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证从脉」还是「舍脉从证」,真实医案为你展示

本  期  导  读

为什么脉诊中经常会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系对阴证似阳,阳证似阴的症状不能准确把握。

病案1

一天诊断了一名二十九岁的厨师,当问诊时患者三缄其口,保持着尽量不说出来的状态。

经验告诉我,这样的患者必有难解的病症,或者隐疾或者大病,久治不愈钱财多有损失,有意考验医者。

外观看这名患者很强壮,不胖不瘦,精神很好,不带病态。不过仔细观察还是看出面色有些许青黄,稍微有些暗淡。

可是脉象(沉细)偏向尺侧,贴(伏)于桡骨侧腕屈肌腱很难察觉,没有反关脉和异常脉。

寸口脉寸关尚且能循到,尺脉似有似无。右寸口指感稍强于左寸口。舌体略绛色,苔白。二便正常,睡眠正常,小便晨起略黄,饮水正常。

鬼使神差般的,要看看他的下肢,对方很配合,撩起裤腿那一刻,我知道了。

臁疮腿的患者,我所见不多,小学时候同桌的爷爷有这个病。

患者说他想让我给治疗,说我诊脉诊断出了这个病,表面上我没有推却,暂时让他先去医院检查,因为他已经预约了医院的专家。

脉证不符,诊断不精仍旧是痛

病人出现脉证不符,舍证从脉、舍脉从证在《内经》中有明训,其舍去的又当是「证」或「脉」的假象与某一个侧面,故就其实质来说,真正的舍脉或舍证是不存在的,焉能随意取舍!

脉证不符,是病情复杂的表现。

如病人症见腹部胀痛,大便燥结,舌苔黄厚焦燥,而脉迟细。虽脉不符证,然燥结实热之邪阻滞于里,血行不畅则脉迟;燥热内盛而灼阴,血脉不充则脉细。

真实假虚、津液辩证……

细之脉与实热内结胃肠之证,在表面上似相异而实质上却相符,仔细分析,反能对病机有更深的认识,故似当舍脉实又未舍。

又如外感热病,热闭于里,症见四肢厥冷,而脉却滑数。

此又证不符脉,然此证却正是由于热邪内伏,阻遏阳气不能外达,且格阴于外,而为厥深热亦深之热厥证,若贸然舍证则何以知其内热盛极之程度。

可见,脉证有时确有不符,但病机上不乏一致之处,如能深入分析,则脉与证反能相互补充,相互衬托,达到对病机的认识更加深刻。

久患肺痨、吐衄之人,不幸罹患风寒,外虽现寒热头痛、遍身酸楚之表证,但脉有时却常见沉细而数之象。

从斯不符证之脉,当知患者虽感风寒于外,尚兼阴血亏虚于内,且时有动血之虞,故立法遣药施治,当权衡标本,用辛而微温之品微散风寒,待表证解除,再继以甘寒养阴;或在辛温解表的同时,适当佐以甘寒之品。

若如一见脉证不符,便舍脉从证,用辛温发散以驱风寒外感之成法,表邪若祛是为侥幸,动血发痉岂能苟免!

若痰饮咳喘之病人,脉不弦滑而细弱,化痰蠲饮之外,当不忘健脾益气;五心烦热,阴虚而盗汗,脉不细数反见沉微,此寓有肾阳亦不充之机,滋阴敛汗之外,又当引火归元。

此虽皆脉证不符,若不悉心审谛,而随便取舍,何以知病情之错综、病机之复杂;又咯血、吐血及崩漏之病人,脉沉细反见滑数,是为血络不宁,欲将奔迫妄行之兆;肝肾阴亏日久,肝阳上亢之眩晕,脉不见细弦而沉,反见洪大有力,又为中风将作之征。

此虽又脉证不符,然脉证相参,又可判吉凶,知预后,焉敢随意取舍!

故临证之际,若遇脉证不符者,应细析其异,明辨其病因病机,审似是于渺茫之中,察细微于秋毫之末,切不可草率从事,竟随意予以取舍,轻则贻误病机,重则危及生命,可不慎乎!

为什么脉诊中经常会出现脉证不符的情况?系对阴证似阳,阳证似阴的症状不能准确把握。

脉诊是中医基础水平的集中体现。不能明辨证型、证候、症状是不能知道指下脉象的。

脉诊中脉象假象掩盖真象

当人体出现病况,显于脉象,甚至脉早于症。

指下脉诊体现此刻体况。而平素体况只是推理。治在当下,不失为据实论处,谨守标本之理,治标治本权衡利弊。

此刻指下脉诊,不见平素体况,差别可判就是脉证相反,医患互相了解熟知,也要格物极深才可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