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标准病”,做有个性的父母

当代社会似乎对父母过于严苛,很多的育儿书也好,亲子沟通课程也好,总在一味的宣扬,父母应该怎样怎样做,比如要情绪稳定,比如要言传身教,做好孩子的榜样,不但好做好当前的事情,还要为孩子规划好未来的路,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似乎总在用一些“标准”要求着父母,似乎父母只有满足了一些条件,才是合格的,不然就是个失败者,我不禁在想,这些条件在养育孩子的道路上,是给父母以助力,帮助了父母。还是让父母倍感压力和焦虑,绑住了父母。

这是我们大家都可以反思的事情,这样看似“先进”的育儿理念,是否是另一种披着“育儿”的外衣,实为达到贩卖焦虑的根本。

在生活中经常会有朋友困惑的咨询我,在亲子互动中,怎么管理情绪,感觉好像有些时刻就会爆。我的回应往往是压抑的久了,都会爆,如果想要减少爆的频率,那不妨不要刻意压抑自己,时不常的小爆一下,毕竟我们都是人,不是神,即使我们用神的标准要求自己,那也是做不到的。

做真实的父母就好,只要以爱为底色,即使批评言语,孩子也会感受到爱意的。这里必须要做一个区分,我们先要理解,爱孩子和控制孩子满足自己的自恋是不同的,我想先反思这点,才能真切的明白,什么是以爱为底色。我相信这里区分起来很困难,尽力就好。

说了这么多,其实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河合隼雄《什么是最好的父母》这本书里的一些理念或者金句,在儿童佳节,我们先来关怀一下作为父母的自己,来的更加实际一些。父母被滋养了,才能有更多的能量去滋养孩子。

来上菜了:

明明现在条件更好了,孩子的问题反而更多了?

因为一旦物质丰富了,人在处理事情时就会简单的用物质来解决,而忘记用心了。

孩子的养育不尽如人意,是母子关系导致的吗?

只是知道原因是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的,生活中发生的任何事情,都不能仅从“原因、结果”中找到答案。当问题发生的时候,需要从问题出发去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我能顺利地把孩子养好吗?一想到这个问题就十分不安怎么办?

养孩子其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想要人生过得愉快的话,如果不“享受”一下养孩子这件事可就亏了。但是现在的这种信息太多了,“这个很危险” “那个很重要”的信息多的让人眼花缭乱。大家肯定都以为,“这些信息我知道得越多,养孩子就能越顺利!” 可这么一来,谁也不敢说自己掌握了所有信息,所以就会很不安,会忍不住想:“这样做可以吗?” “还有别的方法吗?” 其实,世界上并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孩子的“好方法”。

说实话,对于“怎样养孩子”的难题,我其实也没有答案。所以我经常会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养育就好了”

为什么我总是忍不住对孩子唠叨呢?

这说明父亲溜号了,并没有在做“父亲”

现在的父亲们整日忙于公司这个“家”,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在“父亲”这个角色上溜了号,母亲就只好扮演起父亲的角色,因为他们的本能地感觉到家里缺少了“父姓原理”

很讨厌养孩子怎么办?

先找个人,好好地倾诉一下这种心情吧。

想像看,其实过去的人也不一定多么喜欢养育孩子,但由于时代的额原因,必须为家族传宗接代,所以生个孩子养儿防老也不是什么新鲜事。

但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了,养育孩子这件事已经上升到了精神层面。孩子们虽然天真可爱但也会调皮捣蛋,把家里弄得鸡飞狗跳。

所以要是以“无论何时都必须爱孩子”为前提的话,父母们可真是会气得跳脚了。

孩子做的事情总是不如我意,是教育方法不对吗?

因为孩子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不可能尽如父母心意。

孩子经常发呆,我好担心啊,怎么办?

看起来在发呆的时候,也是孩子的心灵在成长的时候,就像味噌或者酒发酵的过程一样,心灵的成长可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基本上,孩子们都是在“父母看不见的地方”成长起来的。

父母能不能相信孩子,能不能相信他们在自己看不见的地方成长着,这很重要。

孩子特别爱撒娇,他以后能自立吗?

我们都知道,自立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所以有些父母着急让孩子赶紧学会自立,从而出现强迫还没有足够能力的孩子自立的现象,这样,孩子太可怜了。所谓自立指的是“靠自己的力量站立起来”,所以在孩子能力还不足的,想靠着黏着的时候,就让他们尽情的撒娇好了。

总之学习终归是为了应用,父母和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气质,顺势而为,当父母活成自己最好的样子,孩子自是花开花,是树茁壮。从爱出发,尊重孩子的个性,遵从自己的本心,做个性父母,不盲从。

作者:董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