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入门:“篆法”是篆刻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接着发布我们的篆刻作业,这次发布我们秦印作业的第25方,也就是我们全部篆刻作业的第295方,同时结合作业谈一下“篆法”对于篆刻学习的重要性。这方秦印作业是一方秦私印,就是这方“乌丁”:

(秦私印:乌丁)

需要注意的是,这方印的尺寸规格是1.3cm见方的正方形,虽然在印面仍有“倒日”字界格,但它比一般概念下的秦印要小得多,临摹时要考虑尺寸,尽可能照原大临摹。

(秦私印实物:张贤)

通常的秦官印是秦一寸见方,即2.2cm见方,“半通印”则呈现全印一半的正方形,即1.1cmX2.2cm或2.2cmX1.1cm大小。秦私印中这种比官印小得多的正方形私印非常多,或许是出于便于携带的缘故。

我们说过,秦印的临摹阶段,我们把重点放在篆法的学习上。本课的重点,我们放在“丁”字的篆法上。

这方秦私印,之所以视觉效果非常好,很醒目,在于它是一方疏密对比非常强烈的印,“丁”本就极疏,匠人基本保持了它的“疏”,但改变篆法使其加粗加重;“乌”字本来相对较繁密,匠人改圆转为方正,使印的右半部实现了“满白”的效果,由此,印面呈现右部满白,左部大面积留红的对比效果。而这方印的整体视觉重点在印面的“丁”字处,即印的左半部,如图:

(“丁”字处的视觉重点)

熟悉小篆的朋友会很明显发现,这里的“丁”并不是标准的小篆“丁”,而是经过改造的“金文”篆法,或者说,是取材于战国古文的“丁”字篆法。我们可以做一下比较:

(这方印中的“丁”与标准的小篆“丁”)

显然,这方印里的“丁”,不同于标准的小篆“丁”(图例中的小篆“丁”取自王福庵先生的《说文部首》)。那么,这个“丁”字是从哪里来的篆法呢?查一下“丁”字的字形演变史:

(丁字的字形演变史)

依照字形发展,“丁”字很可能是“钉”的初文,甲骨文、金文的“丁”像钉头的俯视图(亦有一说称“丁”字的字形像宫殿的顶),就是一个钉帽,到了战国时又略似一个钉子的侧视图。到了秦代,字形发生隶化,接近后世的楷书“丁”字字形。

(《金文编》中的“丁”字)

很显然,这方印里的“丁”字是经过篆法改造的字,它既有甲骨文象形“钉”字的形状,又有秦时隶化的影响。

无独有偶,大家还记不记得汉印里有一方“司马丁”的典型疏密对比印,其中的“丁”字同样采用了这样的篆法,其视觉效果与这方印相似,同样的疏密强对比,如图:

(汉印中的“司马丁”)

其实,同一个汉字,在文字发展史中,往往有各种各样的篆法,比如这个“丁”字,仅汉印之中就至少有如下篆法:

(汉印中“丁”字篆法的变化)

实际上,如果熟悉篆刻史,我们又会发现,明清时期名家的篆刻作品中,“丁”又被处理成各式各样的篆法,比如:

(丁敬大师“丁”字的篆法举例)

浙派开派宗师丁敬因为姓丁的缘故,他的印中,“丁”字用到颇多,可以参考;

(赵之谦大师用到的“丁”字)

晚清篆刻大师赵之谦因为好友丁文蔚的原因,也用到过“丁”字的不同篆法,也有借鉴意义;

(吴昌硕印中的“丁”)

到了再晚一些,吴昌硕大师因为好友闵詠翊雅号“园丁”的原因,有大量用到“丁”字,篆法变化更为多样化,可资借鉴的篆法就更多了。

因为一方印中,同一个字放在同一个位置使用不一样的“篆法”,必然对印面章法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比如影响疏密、轻重、方圆等,章法不同,审美自然就会不同,所要呈现的印式也就不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也随之变化。所以,一个成熟的篆刻家,应当掌握尽可能多的篆法素材,而掌握素材的方法无外乎看印谱、读字典。其实这跟一个作家要写小说,必定用到不同的词汇素材一样,前提是作家必须掌握尽可能多的词汇,所以,他们要阅读名著、翻查字典等。

一个字的不同“篆法”,其实就是篆刻人脑海中的“词汇”。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