一处半山腰人家门前的空地上,大家选择持伞徒步上山。多年来没有走过家乡里的土路,虽有些滑脚,可也具有一种乡间的趣味。同行的宋典法老师幼时是在这里长大的,他对这里的山林地形和路径都很熟,边走边解说,也可算是一次有趣的野游。
半路上我们遇上狮子堰村的王顺李先生,他也是当年向中的校友,早年参军,现在武汉工作,也是一位文学、摄影爱好者,在微信群内也常见他有关于狮子堰美景的分享,乡人旧友们常以“团长”相称。一路上陆续碰上同来朝山的人,大家汇集成一队,一同向前走。
转一个山口,就看到朝东庵了,正是处在一棵青翠的大樟树下,遥见黄墙大瓦,和大写的黑字佛号,庙庵门前有人在虔诚地烧香,燃黄表纸,旁边搭好了大红的蓬帐戏台,正在表演各类文艺节目。听说王立学先生把本县和邻县有名的黄梅戏剧团都请来了,还有本地的一些曲艺节目,综合起来一起表演,组织起这样的大型活动,他真是付出了很多的心力。
我们一行人进庙上了香后,就到外面去看文艺表演去了,在人群中,看到了群友宋学森老师,和梅小玲、王卿两位女士,另在网上认识好长时间的“蕲桥”王保家先生也在场,大家都是第一次见面,分外高兴。王保家先生围着一条红围巾,颇有绅士风度,今天戏台上有他的诗词朗诵表演,我们特专注地欣赏了他的节目,他今天朗诵的是毛主席的名作《沁园春·雪》,很有激情,虽说是第一次登台,也显得很成熟稳健。以前在微信群里活动,王保家先生常和青石镇的蔡兰芬女士搭档表演朗诵,今天难得相互见到了真人,都很高兴,说是要再一次朗诵一篇陆游的作品,只是后来下午时间不多,就作罢了。
中午吃斋饭时,我们这一桌人全是微信群中的网友,今天终于凑在一起,十分难得。望生姑爷提议,下午无论如何要到他村子里去游玩一番。他村子就是全县有名的古村落——狮子堰洞沟古村落,这是保持了数百年来古代风貌的一个村庄,地势依山傍水,环境清幽,农耕文化浓郁,在前几年被列为国家文化遗产,慕名而来的游人日渐增多。
又是在宋鸿乐先生的驱车下,我们由华山来到了狮子堰村水库边,在车上看到烈士纪念塔高矗,宋鸿乐很想去看一看,于是我们又一同去参观了这处富有历史意义的地方。这处看似平凡的山地,曾经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有名战场,附近几县有不少当年的八路军、新四军战士、解放军战士在这里洒下了报国热血,因而值得后人永远纪念。
望生姑爷在微信里催得紧,于是我们赶快赶过去。他家坐落在水库尾,旁边有几棵挺拔的老年松树,现被砌成一个小围圃保护起来了,另有一块巨石,形似乌龟,初一浏览,就觉得这处所风景不错。再细看对面山上青山壁立,树梢上的白云如同牛乳一样地汪洋流淌着,各处山石景物隐隐约约,细看有如仙境一般迷人,如果是地道的城市人来此,那是会看着不忍走开的。
在望生姑爷家吃过茶点,我们一行人就在他的带领下,惬意地游览了洞沟古村落。这村子里的房子多半无人居住,主人们已搬到山下各处建新居了,村子里的建筑以土砖瓦房居多,一眼望去很有古气。因村后有一深洞,村庄左右两侧各有一条溪沟流过,故村名为“洞沟”,这是望生姑爷告诉我们关于村名的来历,另也包含着几个版本不同的历史故事。
村中有数百年的古石碑,有百年高龄的桂花树,有两人才能合围的大樟树,以及罕见的中药材,全用石头砌成的小屋随处可见。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这里竟还保存有完整的石臼、石槽,这类在古代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件十分罕见,外形笨重粗糙,细细观看,想到古人的生活也真是够艰辛的。看到这些带有原始风味的石器,很能令人作怀古之思,从而想到很多方面的问题,感叹岁月的沧桑,和今天各类精致生活的来之不易。
下午雨还在下,也刮起了山风,有些冷,我们一行人在洞沟村中的樟树下合了影,就依依不舍地下了山,今天虽然走了好多路,但是也是值得的。
《家乡文化天地》微信平台征稿启事
本微信平台欢迎全球各地的湖北人、蕲春人、以及各地热爱乡土文化的人士投稿,散文、小说、格律诗词、古风诗、民歌民谣、自由体诗、精彩摄影、绘画、书法、经典自拍短视频、精彩自唱歌曲、戏剧、相声、曲艺等等文化作品,都受欢迎。各类作品文责自负,不得抄袭他人,作品力求原创,若在其他报刊或微信平台上已发表过,务必请注明,以免误判。
为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各投稿者务必请附上个人简介一则,近身照片一张,以及与作品有关的照片若干张。
各类文章的打赏金,一周内累记超过20元的,除去微信平台的维护扣费外,原创文章作者和平台的运营者按7:3分成,须一周后到账。
在这离多聚少的打工年代里,愿五湖四海的老乡们能在网络中团聚、相知,言说自己的难忘故事,发表自己的生活感悟,分享久违了的乡情文化,联络同乡故旧之间的感情,传播时代正能量。愿这个平台能为各位老乡的生活带来一些温暖,一抹亮色……
本平台对所有作品仅作展示,请各位作者请自行做好来稿的相关校验,以及文字的把关工作,各类文章文责归作者自负。
投稿QQ邮箱:631832697@qq.com
最接地气的公众号
敬请您的关注
长按上面的二维码可以关注本公众号
关注是最贴心的支持,
转发是最温馨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