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南京阅江楼和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岳阳岳阳楼都是是中国最具特色的四大名楼。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1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

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楼上有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图片展览。

江苏南京-阅江楼。

湖北武汉-黄鹤楼。

湖南岳阳-岳阳楼。

江西南昌-滕王阁。

山西永济-鹳雀楼。

云南昆明-大观楼。

陕西西安-钟鼓楼。

湖南长沙-天心阁。

浙江宁波-天一阁。

浙江杭州-城隍阁。

江苏泰州-望海楼。

浙江洞头-望海楼。

山东聊城-光岳楼。

山东济宁-太白楼。

阅江楼风景区仪凤门。又称兴中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内城门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卢龙山(今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是旧时南京城北通往长江要道,处于钟阜门与挹江门之间,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仪凤门依狮子山而建,南为定淮门,东为钟阜门。仪凤门原为南京城北部通往长江岸边的要道。是朝廷过江的重要城门,当时的官员们北上、出征,都走这座城门;遇到打胜仗,附近的百姓就会在仪凤门附近设很隆重的仪式欢迎凯旋的将士们。

1958年至1959年,仪凤门城门在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中遭到拆除,其两侧城墙得以保存。  200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复建仪凤门,为一三孔拱门。

南门石牌楼,匾额“阅江揽胜”。

阅江楼导游图。

南门

令人惊喜的是,景区为老人开放升降电梯直达汉白玉碑亭。这是升降电梯入口,匾额:“登临妙境”。通道四周是本文前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图片展览。

汉白玉碑亭。内柱楹联:“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年”。外柱楹联:“俯瞰奔涛巨龙入世欲探海;仰瞻高阁彩凤引人思阅江。”

内有汉白玉巨石一块,南面是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

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碑亭的东边是孙中山观江亭。当年孙中山在南京期间,正值隆冬季节,他在北伐军总参谋长黄兴的陪同下,冒着严寒风霜,多次登临狮子山,查看狮子山炮台,深入狮子山炮台地道,对山上险要处的长江防御,炮台炮位的坚固情况进行一一查看,布置极为周妥,察看极为仔细。孙中山站在江面的山崖上,极目远眺,看江山如画,大地景秀,内心激荡。如今,这座新建造的仿古亭子就是当年的一个鉴证。

启功大师题写“孙中山观江亭”。李瑞环题写的楹联:“登楼阅世抚今追昔,望江怀古鉴往知来”。

先往东参观。古炮台建于清代,台内有一门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铸造的“振武将军”炮。该炮炮口直径13厘米,重达2吨,时为金陵古城和长江防御的重要军备。

因为狮子山古炮台的重要位置,在清朝末年,这里也成了辛亥革命的革命军和清朝军队争夺的重要地方。到了解放战争时期,这座古炮台的位置依然很重要,不过,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南京的时候,狮子山炮台没用一枪一弹就解放了。因为这座炮台的全体守军都在台长中共地下党员胡念恭同志的的率领,早就做好了迎接解放军到来的准备。

玩咸亭这个名字是因为它所在的地形特点得来的。这座亭子刚刚建造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水潭。山上有水,这在《易经》里的卦象上属于“咸卦”。因此这座亭子就得名玩咸亭了。“咸卦”的具体解释,就是上方的水泽滋润下面的山体,下面的山体承托上方的水泽,并且吸收水泽的水分。这个解释放在人的身上,就代表着君子能够用虚怀若谷的精神容纳感化他人。

横额:“古玩咸亭”。亭柱上湘阴钟振振所撰,金陵常国武所书的楹联:“山泽灵明星淬火, 江风浩荡月流金。”

亭中石碑刻有明代文人方克所写的《玩咸亭记》。

石碑背面是“重修玩咸亭记”。玩咸亭历史悠久,它最早是清代的嘉靖丙申年建造的,也就是公元1536年。不过因为年代久远,原来的建筑已经损坏,现在您看到的这座亭子是前几年重建的。

东门内的停车场。

又有电梯直接返回孙中山阅江亭。

继续西行,阅江楼记碑亭西侧是明史金陵碑廊。这是南京市政府在继新建阅江楼的壮举后,于2007年再次建造的明史碑廊。

将大明王朝和在南京发生的重大事件予以筛选,并由南京著名画家殷作安先生设计图稿,以生动明快的线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镌刻在石碑上,为我们留下永久的记忆。

龙江战役。明史碑廊的碑刻作品,是从描述著名的龙江战役开始,刻画的是1360年夏闰五月,朱元璋在卢龙山指挥,以八万兵力的弱势大败陈友谅四十万大军。卢龙山即现在的狮子山,正是这一战役奠定了明王朝胜利的基石。这也是明史碑廊选址于此的重要原因。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政治上废除了丞相制,经济发展已经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联系,拓展了中国的外交活动,开阔了更加广泛的市场。从而西方的文化和中国的本土文化互相交融,推动着文化艺术领域达到一个相当的高度。西方先进的思想和科技传至中国,带动和促进了中国向现代科学前进的步伐。

朱元璋首倡春联

推行军屯。

秦淮灯火。

收复台湾。

后记。

碑廊是一座两三百米的飞檐长廊。

阅江楼。

走向阅江楼。

阅江楼东南角下的五军地道。因为这些地道是由五种军队修筑的,这五种军队分别是清军、太平军、日军、国民党军和解放军。这些队伍都曾经驻扎在狮子山,于是就留下了他们当年的军事防御工程,也就包括这些地道了。这些地道可以说是四通八达、纵横交错。狮子山的地道总面积超过140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0000多人。据说该洞全长达2公里,是当年朱元璋激战陈友谅时的地下指挥所遗址。解放以后,驻守南京的人民解放军对原有狮子山地道进行了修缮,并且又进行了扩建。现在的狮子山地道已经成为城北地区最长的、规模最大的防空洞。

楹联:“藏天藏地藏玄机藏兵于民,显山显水显宏楼显民盛世。”

通道。

观音菩萨。

图腾面具。

盔甲。

当年金陵名媛的雕像,画家文淑、女诗人柳如是

李香君等秦淮名妓。

《阅江楼造记》

东路石阶。

东侧门楼。

中间门柱楹联:“吴楚名楼今则四,水天明月古来双”。阅江楼檐柱中间楹联:“天地沉浮迎日出,古今代谢阅江流”。两侧柱楹联:“纵眼江山开远虑,骋怀云物荡闲愁”。

阁楼两侧的方亭。

新建的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阅江楼虽然晚建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采用了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技术,但其碧瓦丹阁、耸立峰巅、英姿凌云、豪气冲天、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的壮丽景致一点也不输于它们,而其黄绿相间的琉璃金瓦,丹廊赤柱的朱门彤扉,重檐斗拱的飞脊叠梁,色彩艳丽的雕梁画栋,层次分明的优美造型,错落有致的独特结构,无不流露着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和典型的明代建筑风格。

阅江楼前的凉亭。楹联:“东迎紫峰千年瑞气,北望金龙万里雄风”。

凉亭的藻顶。

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阅江楼西侧主楼。楹联:“六代旧江山楼阁千寻尊虎踞,九州新岁月风涛万里壮鸿图”。

换个角度拍主楼,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

主副两楼连为一体。副楼廊柱楹联:佳山佳水,佳风佳月,千秋佳地;痴声痴色,痴情痴梦,几辈痴人。

主楼北面。

进入阅江楼。迎面的大厅康熙题写匾额:“宋唐隆治”。这是康熙大帝对朱元璋的盖棺论定和评价。意思是功绩可以和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媲美。

中央设皇帝宝座——九龙红木龙椅,应该是按明朝奉天殿朝堂的布局。龙椅后面,金色的墙壁上镂刻着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节选。两侧悬着一副楹联:“统万马挥三军功成百战人言信,一九州宁四海国瑞双慧日月明”。

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

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金光闪闪,由现代书法家席时珞书写。

一楼大厅藻井。

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传十二世,历经十六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

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

西汉版图(漆板刻字)。

唐代版图(漆板刻字)。

元代版图(漆板刻字)。

明朝版图(漆板刻字)。

当年郑和乘坐的宝船模型,船长138米,宽56米,总排水量14800吨,最大载重量达7000吨,9桅12帆。当年,郑和在狮子山(卢龙山)南麓建宝船厂,建造宝船数十艘,辅以大小船只共300余艘,载员27800人,七下西洋。 在六百年前可谓之世界之最。郑和航海比麦哲伦、哥伦布分别早80多年和110多年。

二楼还有一些石刻、建筑、家具、书画、文学的展览品,沿墙陈列,也体现了明朝在各个领域的繁盛。

明代瓦当。

瓷器。

明代名人字画。

唐伯虎的《仕女图》

文徵明的画

陈淳的画。

祝允明。

祝允明

蓝瑛。

周臣。

仇英

《水浒》

《三国演义》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

状元试卷。

上三楼。

三楼仰拍三、四、五、六层以及藻井。

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高12.8米、宽8米,从三层一直延续到六层。这幅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全景式描绘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历史与传说,斑斓纷纭,气势磅礴,是当今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

建造宝船、宝船厂。

龙江始发。

朝觐天方

驾风驭帆、宣诏赏赐、丰碑永祀。

静海钟鸣。

背面是唐寅《落霞孤鹜图》描绘的是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有一人正坐在阁中,观眺落霞孤鹜,一书童相伴其后,整幅画的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唐伯虎自题云:“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表示他羡慕《滕王阁序》作者王勃的少年得志,为自己坎柯的遭遇鸣不平。

两侧是王铎《柬姜司寇五律行书轴》:“柳条圆沚畔,一亩类村居。憙得山晴后,初当兵退余。冬催松鬣健,风冷药坛疏。丘壑无遗恨,非唯数著书。”

祝允明《草书访友诗轴》: “风物幽研上郭宽,访朋因得一回看;家家黄士墙三尺,处处清渠竹数竿;欲雨欲晴云半密,如秋如夏汗微干;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鹖冠。落款:严访友一首,书幽仪轴子,枝山”

四大名楼双面绣地屏。这以雄伟壮观的阅江楼为主景,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共同构成一幅锦绣壮丽的《四大名楼》图画。绣面长2.7米,高1.4米,由12名绣工采用彩色真丝线一针一线绣成,共用去真丝1.5公斤,真丝总长度超过10万米,堪称苏绣艺术的经典之作。

顶层大厅中央,有一张红木椭圆桌及十把椅子,桌沿雕刻有100只生动活泼的狮子,号称“百狮台”,是阅江楼的镇楼之宝。这些木头雕刻的狮子,和素有千狮之山的狮子山上的狮子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情趣。再加上阅江楼整个景区里大大小小形态形态各异的狮子。算起来,整个景区里居然有1000多只狮子。这些石狮子、木狮子等等交织在一起,就形成了阅江楼景区一道“群狮闹狮岭”的独特景观。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椅子

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 K 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11公斤24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走出阅江楼内部的第六层,就来到外部第二层观景台,所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地势高了,视野更加开阔。

东南方向, 紫金山、紫峰大厦。

近处是卢龙湖,远处就是长江和南京长江大桥。

西北方向,这地方是长江的大转折处。

俯瞰狮子山下蜿蜒的城垣与城墙前的静海古寺。

狮子山前山逐层平台和牌楼,将是我们下山之路,右侧可见明城墙与仪凤门。

“政通人和”门楼背面楹联:“起兵濠上先存捧日之心,定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

“政通人和”门楼。“政通人和”匾额为当代书法家武中奇题写。门楼的楹联为:“狮梦醒来顶天立,龙吟远去搏海飞。”

俯拍前方。

石阶下面有一个平台。

平台下面有一青铜浮雕《狮岭阅江》,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青铜浮雕的情景:洪武六年,天下大定。朱元璋率大臣徐达、刘伯温、宋濂等登临卢龙山(狮子山,)感大江东去、爽气西来、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气象,拟建阅江楼于山顶,是以察奸料敌,威震四方。

“江南第一楼”的石坊,造型比较简约,上面雕刻有精美细致的云纹图案,石柱上刻有楹联:“千古江声流夕照,九天楼影俯朝飞”。

言恭达题写“狮岭雄观”照壁

“狮岭雄观”照壁处有路通向仪凤门,于城墙近处观看悬挂着“仪凤书阁”匾额的仪凤门城楼,其壮观秀丽在南京诸门中应是数一数二的。

仪凤门楼四周有檐廊,有十几个大红立柱。仪凤门楼北边山上的阅江楼。

原路返回到南门,结束游览。借古代的名,建现代的楼。有意义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