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伤辅导:中学班级哀伤辅导实例及思考

中学班级哀伤辅导实例及思考

作者:陈滢

  〔关键词〕哀伤辅导;中学生;团体心理辅导

  一、哀伤辅导基础知识简介

  (一)哀伤的一般反应

  哀伤是人们面对失落所产生的一种正常而自然的情绪反应,正常的哀伤反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方面:胃部空虚、胸部有压迫感、喉咙紧、对声音敏感、呼吸急促、有窒息感、肌肉无力、口干。

  2.认知方面:困惑,沉迷于思念,感觉死者仍然存在。

  3.感觉方面:悲哀、愤怒、罪恶与自责、焦虑、孤独、疲惫、无助、震惊、麻木。

  4.行为方面:失眠,食欲障碍,心不在焉,社会功能退缩,梦到逝去的人,避免提起逝去的人,叹气,坐立不安,哭泣,旧地重游,随身携带、珍藏遗物。

  与正常的哀伤反应相比,病态的哀伤反应更加激烈,自己无法摆脱痛苦。病态的哀伤反应包括:严重、持续或无法控制的情绪、行为、负面想法、生理困扰与人际冲突;出现异常的精神症状;自伤或伤人;滥用酒精或药物;日常功能显著地持续下降等。出现这些状况的师生,需要到专业机构进行一对一的咨询或治疗。中小学心理教师需要用专业所学进行辨别区分,明确自己可以开展工作的界限,对病态哀伤反应人群及时提出转介意见。

  (二)哀伤经历的阶段

  弗洛伊德认为,哀伤是对失去过去(客体)的一种纪念方式。哀伤及其过程涉及到思想、情绪、行为和躯体感觉的整体过程,它对于重建心理平衡、恢复自我功能非常重要。哀伤是一种循环的、非线性的过程。研究哀伤的学者认为,完整的哀伤会反复经历以下阶段。

  1.否认事实:处于震惊状态当中,不相信事情真的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想去看、去听、去接触。

  2.满腔愤怒:将内心的挫折投射到外界,想要找个对象为整件事情负责,归罪于他人、机构、社会,也可能归罪于自己。

  3.讨价还价:摆荡于承认事实与拒绝事实之间、企图修改事实,减少损害、寻求弥补,向外界、甚至命运之神讨回公道。

  4.陷入忧郁:发现既成事实无法改变,但心理上还无法接受,陷入无助、无奈中,准备开始面对与处理。5.接纳事实:接纳失落为人生必要且不容否认的一部分,从失落当中得到成长与学习,找到失落的正面意义。

  哀伤的过程并不会依照上述阶段循序前进,进进退退是经常会有的现象,有时还会在各阶段之间跳跃摆荡。要真正走完整个过程,有时需要比较久的时间。

  (三)哀伤辅导的一般目标

  哀伤辅导(grief work)强调在悲痛面前,不能沉溺于痛苦中,而应让自己感受和经历痛苦,通过哭号等方式发泄情感,消除罪恶感、羞耻感、孤独感,进而接纳事实,找到生命的意义(Lindemann,1944)。

  哀伤辅导的具体目标是:协助生者面对失落;协助生者处理已表达的或潜在的情感,包括愤怒、愧疚、焦虑和无助等哀伤情感,这是许多生者难以处理的,而帮助他们接受及解决痛苦是心理辅导的重点和难点;协助儿童在克服失落后再度适应正常生活;鼓励生者以正向的方式向逝者告别,并坦然地重新将情感投入到新的关系里。

  (四)哀伤辅导的方式

  1.团体辅导:比如开展家庭咨询和小组咨询,本案例采取的就是针对班级团体的哀伤辅导。

  2.个别辅导:根据师生反映情况和自我评估,对有心理援助需求和有病态性哀伤反应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追踪及咨询。

  二、哀伤班级辅导实例

  (一)辅导背景

  某高中二年级男生小A,平日住宿在校。患有癫痫症,一直向学校隐瞒病情。小A人际关系很好,乐于助人,有绘画特长,负责班级黑板报的策划和美术工作,任劳任怨,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小A学习努力,成绩也不错。一个周末,小A返家,半夜突发癫痫,身边没人照顾。清晨,妈妈发现时已经停止呼吸。

  当班级老师和同学们得知小A去世的消息后,十分震惊。之后的几天中,班主任发现学生中出现了一系列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上课难以集中注意力、课堂气氛压抑沉闷,愤怒、内疚、不相信事实,部分学生甚至失眠、哭泣,不能正常上课。班上同学看到小A画的黑板报还在,人却不在了,都感到很伤心。班主任积极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沟通,寻求专业援助。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在充分了解情况之后,决定对该班适时地实施哀伤辅导。

  (二)班级哀伤辅导方案及实施

  1.辅导方式的确立

  Caplan视哀伤为一个人生命中的危机与压力,丧亲者需要学习新的认知及社交调适技巧,并寻求足够的社会支持,适应良好与否均依靠这些资源。

  同伴的死亡是一种丧失的体验,依据与逝者的人际距离,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情感反应,需要的心理援助方式也会有所不同。

  卢琴在2010年的研究中提到,团体辅导在大学班级哀伤辅导中有明显的效果。一方面,可以通过团体辅导有效利用资源,咨询效率高;另一方面,班级同学可以感受到彼此的情感和支持,提高班级凝聚力,增强个体归属感,个体可以在班级中获得积极正向的力量。同时,在以班级为单位的哀伤团体辅导过程中,专业的带领者可以通过观察每个成员的表现,评估情绪、认知、行为和社会功能受损程度,筛查出需要进一步接受个体辅导的学生。

  2.辅导目标的建立

  针对创伤性事件的发生和目前师生们的身心反应,制定班级哀伤辅导的目标:在安全、支持、信任的氛围中,追忆缅怀,协助学生接纳现实;了解正常的哀伤反应和应对方式;协助学生宣泄情绪,提供社会性支持;初步评估,筛查出需要进一步干预的学生。

  3.辅导的实施过程

  (1)辅导起始阶段

  对小A突然去世的情况进行公开解释,简要介绍死亡原因。明确这是一起意外死亡事件,并不是某一位老师和同学的责任,请大家不要过于内疚和自责。解释本次团体辅导的意义。

  (2)团体规则的建立

  心理辅导老师介绍本次团体辅导的目的,将哀悼工作合理化;使学生明确本次活动的背景,建立团体规则:尊重、分享、信任、保密;介绍参与小组带领的心理辅导老师。

  (3)进行分组

  带领者请大家坐在地板上,根据自己的哀伤情绪程度,以地板为0分,头顶为10分,用自己手掌与地面的距离来描述自己的哀伤程度。根据每个人手势的提示,将影响程度相近的学生归为一组,形成相对同质的群体。

  (4)追忆阶段

  各小组在各自的老师带领下分享主题:①听到小A的消息,你当时的感受是什么?你的生活受到了哪些影响?②难忘瞬间,平时你和他有些什么交往令你印象深刻?

  此环节通过相对同质的小组,形成高度包容性的场,通过问题创设,引发小组成员回忆,引起小组成员的悲伤反应,协助其梳理自己的感受,宣泄情绪。同时小组内成员分享的情绪,能让其他成员感受到自己的反应是很普遍和正常的。

  (5)大团体心理教育阶段

  小组追忆分享阶段结束后,心理辅导教师统一开展哀伤辅导,让团体成员了解哀伤反应的正常情绪、认知和行为表现,并让团体成员了解到,如果持续的悲伤或者悲伤的强度过大,个体不能承受,影响到日常的生活,则需要寻求心理的专业帮助。

  (6)仪式化告别

  班级成员选取彩色书信纸,将自己想对逝去同学说的话或者自己心中此刻的想法写在上面,郑重地将写好的书信放入信封中。

  通过仪式化的“寄送祝福”环节,协助学生逐渐接纳和认同同学离世的事实,回归现实生活,完成分离,表达对逝者的尊重和怀念,投入新的生活。此环节要预留充分的时间给成员们思考,同时配以轻柔音乐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自由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

  (7)团体支持和结束阶段

  团体成员围成同心圆,手拉手,肩并肩,在心理辅导老师的引导下做放松冥想。同时在冥想最后加入一些诸如热爱生命、珍惜每一天等积极的元素。

  哀伤辅导结束阶段运用稳定化技术进行积极正向地引导,让学生团体自身的能量自然流动,彼此支持。

  (8)后续阶段

  对学生们书写的“祝福寄语”进行评估,筛查出后续需要接受个别辅导的学生,结合学生的表现,进行追踪和提供援助。

  此次团体辅导之后,对该班学生及班主任进行回访和追踪发现,班上学生情绪趋于稳定,能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大家对待小A去世这件事情既不回避,也不刻意提起,能比较自然地看待。

  三、辅导反思

  (一)心理危机干预应该纳入中小学校常规管理制度中

  学生突发死亡事件后,学校管理者作为第一责任人,考虑的往往是学校是否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为了减少突发事件对学校声誉的影响,学校内部通知师生对此事件三缄其口。这样一来,师生们的悲伤情绪不能充分自由地表达和宣泄,不能有效形成对突发事件的情感支持系统。师生们的身心健康、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都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因此,建议学校应该在中小学常规管理中列入心理危机干预的制度,使学校管理者形成科学的认识:一旦学校出现师生突发意外事件,除了行政处理和解释以外,还要增加心理专业力量为班级开展专业的哀伤辅导,为学校提供必要的保障和

  援助。

  (二)哀伤辅导方案应灵活设计

  哀伤辅导的方案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发生和持续的时间、师生的反应等综合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针对与逝者的人际距离进行分层次的哀伤辅导。本案例中的哀伤辅导是针对整个班级设计的普适性的哀伤辅导。在具体环节中,可以初步筛查和评估出需要进一步接受个体辅导的班级成员,结合其日常表现,进行追踪辅导。

  本案例学生意外死亡事件是发生在学生家中,教师和学生没有经历第一现场,这与目击现场的危机干预应有所不同。

  (三)对哀伤辅导带领者的要求

  哀伤辅导的带领者,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资质,有丰富的个体咨询和团体辅导经验,可以敏锐地觉察团体成员的反应并及时作出回应和反馈,同时带领者还兼具教师的角色,要带领学生以人文关怀看待死亡,这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生命教育。

  哀伤辅导的带领者需要具有较为稳定的情绪,需要整合好自己以往的哀伤经历,在哀伤暴露时,自己不被激发、被卷入和处于分离状态,不会害怕强烈的情感和躯体反应,不会出现同感创伤(施琪嘉,2006)。

  (四)哀伤辅导中的技术

  1.保持现实感

  在整个辅导过程中反复证实和强化现实,一方面可以让个体的记忆和哀伤部分被分离出来,另一方面可以保持对现实感的控制。辅导开始时,对哀伤事件进行当众介绍而不回避,就是要不断强化核对关于现实的信息,让辅导人群保持现实感。

  2.放松冥想技术

  根据团体带领者的指导语进行放松冥想训练,能够帮助师生将注意力转向内在,与自我进行有效连接,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身心舒适的主观感受。

  3.共情性陪伴

  团队的带领者首先一定是一个充满共情的陪伴者,而不是一个技术主义的“炫技”者。积极正向、共情的表达本身就带来辅导效果的提升。辅导者要自然流露出真诚的共情,比如:“身边的好朋友突然离开我们了,我们的确感到很悲伤,不能接受。”

  (五)哀伤辅导中的教育元素

  突发同伴死亡的事件,虽然给师生们带来情感上巨大的痛苦,但同时对于每一个人来讲都是一次生动的生命教育。每个人的情感引发或多或少是由于投射自身产生的死亡焦虑和死亡恐惧,这一点在存在主义心理治疗个案中常常有所体现。我们在处理同伴死亡所带来的哀伤反应情绪时,要提供团体有力的支持系统,让每个人充分表达自己。通过突发意外事件,引导学生直面死亡,也为每个人提供了一个审视自己如何去好好地“活”的机会。

  著名哲学家尼采的两句格言“圆满人生”“死得其时”之间,他强调的是:充实你自己,实现你的潜能,充分地、完全地活着,只有这样,才能死而无憾。每个人在处理逝去同伴的哀伤之余,都会是一次“向死而生”的思考机会,去考虑如何留下自己当下的足迹。过有意义的人生是自我觉知和体验的开始。

  (六)哀伤班级辅导实施中的细节处理

  1.制定团体规则的重要性

  作为团体的带领者,心理辅导教师在实施辅导前说明辅导的意义、澄清整个事件的事实后,强调团体规则是十分必要的。团体成员尊重逝者,自助互助,走出哀伤情绪,全情投入整个活动,辅导才能达到预定的目标。

  2.背景音乐及道具

  在“寄送祝福”辅导环节中,引导学生为逝去同学祝福的同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进行自我的思索。背景音乐的选择应该是轻柔而悠远,发人深思的。本次辅导在“寄送祝福”的环节中,运用日本作曲家久石让的《天空之城》作为背景音乐,引发和渲染情绪,像无声的语言引发学生去倾诉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情感都被激发,他们默默流泪,深深追忆,沉重思考。学生书写用的信纸和信封,甚至收纳信件的容器都要做到精致精细,关注人的心理感受,将人性化的关怀体现在细节中。

  (作者单位: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上海,200241)

  文章来源:《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