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间】路万林丨麦收旧事 2024-04-28 19:42:29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麦收旧事 □路万林 / 文 小庄,村子不大,是个隶属于大队的小自然村,前面田地后面坡。人均田地不多,每人也就六分。在以种地为生的农村,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粮食,凡是可以开垦的山坡、荒滩,都垫上土,用石头砌成方方正正的田地。麦子就遍布在村前坡后的田地。每当布谷鸟叫的时候,就到了麦黄杏熟的季节,伴随着热烘烘的南风,乡下人便开始忙活了。在麦熟的半月之前,先要碾麦场。村子里有两个麦场:村子南边的麦场叫南场,属于第12小队;村子东边的麦场叫东场,属于第13小队。麦场不用时,人们就在上面种菜。麦熟之时,它就真正派上用场。人们先把麦场上的菜收拾掉,用䦆头把土重新掘一遍,用铁筢把土块粉碎、摊平,用水浇湿,晾一晾,等不黏了,再撒些麦糠在上面,然后开始用石磙一遍又一遍的碾。哪里不平要垫一下,哪里有疙瘩要去掉,只到碾得场地很平整瓷实,光着脚丫踩在上面感觉光滑细腻的时候才算好了。麦场弄好了,打麦机就该进场了。大队开始往打麦场扯电线,装电闸,安打麦机。每家每户都要往打麦场放一个水缸,装满水,以便火灾发生好及时扑救。打麦机是大队的,集体财产,东场和南场各一个,小型的。后来13队队员又集资买了一个大型的新式打麦机,高大威猛,具有打麦快,脱麦净,功能大的特点,但沉重,一家人弄不了,至少两家和用。小的旧,轻巧灵活,适宜人手少,麦子少的人家用。东场两个打麦机同时开工,使打麦快了很多。在布谷鸟一遍遍“光棍背锄,麦熟播谷”的催促声中,人们开始抢收抢种。 麦收无大小,一人一把镰。一般天不明就要起床,大人小孩趁不热早点去地割麦。父亲“哧、哧、哧”地磨开镰刀,母亲准备一些水和干粮。在我的记忆里,割麦是个难受的活。在烈日暴晒下,人们弯着腰,右手拿镰刀,左手抓住麦杆中间,一把一把地割,放成一铺一铺的,整整齐齐。脚脖子被麦茬划出一道道红血印,手臂被麦芒刺得通红,汗水流在上面嗞溜疼。汗水扎得眼睛睁不开,有时灰尘或小虫子进入眼里,更难受了。可人们似乎不在意这些,一个比一个割得快。割完麦子之后,用两把麦杆一拧打个草绳子,把一铺一铺的麦子捆成一捆,然后一捆一捆地放在小推车上,小车两边放匀,差不多一样,用长麻绳把两边捆紧,中间留条缝,会看见路就行,然后往打麦场送。大人推着一车麦子,小孩儿在前面拉,顺便拾一拾掉在地上的麦穗。到了打麦场,还有把麦子一捆捆码齐整,垛成垛。就这样往返几趟。最后,一家人还要把麦地遛一遍,拾起被漏掉的麦穗,直到地里没有了一棵麦穗。麦地是分散的,小碑地、枕头地、南地、平家地、八亩地、沟里地块等,路也离打麦场远近不一。通常先收旱地,缺水熟得早,再收水浇地,哪块先熟先收哪里。由于地块多,也分散,所以有些功夫都误在了路上。忙不忙,先打场。打场是重头戏。打麦机从哪开始,得抽签决定,麦场分两边。一边一个,从两头开始,谁抽到开头,就从哪边开始,然后从南往北或从北向南依次轮流打麦。两台打麦机转圈打,不停,转到谁家谁用哪台。轮到谁家打麦子,谁家就得在哪等着,如果误了,就隔过去了,得等到下一轮或等到另一台打麦机转到那里。所以边收割还得看着不能叫耽搁了打场。该谁家打场,全家人就得放掉其他一切劳作,即时正在地收割麦子,也得全力以赴打场。打麦是按时间算的,只要一开电闸,小队队长就开始记时间,所以机器一响,就是最忙的时刻,争分夺秒一点都不为过。打麦最讲究分工合作,流水作业。打麦机需要三个地方设岗:进麦口两人,一人在前面往机器里塞麦子,一人管往传送带上搬麦子;出麦秸口也得两人,一人把麦秸挑离出口,用木杈挑抖,把搀在麦秸里的麦籽抖掉下来了,扔到远处,另一人把第一个的麦秸再抖一遍,挑到场边,边挑边压,一层一层挆成垛,越抛越高,只到人和杈都探不到的高度。通常有一层楼那么高;出麦粒口需要一个人,有时小孩也在旁边帮衬,负责撑布袋,把麦粒装好。出麦口底下放着一个布箩,等布箩快满的时候才装,因此这个人比较机动,看哪里忙不过来就去哪里搭把手。打麦要的是速度,当然人手多更好。打麦最担心的就是突然停电或机器出现故障,那是常有的事。打麦是技术活儿,得合着机器的性能。既不能一次往机器里塞太多麦子,又不得塞太少。塞得多,麦杆潮湿,就容易绊住搅拌杆,麦秸出不利,麦糠堵住风道,憋坏机器。因为赶时,经常这样出问题。那么需要赶快关上电闸,把绊住或堵的地方清理干净。塞得太少,机器空转,浪费了时间,不出成效。打完场,闲时,还要把麦秸翻一遍,把漏在里面的麦粒遛出来,才算完事。麦子打完就是晒。把麦子摊在麦场或自家的晒棚上,每过一个小时,就要用脚趟一遍或用木耙耙一耙,以便晒透。二十年过去了,现在种收不用忙,全靠机械上战场,亩把地的麦子,联合收割机几十分钟就搞定了。我们不必再受收麦之苦之累。 —— The End—— 路万林 林州市红旗渠大道学校教师,喜欢用文字记录点滴生活。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 赞 (0) 相关推荐 【写在麦收季节】 那年 那份亲情 作者:平安一世 朗诵:赵霞 第一百四十期 [写在麦收季节] 那年,那份亲情 作者:平安一世 朗诵:赵霞 周末接到了三舅的电话 家门口那几株山杏熟了 让我有空带上孩子们去采摘 三舅家距离县城十几里路 翻过一座大山就是 村子虽然不大 ... 当代作家‖【麦收季节】◆高烨 作者简介 高烨,原名:高永友,小学教师,中共党员.<精短小说>签约作家.临沂市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青少年写作学院首批特聘写作导师.齐鲁乡村诗人协会会员.中华精短小说学会 ... 侯志伟丨麦子黄,五月农家忙 余作小文,以缅怀上20世纪九十年代农家芒种收割麦子忙碌的青葱岁月,铭记农民三夏麦收劳作的场景. 俗语说:三月三小满会,一街两行麦收器具汇,家家户户必齐备,麦子丰收满仓垒.风吹麦浪,天边来,一年丰收在小 ... 犹记当年麦收时节 犹记当年麦收时节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作为农民的儿子,每到麦收季节,我都会和亲人.朋友谈起往年收麦子的事,那流淌的汗水.那透支的劳累.那丰收的幸福- ... 故乡的麦子熟了吗? 故乡的麦子熟了吗? 文/邯郸陈勇 六月,我携着夏风,披着晚霞,行走在沁湖湾的长堤上.十里长堤柳丝倒垂,如帘似幔搅动着夏风.夕阳切割了湖面,把湖水的一半染成了火红色,风吹浪起,水景艳丽.湖堤下,茂盛 ... 宁廷常:麦收如歌|散文 依依:最后一次争吵|小说 文/宁廷常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麦子走过了最贪婪的生长期,麦酱变成了淀粉,胖乎乎的麦粒紧紧地簇拥在麦秆之上,麦芒如针,如剑,精神抖擞.麦收季节到了,仿佛不是收割的到来,而 ... 【望安山文学】张永智||六月的乡村(散文) 六月的乡村 作者:张永智 主编:非 鱼 一到麦收季节,心里就莫名发紧.太阳大早刚升起,她热情光芒就笼罩着大地.时至正午吋分,三四十度的高温,黄绿的麦子一晌就变成焦黄.这也是农人所说的&qu ... 散文||麦 香 麦 香 赵涛||山东 选择一个合适的角度,用木锨迎着风高高扬起麦子,草屑飞扬.麦子落地的后面,隐约着一张黝黑.汗水.喜悦和劳累的脸. 机械化农作物收割机的广泛使用,庄稼地里劳作的人就少见了.现在 ... 1982年,南阳农村收麦标准流程 1982年,5月下旬. 六伯家房后那棵高大的桑树,结满了紫红的桑葚. 村外田野里的麦子,开始由青变黄,散发着阵阵带着湿润的麦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天蓝,云白,树绿,麦黄.这是一年里农村最美的 ... 【在人间】郭新林丨遇事想得开,无忧亦无灾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遇事想得开,无忧亦无灾 □ 郭新林 / 文 人常说,少年丧父,中年丧妻,老年丧子,是人生三大不幸.我59岁丧妻,69岁丧子,可谓两大不幸,我能从苦难中挪出来,多亏我有个想得 ... 【在人间】房海林丨 重走修渠路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重走修渠路 □ 房海林 / 文 2020年11月的最后一天,我打开微信群浏览,看到我的一个只有7人"闲情逸致味相同"的微信群里,几位朋友聊得热火朝天.他们 ... 【在人间】常万朝丨大青虫谜案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大青虫谜案 □ 常万朝/ 文 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来了,没等铃声结束我迫不及待地就走上了讲台.因为,我今天的心情特别好. 我照着习惯要先把教科书放到讲桌上,组织好纪律才开始讲 ... 【在人间】万永红丨补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补 □ 万永红/ 文 补,一个略显质朴的字.因为破损不全,才需要修补.补了,便完整了.现在随着物质生活的丰盈,什么东西旧了破了就换新的,很少再去补了. 在我小时候,补,是一个很 ... 【在人间】魏冬林丨春雨情丝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春雨情丝 □ 魏冬林/ 文 又是一个周末,连绵的春雨又一次如约而至.下课后,倚窗静坐,久久无语,晚上找两个知心朋友胡侃一阵吧.给小D打电话,一拍即合,很快又约上了小G和小J,在 ... 路万虹教授丨跳出教科书!保卫肾功能,等你来实战! 导读 慢性肾脏病的进展,与包括肾衰竭.心血管疾病加速.残疾和死亡在内的种种严重不良后果有关,因此,减缓肾功能的下降是管理CKD患者的首要任务,早期发现和治疗以延缓肾功能的下降,对于改善CKD患者的预后 ... 【在人间】常万朝丨仰望西山 原创首发 侵权必究 仰望西山 □ 常万朝/文 昨晚,我梦见大姑用颤巍巍的双手捧着半碗粥,摁到嘴边却喝不进,喝进嘴里又咽不下. 病情加重了?不觉心情凄然,我得回去看看她了. 在这个无风的上午,沐着冬 ... 乔俊林丨通往故乡的路(散文) 今天一大早,朋友圈就被秭归长江大桥建成的喜悦所弥漫,视频中乡亲们欢呼雀跃之情溢于言表,千百年来峡江老百姓的梦想在祖国七十华诞之际终于实现了! 秭归,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屈原的故里,是三峡工程所在地,这里 ... 没了娘的日子【万林福】 (母亲过生日) 重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敬老节.娘在时,儿孙们盼着过重阳节,每逢重阳节,儿孙们都会从天南海北赶回来,欢聚一堂给娘庆寿,这一天成为全家人最高兴.最欢乐的日子.娘走了,欢乐不在,无处不悲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