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药,如何才能称得上科学?
前段时间,一篇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Science》旗下《Science TranslationalMedicine》杂志上的封面文章,再一次将中医推到了舆论的浪尖。文中指出,一些台湾学者发现,部分中草药含有的马兜铃酸及其衍生物,可能跟台湾及亚洲地区广泛的肝癌患病率相关。
每次关于中医的讨论,都会指向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医是否科学。在中国,这一讨论起码有上百年历史。1887年,浙江儒学保守派人士俞樾就曾发表过《废医论》,提出“中医不靠谱、废止医学”的主张。曲线救国的鲁迅,到底是接受过现代医学的熏陶,他在《呐喊》中说:中医不过是一种有意或者无意的骗子。
也许百年前的评价已经“过时”,那单从现代医学科学的视角来看,中医是否科学呢?
▌中医 vs. 西医,被误解的分类
辩论“中医”存废的时候,常常陷入一个问题,将“中医”同“西医”对立起来,并用这样的分类法来对待医学手段的辩证。但是,回顾医学发展史,我们或许可以反思,这样二元对立的分类方式是否妥当。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古希腊医学认为疾病由机体内部的紊乱引起,而不是因为病原体微生物入侵。当时还认为,机体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身体中充满了各种液体,液体的平衡是机体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至于液体是否平衡,反映在气色、气质和性情上。与中国传统的阴阳理论、五行学说相比,不难得出一个结论——中西医在源头上并无不同。
但是,自文艺复兴以降,西方医学的发展实际上是在逐渐背离自己的传统,古希腊医学已经被现代(西方)医学界抛弃了。十七世纪时,“体液”学说遭到了猛烈抨击,因为它是没有任何物质基础的空洞理论。从此以后,西医就走上了和自己源头截然不同的道路,将自己的发展建立在科学和实验的基础上。 X
▲在西方,古希腊医师Hippocrates认为疾病是由体液失去平衡所致,放血和发汗、催吐一样,都是平衡体液的方法。古罗马名医盖伦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复杂的放血疗法,影响深远,以至于到了中世纪,放血已成为欧洲大陆包治百病、保健养生的常规疗法。图为17世纪的一幅插画,病人正在放血,并输羊血。© Ioannis Sculteti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大自然有着自己的运动规律,不能按人们的意愿或猜想来解释,因此传统的医学模式与手段在用科学来检验之后,或被重新加以思考和使用,或被摒弃。
因为根据非实验性的临床经验、临床资料和对疾病基础知识的理解来诊治病人的方式,让一些有效的疗法被弃用,而无效或有害的疗法又被广泛使用,所以医学界在临床流行病学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状况、意愿三者相结合的循证医学。
现代医学更多建基于实证科学,曾经由于实证科学的落后,传统中医的经验没有经过任何实验的检验。因此,中医更多是在宏观上“总结”出了对疾病有效用的医学经验,鲜有关于微观机理的发现,对于部分有危害的疗法也未加以检视和修正。如此看来,我们平时所讨论的“中医与西医”是否是可被接受的分类法?还是,它只是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的代名词?
▌怎样的医学是科学的?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定义什么是科学。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对于科学的定义是可证伪性(Falsifiability),它的前提是接受检验,这一点恐怕是传统中医做不到的。经传统中医解释的病症往往含糊不清,以至于可以和各种反驳的论点周旋、逃避检验,这就破坏了医学理论的可证伪性。
例如,从概念上讲,中医的“郁症”指的是“情志不舒、肝气郁结”,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病。不过什么是“郁”,中医理论中却没有明确、统一的定论,有人认为属于肝躁,有人认为是癫症,还有人认为是梅核气。可以看出,“郁症”就是典型的解释含糊不明,易怒健忘、失眠多梦……它可以任意代表其他的病症。
类似定义不明、缺乏逻辑基础的概念在中医理论中也比比皆是。“脉诊”也是非常明显的例子。中医的“脉诊”中罗列了十几种有病的脉象,但是却没有精确地记录什么才是正常的脉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