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亡唐兴七十年|卷二•第三章9.你磨刀我也磨刀「同室操戈」

卷二 开皇、武德末年纪事

|第三章 祸起萧墙:两起以次夺嫡的宫闱之变

你磨刀,我也磨刀

“敌人擦枪我擦枪,敌人磨刀我磨刀。”

这是曾经响彻在我们生活过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里的歌声,当然早就背气过时了。

但用它来形容一千多年前发生在李建成、李世民以及李元吉兄弟之间围绕皇位的明争暗斗,却也恰如其分并无不妥。

那是一场在觥筹交错歌舞升平灯红酒绿掩饰下的比实力、比胆量、比谋略,甚至还要比耐心的争斗。

争斗是漫长的,既满是机遇又危机四伏不无曲折。

武德五年(622)以前,李世民因为军功卓著,他的秦王府要比太子的东宫和元吉的齐王府神气的多得多!

面对太子,秦王的不服之意就是想压也压抑不住。

所以曾是东宫太子洗马的魏征才在刘黑闼二次反叛时,极力撺掇太子出兵以便与秦王争功,当时形势正如魏征分析的那样:

“秦王功盖天下,中外归心;殿下但以年长位居东宫,无大功以镇服海内。”

但后来的情况就渐渐不一样了。

很可能是秦王咄咄逼人的不平之气让皇上意识到了些什么,更加留意在兄弟诸王之间大搞综合平衡,所以在以后几年的时间里,秦王李世民颇感失落,不仅没有新的征战建功的机会,还屡遭一兄一弟的联手打压,对方成双成对,自己只能单打独斗,此消彼长,渐渐就处于下风了。

既然是擦枪磨刀磨刀霍霍,最先比的,就是各自的军事实力。

由于唐代实行的是全军皆农的府兵制,平时军队都在自己的屯种之地从事农业生产,同时进行军事训练。

遇有战事,则由朝廷调派,战事结束后,兵归于府,将归于卫,谁也无权调动。

这就使得不管是屡建战功的秦王李世民,还是齐王李元吉,甚至就是贵为太子的李建成谁也无法直接染指军队,所谓各自的军事实力,就是各家王府的宿卫人员了。

东宫加齐府,私募骁勇多达数千人,而秦府“蓄养勇士八百余人。”李世民处于劣势。

再说政治地位和政治影响,太子就是太子,每当皇上出外,留守京师的总是他。

尽管大家都在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但谁都知道没有不死的人,哪怕是皇上也不例外。这样,身为储君的太子自然就是依附者众。

李世民又不占优。

据说,太子李建成曾经扬言,要是让秦王“留在京师制之,”不过是“一匹夫耳。”

还是据说,为了扭转自己的被动和劣势,李世民曾经想先发制人,去找灵州大都督李靖和行军总管李勣商量,两人因顾虑重重而不愿意干。

就是被李世民引为心腹的房玄龄、杜如晦开始也“不敢奉命”,以至李世民竟勃然大怒,要尉迟敬德拿佩刀“斩其首持来”。

可见大家都认为李世民大逆不道犯上作难,弄不好就是在玩火自焚。

但李世民是铁了心要奋身一搏的。

李世民【剧照】

因为曾经担任过陕东道行台尚书令,所以他也没忘了在河南一带聚集势力,以形胜险要的洛阳作为据点,以便“一朝有变,将出保之”。

此举与杨广当年将江都当做夺嫡不成另立门户的做法如出一辙。

他并且委派将领张亮到洛阳,“统左右王保等千余人,阴引山东豪杰以俟变,多出金帛,恣其所用”。

同时命令温大雅坐镇洛阳,因地制宜审时度势,温大雅“数陈秘策,甚蒙嘉赏”,显然是卓有成效。

李建成则根据魏征的建议,利用彻底平定刘黑闼叛乱的有利时机,广泛“接纳山东豪杰”,培植自己私人的地方势力。

除了庆州都督杨文干外,还秘密派遣将领可达志跟燕王李艺联络,从那里征发幽州突骑三百,增补东宫诸坊的屯守部队。

同时利用燕王李艺以及都督李瑗的关系,在河南发展自己的支持力量。

李建成【剧照】

地方势力值得重视,朝中大臣更是不容忽视的另一股力量,双方都为此做了大量工作,使得朝中形成壁垒分明的两大阵营。

李建成最重要的支持者是当时朝中深受高祖信任的大宰相裴寂。

还有个看风使舵“潜持两端,阴附建成”的封伦封德彝。此人先是看好军功显赫的秦王,曾数次献计对付东宫,后又变了主意,力保太子。

据说有段时间“高祖将行废立,犹豫未决,谋之于伦,伦固谏而止。”

只是事属机密,直到他死后数年,此事才被李世民所知。

裴寂【剧照】

支持李世民最有力的朝臣是萧踽、陈叔达等人。

和裴寂一样,萧瑀此人也深得唐高祖李渊的信任,尽管是隋炀帝的妻弟,但投诚之后,立刻就被封为礼部尚书、宋国公。

但李世民上台之后,裴寂很快失势,萧瑀却因当初力保秦王,被李世民大加赞誉为:

“不可以厚利诱之,不可以刑戮惧之”的“真社稷之臣”。甚至还有诗相赠:“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在太宗一朝,他先后任晋州都督、左光禄大夫、兼领御史大夫,与宰相参与朝政,又被画影图形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死后陪葬昭陵。

萧瑀【剧照】

除了各自在大臣中寻找支持者以外,太子也好,秦王也罢,又都没忘了千方百计打击或者收买对方的属下。

秦府猛将程知节为太子所忌,便通过皇上把他调为康州刺史。

太子还试图以金银器帛收买秦王身边的尉迟敬德、段志玄、李安远等,因遭拒绝,又设法把秦王身边的得力肱股房玄龄、杜如晦等逐出秦王府。

你磨刀,我也磨刀,秦王李世民也同样在东宫官属中进行策反,先后成功地把太子手下将领常何、王晊等拉了过来。

我们曾经说过,后宫的强力支持是大隋晋王杨广夺嫡成功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而唐高祖晚年也是内宠多多嫔妃成群。

太子由于长期留守京城,与后宫关系密切,其用意自然在于“内结妃御以自固”。

同样的,李世民也少不了利用自己在外杀伐征战掳掠多多的条件,班师回京后也要去后宫走动并有所贡献,其意自然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但有一次却出了麻烦。

李世民先因军功赐给淮安王李神通几十顷良田美地,但被李渊宠爱的张婕妤之父凭借裙带关系,硬要李渊下敕给他。

但李神通却不买帐,认为秦府的“教”比宫里的“敕”早,也应该有个先来后到。

就这样,张婕妤、尹德妃等后来都完全倒向太子一边。

尹德妃给皇上吹枕头风说李世民坏话【剧照】张婕妤也是如此行事

但西方不亮东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再加上秦王多年用兵,攻城略地,有的是钱,还加上后宫里除了吃吃喝喝就是争风吃醋,又有哪个是不爱银子的?

贿赂宫掖,曲事嫔妃,对秦王来说,还不是小菜一碟?!

另外,别忘了,秦王还有个贤惠得很的长孙王妃呢。

人家本来就“孝事高祖,恭顺妃嫔,尽力弥缝,以存内助”,亲自出马帮自己的老公活动活动不也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

李世民与长孙王妃【剧照】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斗智斗勇直杀得难分难解。

谁也不比谁更高尚,也就谁也不比谁更卑鄙,所谓的半斤八两难分伯仲。

只是可惜了一心想当个好皇上好父亲的唐高祖李渊的一番心血。

没办法,谁让那时候还是中世纪,人类的政治文明远远没有成熟呢?

否则的话,来一次公民选举、全民公决不就没了即将来临的血雨腥风了么?!

那真是一场令人不寒而栗的血雨腥风。

事件的起因与数万突厥骑兵入塞侵边有关。

按以往的惯例,又差不多该让秦王统兵御敌了,但由于他自己已经成了某些人的敌人,所以太子提议由齐王李元吉和燕王李艺出征,目的还是要防止军权落入秦王之手。

早就想蠢蠢欲动的齐王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要调秦府将领尉迟敬德、秦叔宝等一同出征,此举无异釜底抽薪,待秦王成了孤家寡人,要杀要砍难道还能由得了他自己?!

齐王是和太子密谋的,秘密却被太子身边的率更丞王晊所知,早被收买的他立刻就报告了秦王李世民。

接报后的秦王立即开始与长孙无忌、尉迟敬德等亲信心腹密商对策,结论是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但此举又实在是非同小可,闹不好就是人神共愤,冒天下之大不韪,李世民难免有些踌躇,尉迟敬德却鼓动说——

“王今处事有疑,非智;临难不决,非勇。”

也许是即将发生的一幕实在是太过血腥,以至于司马光要在《资治通鉴》里说秦王李世民:“既而为臣下所迫,遂至蹀血禁门。”

又是一次置事实于不顾的饰美之词。

同室操戈煮豆燃箕骨肉相残忠义两亏犯上作乱,这种天大的大逆不道之事,也有人能胁迫?

谁敢胁迫?谁能胁迫?!

事情真的是太过重大,所以李世民一直还有些犹豫不决。

但紧接着又有了太子夜召秦王饮酒,结果因酒中有毒、李世民心痛而归的事情。

李渊想让李世民去洛阳就是在这时候,但李世民根本不愿意考虑离开权力中枢的建议。

而对立的李建成、李元吉也担心一旦真的到了洛阳,那里的“土地甲兵”都为李世民所用,也极力反对,此议暂且搁置。

该发生的,终于就这样发生了……

|扩展阅读

秦叔宝:也就是秦琼。唐初名将,以勇悍著称,屡有战功。

封德彝:曾效力于大隋宰相杨素,后归唐。在李建成与李世民之间首鼠两端。属于典型的风派人物。

常何:最初是太子李建成部将,后被李世民收买,是负责玄武门的重要守将,因而成为帮助李世民登基的重要功臣。

尹德妃、张婕纾:皆为李渊宠妃,在太子与秦王之争中坚定地支持李建成。

长孙无忌:唐初名臣。长孙皇后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高宗时自缢而亡。

杜如晦、房玄龄:两人一个善谋,一个能断,史称“房谋杜断”,都是李世民为秦王时的旧人,也是贞观朝的名臣。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