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建筑|揭秘武康路40弄1号的惊心动魄
“读建筑”是“魅力衡复”推出的全新板块,笔者寻访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老房子,以散文的形式,每期介绍一幢有故事的老房子。通过读建筑,讲故事,说人物,谈历史的方式,号召更多人关注、喜爱衡复这片文化热土。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发展的历史中,有无数政治家、文学家与艺术家在台前幕后推动着上海的城市发展。而那些建筑师们则以城市空间为创新领地,尝试以建筑演绎现代性的启示。今天读建筑,我们先从建筑设计师讲起。
论及这些建筑师们,想必最先浮现于脑海中的就是大名鼎鼎的邬达克,而小编今天想要谈论的则是另一位建筑师——董大酉。他是“大上海计划”的幕后力将,更是上海城市发展的推动者。今天要阅读的建筑就是他的作品。
董大酉与大上海计划
大上海计划设计图——五角场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于同年7月7日成立上海特别市。1929年7月,上海特别市第123次市政会议上通过“大上海计划(The Greater Shanghai Plan)”,尝试建造全新的上海市。该计划以江湾为市中心区,建筑道路、市政府大楼和其他公共设施,打破垄断城市中心的局面。但因日军侵华等原因,这项计划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如今大家再去江湾五角场地区,依旧还能看到他设计的杨浦区图书馆主楼和旧上海市博物馆。
董大酉(1899-1973)
董大酉,1899出生于浙江杭州。从清华大学毕业后,他前往美国留学,先后求学于明尼苏达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回国后,董大酉加入了“大上海计划”筹备组,他参与设计了计划中的市政府大厦、博物馆、航空协会等公共建筑。董大酉的建筑不仅局限于城市公共建筑,他还曾设计过一些现代住宅,武康路40弄1号就是其住宅设计中的代表作品。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长海路168号 长海医院影像楼
长海路399号 旧上海特别市政府
黑山路181号 杨浦区图书馆
董大酉设计的城市公共建筑
见证历史的老房子
武康路40弄1号,由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设计建设,具有典型西班牙风格。其建筑面积为376平方米,建筑为3层砖木结构,建筑物南面有花园。整栋房屋横向展开,在平面布局上采取了内外两个面的处理,沿街三折围合形成了建筑的对外“门面”。真正的入口在两侧,既私秘又相对宽敞。宽敞的入口处可停放来往轿车。主入口装饰采用螺旋柱与复合柱式的结合,两柱之间券门上的贝壳、卷涡和卷草图案都具有巴洛克艺术之风。
这幢西班牙式洋楼建成时,初为比利时与法国商人合资的义品银行产业,后为诸昌年之寓庐。他是民国初期风云人物唐绍仪的大女婿,1929年任中华民国驻瑞典兼挪威公使。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唐绍仪自大西路(今延安西路)迁居于此。建国后此处被政府收回作为国有资产,1999年被评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现为普通民居。
民国元老唐绍仪的旧居
唐绍仪 (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
唐绍仪(1862年1月2日—1938年9月30日),字少川,1862年1月2日生于广东香山县。他是清末民初著名政治活动家、外交家,曾任山东大学第一任校长、中华民国首任内阁总理、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为中国主权、外交权益及推进民主共和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6年“两广事变”后,唐绍仪举家寓居上海,未再参与政治。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唐绍仪为了避开战火,住进了当时位于福开森路(今武康路)女婿的这幢宅邸。每天更是深居简出,做起了上海的寓公,平素就在家中以欣赏古玩自娱。然树欲静而风不止,唐绍仪崇高的政治声望与长久的从政经历早就引起了日本方面的注意。
武康路上的惊心动魄——刺唐案
1938年9月下旬,日本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来到上海请唐绍仪出山组阁,担任伪政府的领导人。但唐绍仪即不答应也不明确拒绝,以一种暧昧不明的态度与日本人虚与委蛇。这种姿态迷惑了日本人,却也让国民党当局对其真实的目的存有疑虑。
几经考量后,当时的军统局特务头子戴笠受命签发了锄奸令,命令上海的军统特务来执行。当年9月30日上午,军统特务赵理君伙同之前买通的唐家熟人谢志磐,以古董商人送货上门的名义进入唐宅。趁唐绍仪让仆人离开房间去找火柴之际,以古董花瓶中所藏的利斧刺杀了唐绍仪。等仆人回来后刺客已然逃离,唐绍仪被家人迅速送到广慈医院抢救,但因伤势过重,当天下午就在医院去世了。
唐绍仪被刺身亡的消息传出后,社会舆论一片哗然,人们对是凶手的的身份更是议论纷纷。虽然唐绍仪会面过日本特务,但是他并没有明确的投敌卖国的举动,国民党当局也不敢承认是军统下的手。蒋介石曾在日记中称唐绍仪为“大奸”,但是在媒体上还是让孔祥熙公开发表《唐绍仪褒奖令》,并拨付5000元法币作为丧葬费。据说唐家后人曾表示唐绍仪不离开上海是因为收到了蒋介石等五人请求其与日方斡旋谈判的亲笔信,但这只是孤证而无其他确凿证据。而历史对他最后的定论是:面对日军拉拢,终不肯出。
惊心动魄的刺杀,随着动荡的时代已缓缓远去。一座老建筑,就这样讲述着历史,讲述着发生在宁静之下的凶险。武康路40弄1号,它见证着曾经居住在这里的主人所经历的沧桑往事,也见证了这座城市风雨砥砺的成长史。昔日的喧嚣已随着故去的人物而烟消云散,留给我们的只有今天的经典与恬静,这也正是阅读建筑经久不息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