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西小学(二)
有关甘西小学的故事,绝不是一篇文章一本书能讲完的。
昨天的文章,是在李朋虎老人的口述下简要记录的,然后又查阅了他给的部分资料。文章发出后,收到了很多相关信息材料,需要对甘西小学的故事做必要的补充。
首先,因为是在手机上写的,又是根据口述材料整理的,有些地名和人名根据字音写下来,《甘西小学》里有几处错误需要特别更正一下:
l、好几处将“李沉斋”写为“李诚斋”了;“李翠亭”也应为“李萃亭”。
2、关于1930年“甘西小学”从白龙沟榛子庵搬迁下来建校,还要细致充实一下。1930年是历史闻名的大年馑,饥荒遍野。但李沉斋和李萃亭二兄弟及其家人立志办学的念头丝毫没有动摇。可是,他们毕竟不是家底殷实之辈,空有一身学问,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好在,饥荒之年,东西都很便宜。与他们有共同办学志向的几位好友建议他们趁地便宜物便宜,筹措资金购置办学之需。大家邦助筹措了数百银元,积极鼎力相助,购买了蒋村温家祠堂西边一片空地,同时采买比较便宜的白杨树木作为主要原料,终于建起了甘西小学最初的二十多间校舍。
3关于李光先李政委牺牲的故事,其准确地址应该是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重坊村。当时李政委和王团长执行任务,路过这里,被土匪王凤起率众偷袭。王凤起第一枪打中了李政委,第二枪卡壳,王团长幸运避过。
关于李政委的故事,当地90多岁以上的老人们都还知道,但是遗憾的是,当时他们也都才是四五、七八岁的小娃娃,不知道李政委具体安葬的地方。当地文史馆也有简短的文字记录,但没有照片和详细的其他资料。
还要说明的是,和李光先一同从西安师范休学奔赴延安抗大的一个同学是付皓(音),他被分到了山西战区,解放后官至国家副部级领导,系处理“9·13”林彪坠机事件主要领导人物之一。
4.“张廷荣”应当“张廷镛”,系著名学者张果斋之子,官至国民党中央。他其实是一个思想先进的抗日志士,在营救李萃亭烈士及多次挽救甘西小学遭受摧残的活动中,积极撮合于右任等各方力量,甚至不惜个人安危,亲笔书信督促。
李萃亭烈士虽然只是一个小教员,但他的思想却时时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位卑未敢忘忧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矢志要把甘西小学发展成一个培养人才输送人才,培养思想传播思想的“小延安”。在他的影响下,甘西小学的学生们也搞了多次打击反动当权运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祖庵8·13暴动”,又称“踏区运动”。
李希平烈士,——李萃亭的学生,属于思想先进的热血青年,蒋村王过村人。他对于祖庵区公所欺诈老百姓的行为极其不满,在老师李翠亭的指导下,他联合发动70多名群众,1931年8月13日打开祖庵城门,冲进区公所,捣毁了区公所,杀死贪官李廷焕、王昌福,为当地除了一害。打开牢门放出了因交不起苛捐杂税而被关押的老百姓,并把区公所财物分给老百姓。
“8·13农民暴动,”极大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当局,也鼓舞了甘西地区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
1934年1月27日,李希平烈士被土豪劣绅联合反动当局杀害。
甘西小学自建校之初,就特别提出“学校应该是一个安静修学的地方,否则就不成为学校了。”他们强调致学的严谨,但同时鼓励师生要为国家兴亡民族存亡随机而动。有先进的思想,才能有革命的行动。
正是因为有自己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志向,甘西小学作为一个私立小学,影响波及方圆数十里,让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公办学校生源流失严重,无法维持。
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甘西小学凭着根基稳骨气硬志向明影响大,既抵制住了反动当局的多次迫害,又挫败了土豪劣绅们的恶毒破坏。它始终像一面旗帜,飘扬在甘西这片土地上,输送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
甘河无言,翠柏长青。甘西革命精神成为了新时代甘西人的骄傲和动力之源。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蒋村人,我虽然没有在甘西小学读过书,但它现在成了我们村里孩子们读书的地方。(我的小学是户县青峰二小学,我的初中是户县青峰初级中学,如今都已经撤并。我现在对于自己小学和初中的回忆,都只能在记忆里——小学是红砖瓦房,初中是烂砖瓦房,相同的地方是都是手打铃。每当下课铃一响,我们就飞出教室,把母亲做的布鞋一脱,光脚片儿在操场上打篮球。)
关于甘西小学的故事,我在今后的文章中一定还会补充,这是我的一种寄托。有句话说得好,“人的思念应该有一处安放才好。”那么,我对于家乡教育的寄托,这里就安放的最佳之地了。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人。乒乓球初级爱好者,写作初级爱好者。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