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论
1.生物自我—生命意识存在的普遍形式。
从第一条DNA产生之时起,生命便在宇宙中出现了。它产生于何时,不得而知;它起源于何地,无可稽考。然而它的出现,却是我们这个世界生机活力的开始。它的出现,使整个世界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核酸是些不可思议的生物大分子。它的不可思议性不只在于它所携带的遗传密码,还在于它所拥有的一套精巧的翻译系统与监制系统,它的完整的机能与自我复制能力,在决定它目的性的背后是一套复杂而精巧的结构,这种结果的完整性不可能是自然界物质随机运动的结果,用物质随机运动的大型电脑模拟实验,是不可能产生的。它只能来自一种超越物质层次之上的智慧设计和有意识参与的结果。只能是宇宙间那最高创造机制的生成物。
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在一开始就显示了出来:即使一个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原生动物,也已具备了某种自主性和主动性,具备了生命所特有的活力。生命的标志在于“活”,在于它不仅能自动使用环境,而且可以灵活地选择环境,吸收与同化比自己低一级的有机物,从而实现能量的转化与机体的新陈代谢,并且不断复制自身;更在于它已知趋利弊害、机动灵活。既使有一个原生动物,也会自动游向溶解在临近水域中的一滴糖溶液,而离开一滴酸。了这种直接的、自动的反应,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已经存在了:它已经具有了意识的萌芽。至于蚂蚁和昆虫的趋避行为,以及更高级生物的神经反射与调节功能,则构成了更复杂的趋避活动,有了更大的主动性。而这一切,都可以从原始单细胞生物中得到说明。
生命何以为生命?生命何以区别于非生命?在了新陈代谢?在于蛋白质的活性?然而类似于新陈代谢的机制在许多耗散结构系统中都存在着,而蛋白质虽有活性,却不能复制自身,不能保持生命存在的稳定性。生命现象的存在不是短暂的一瞬,而是永恒的稳定系统,除非生命解体,但意识流却不会中断,一种生命现象一旦存在,必须具有高度的存在稳定性,这生命现象的稳定性,就是由遗传密码决定的。
非生命世界的稳定性在于系统的封闭性,而生命世界中的稳定是建立在系统对外界的开放之上,开放而又能保持系统的稳定,就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机制在起作用,就必须有它内在的根本原因。
趋利避害,这是生命的本能,是生命的根本的属性,趋利,是出于基因自我复制、双面结构自我保存的需要,生命系统一旦存在,就不能中断自身与外界的循环,这种循环最基本的就是新陈代谢,这就要求它不断同化外界有机物,把它转化为自身结构的一部分;不同化外界有机物,就不能保持自身结构,更不能保持生机活力;恩格斯说,生命的每一瞬间都即是自身,又是他物,即存在又不存在,即在不断地生成过程中,有又在不断地死亡。就吸收到体内的物质来说,生命中包含了它物,包含着非我的成分;对于被生命体所同化的物质来说,“它物”又成为生命体的一部分,非我又变成了自我。每一细胞都处在永恒不断地复制与分裂之中,人只有在时间的永恒之流中不停地复制着同一个生物体的自我,只有在细胞水平上生物体的不断自我更新,宏观才有了生命的整体存在。才有了生命系统的稳定性,才有了稳定存在的生物结构。因而,同化外物(也包信息),是生命存在的第一个条件。毫无疑问,这种同化过程稍有中断,生命就会解体。
同化,物为我化,化物为我,化物质存在为我自身的生命存在,以保持生命系统的稳定性。同化使外物消失,成为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变成了生物体的有机组织和生命秩序结构,同化的外物是能量,也是负熵;是物质,也是信息。生命系统靠物质的输入以维持生命的物质存在,靠信息的输入以保持生命系统的活性、机动和灵性,保持行为活动的自主性。同化就是牺牲异类,化异为同,化物为我,就需要利用和消灭比生物体自身低级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成为自我身体的一部分。同化就是占有、吞并、消灭,是被同化物变为生命系统的一部分。
植物性生命的同化与动物性生物的同化方式不同。自养生物和异养生物不同。自养生物“自食其力”,它把外界的无机物转化为自身的有机物,和来自外界的光能量汇集起来,吸收转化为有机生命体的组成部分,自养生物的同化只是转化: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能量转化为物质,把虚的(光子)变为实的(植物生命的组织结构)。这也是生命过程。但在这一生命过程中意识作用很微弱。虽然,意识的作用已经产生了:向日葵的自动转向机制,像雷达一样把自己接收光能的天线始终指向光源;几乎在一切植物中广泛存在的趋光性和争夺空间、争夺水源的自动性和主动性,都表明植物有意识。至于那数百种食虫植物所表现的意识性,则更为明显。植物也是有意识的。因为生命和意识分不开,生命与意识同时存在,生命与意识不可分割,没有意识就没有生命,取消了意识也就取消了生命。
同化也是转化。对于植物来说,一般它所同化的并不是有机物(食虫植物可能例外),而是无机物,这就是转化。植物把光的能量场和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把光子能量转化为化学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它的有机体,把非生命物质转化为生命物质。生命有机体就是一个熔炉,其熊熊燃烧的生命之火需要不断有燃料由外界输入到炉中,才能保持氧化过程的连续不断,才能源源不断地输出能量,释放出各种物质。
在整个生命世界中,植物性的存在显得缺乏生命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然而却正是它们为高级生命提供有机物和氧,成为宇宙生命过程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正是它们,年复一年地净化着空气,把无机界的物质能量转化为动物生命机体可所能利用的形式,
转化也是同化。无论水、氧、二氧化碳、光子场,都是无机物,是物质与能量的存在形式。作为无机物,它们没有自我复制的先定结构,而植物的细胞却可以通过叶绿素把光子的能量转化为自身体内电子的某种跃迁,从而转化为化学能,并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原子吸附到自身的分子结构中,使自己的细胞组织不断地复制与分裂,向一个特定的目标形态生长发育,并且不断地重复下去,永远地重复下去。这就是转化,也是同化。是把低一级的物质形态吸收,归并到自身结构中去的一种化学转变过程。生命通过这种过程而保持自己的物质存在,通过这种过程而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在这一过程中,非生命的物质变成了生命结构的一部分,物质世界成为生命总过程的一个转化环节,物质也参与了生命过程,地球上的存在物,无论岩石、土壤、空气、水,还是各种元素,都参与了生命的转化过程,因而也都是大自然整个生命总过程的一部分,它们构成了一个生命的大循环,在这种循环过程中,即使没有生命的物质,也成了生命的一部分,因而也具有了生命性,生命与非生命,在整个的自然过程中,并没有绝对的区别,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或许正是因为如此,人们才知觉的认为,生命是由非生命的物质转化而来。
物质被同化,融合为生命有机体的一部分,是由什么决定的?是整个细胞,而在它的核心是DNA的自我复制过程。为什么它能自我复制?因为生命有自我意识。遗传基因中就包含着自我意识。有人认为(王重构)遗传基因中包含着“智因”,并由此扩大到“万有智力”,这的确是一种新思想。但是我认为,生命意识至少是由整个细胞决定的。意识是生命体的整体功能,在生物还原的意义上并不存在意识,意识就是主动性,而不是机械的自我复制过程,决定自我复制过程的是一个生命软件,它和电脑的操作系统没有本质区别,这个软件可以是智力设计的结果,但是不能超出软件设计者为它规定的范围,而有丝毫的主动性。这个主动性是由整个细胞决定的。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整个细胞在生存环境中的主动性,它的趋利避害行为,是一种意识至少是意识的萌芽,因为它已经可以在某种范围内选择环境,以利于自己的生存。而另一方面,生命系统的自我复制,却只是一个自动过程,它只是完成由无机物向有机物的转化,至于它在什么环境下才能完成这种转化,并不是这种自我复制过程决定的,对此,它无权过问。它只负责自我复制过程,而保证这种过程得以顺利进行的,才是生命意识。虽然,即使这种意识,也不是能够自我决定生物结构的,它只是保障这种结构不会破坏,也就是生命的自我保存,以后我们会看到,这就是“生物自私”。最简单的生命意识,是和“生物自私”连在一起的。斯金纳和威尔逊等人大肆宣扬的“自私的基因”,实际上并不是基因的功能,而是整个细胞的功能,基因只是一架自动机,是死板的机械重复过程,不会主动地、灵活的、在任何环境下都能重复这种过程,只有在有利的环境下才可以自我复制,而这个有利的环境,是需要意识的选择功能来寻找。
当然,简单生命还没有多大主动性,环境对它们来说,几乎完全是听天由命。但是即使如此,它也能在一定范围内做出选择,显示出趋利避害得主动性。而这正是生命自主性的表现,也是生命意识的表现。
基因就是一个生命物组织的凝结核,而基因的本质无非是生命信息,这样,生命信息就成为生命系统的中心,成为集聚物质能量的凝结核,它是一种无形的、形而上的抽象结构,是纯粹的信息,然而又是活的信息,它决定了生命有机体的存在。它把物质能量凝聚起来,从大千世界五彩缤纷的物质材料中寻找于己有用的东西,把它们牢牢吸附在生命系统的组织结构上。遗传信息就是凝聚物质的核心,它使物质能量乖乖地贴附在这凝结核上,犹如磁石之吸铁屑,铁粉所呈现的图案结构不过是磁石的极性结构而已。在一定温度(能量阶梯)下,这结构是稳定的,只有在一定的临界温度下,它才会突然崩解。生物体所集聚的物质结构也是一样,生物对物质的这种聚合,是大自然中发生的无数种聚合现象之一。在这一聚合现象中,物质转向了生命,物质凝聚为生命,物质的存在被转化成生命的存在。可见,整个大自然的生命过程,取决于生命的遗传密码。
生命在所有的物质环境中,到处都在显示着自己是环境的中心,物质能量凝聚的中心是生物自我,因而生命凝聚物质能量的过程,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展现过程,每一个生物自我都需要以自我为中心,同化过程就是要围绕生物自我而展开,自我是吸引万物的中心,物质存在以生命存在为核心,生命是比物质更高级的存在,而生命之所以比物质更高级,是因为生命有着自主性和能动性,而自主性和能动性是因为生命有意识。因而万物以生命为中心,就是以意识为中心,生命意识,是自然界中最高的存在形式。
与生命的同化过程相反的,是生命的异化过程。同化是物质在生命遗传信息核心周围的凝聚,是物质转化为生命有机体;异化则是物质离开生命信息的凝聚核的离散还原。生命过程是物质的“聚”,生命解体的过程则是物质的“散”,生命的生死存亡,伴随着物质的离合聚散,而生命的原型,则并不随同物质的聚散离合而消亡。对于生命来说,物质的存在是不稳定的,它们方聚方散;而物质生命—生物有机体,也方死方生。然而生命的原型却是稳定的,它是信息,是意识结构,是决定生命形体和功能的那种结构。是潜藏在生命现象背后的意识之流。她从远古一路流经过来,流过物质世界,穿越物质能量场,向着永恒的未来流注而去。它在人们心理世界中的凝聚和沉淀,从祖先到子孙,一代又一代,作为不死的生命不断地从前世躯体转移到后世,从前辈到后代永无穷尽,这就是柏格森的“意识之流”。佛家的无数世代的实践印证着这种意识之流,无数转世托生的个案在证实这种意识之流,在这连续不断的意识流动中,作为生物个体的存在,不过是生命旅途中短暂的匆匆过客,有什么可留恋的?
生命的本质是精神性的存在。不信吗?遗传密码就是它的存在证据。但是生命存在的表现却首先是物质躯体,是一种有形之物。而且生命意识首先关注的,也是物质性存在,这就是矛盾,是一切生命存在中最深刻的矛盾。恩格斯说,生命存在的每一瞬间既是自身又是它物,恐怕还仅仅是就物质层面来说的,因为即使从物质层面来说,同化与排泄物也是同时并存的,而排泄物显然不属于生命自身,而属于“它物”了。而对于一切生命存在的那个“原型”来说,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它物”,是变灭不定的短暂的存在。是将被生命意识的巨流所抛弃的“它物”;而生命的“原型”,和无数种生物原形组成的生命意识之流,却始终存在着,始终保持着它们的存在稳定性。
生物以族类并存的方式而存在。生命世界有多少生物物种,就有多少生物族类,种类的存在有着自身的稳定性。有多少生物种属族类,就有多少生命的原型,这原型,与人类头脑中生物种属分类概念相吻合。更为重要的是,它先验地存在于大自然中,即使人类没有发明出概念范畴来去把握它,它也先验地存在着。这来自于一个伟大的创造主,来自一个宇宙总体背景的生成结构。相互并存的生物族类原型,合并为一个生命意识结构,这个生命意识结构在物质世界中创造着秩序,首先创造了、产生了自身生命系统的秩序。生命存在的本质是精神性的,但在其表现形式上,却必须首先是物质形态,是有形的生命体,以物质性存在的方式表现的生命的原型。结果,原型不见了,理性首先以感性的形式表现出来。任何生物的存在,任何生命现象,都首先表现为感性的物质现象。只有透过这种现象,我们才能看到生命的根本,生命的内在,生命的意识之流。
在非生命系统中,已有维持系统内部结构的倾向,非生命系统的组织结构也是自动维持的。在耗散结构理论中,这是一种远离平衡的稳定态,这种稳定态是通过非线性机制而实现的。这已经非常类似于生命系统,是所谓“自组织”行为。但那毕竟比生物体复制自身的组织结构简单得多。非生命系统通过化学震荡(布鲁塞尔振子)和能量供应保持自己的耗散结构,但那结构与生命体内靠遗传密码的翻译转录机制复制自身要简单得多,生命体的内结构也精巧得多。
复制自身,在原始单细胞生物中是通过细胞分裂来实现的,细胞在吞噬了较低级的有机体之后开始膨胀、裂解、一分为二,并且不断重复这一过程,这就是复制。而在高一级的生命体中,则通过受精卵细胞的有性生殖而分裂来复制自身,这种复制已是不完全的复制,是含有重新组合因素的复制,是包含了更多变异可能性的复制。生物有机体的后代,在某种意义上仍是生物自我的重复再现,是某一物种生物自我的永恒复现。在时间上,任何一种生物物种以短暂的存在过渡到永恒的存在,并使有限数目的个体在空间上扩大为无限数目的群体,这样,生命的特征就在于,它一旦在宇宙中存在,就倾向于把这种存在无限延长;生命一旦有存在的一瞬,便倾向于在时间上追求永恒,追求“长生不死”。这“长生不死”不是指个体的存在,二是个体通过自我复制的传宗接代使某一生物物种达到永恒存在的目的。生命通过自我复制在时间上力图达到存在的永恒,而在空间上,则通过自我复制而在数量上无限扩张,从而占据更大的生存空间,它向着整个世界、整个宇宙,进行着无休止的空间扩张。
生命是贪欲的。宇宙意识创造了生命,也创造了生命中根深蒂固的贪欲。这贪欲表现于,个体存在虽然在时间上只是短暂的一瞬,却倾向于永恒;这贪欲,表现与于它的存在虽只是局部空间上的一个点,一个局域性的事实,却要扩大化使之趋向于整个宇宙的无限空间。生命是矛盾的。这矛盾表现于,任何生物种类都是有限的存在,而它的本性却趋向于存在的无限性;每一生命体的寿命都是有限的,其活动范围都是局域的,但他的生存方式,却通过自我复制的“殖”的过程而无限扩大生存空间和无限占有时间。生命存在的矛盾,不仅是个体与族类的矛盾,而且是生物存在的物质性与生命本质的精神性本原的矛盾。生物的物质存在追求的是物质的有限性,而生命的精神本原的倾向与时间上的无限永恒性。这些,都是生命存在的根本矛盾。一旦发展到人类的出现,就演变为人性中的矛盾,人的个体存在与整体存在的矛盾,人的物质性追求和精神性追求的矛盾。生命存在的这种内在矛盾性,自生命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假如宇宙间所有的生命不是通过共生方式相互联系与制约,假如宇宙意识中没有限制生物自我扩张的隐秘机制,那么任何一个生物种的无限繁殖和无条件发展,都会在时间与空间上产生爆炸性的效果。
当然,生命不止于同化与自我复制。假定地球上甚至宇宙中只有一种生物,比如人类,那么只要以人类为中心,同化其它一切外在物并且自我复制就足够了。然而,生命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地球上没有孤立存在的生命,任何生命现象都是相互依存、相反相成、相生相克的。生命世界是族类并存的。既有共生的伙伴,也有残生的敌害。因为生命对外物的同化过程,就是对较低级的有机体和物质存在的吸收吞并,有吞噬着必有牺牲品,弱肉强食的现象在生命世界并不是不存在的。当然,每一生物都不愿做牺牲品,每一种生物都需要自我保存,这在生命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
非生命的存在无需如此。非生命的物质没有生命的内驱力,没有生命的这种内在矛盾。而无论趋利避害还是自我复制,都是通过生命过程中所特有的现象—意识而实现的。没有意识的操纵,这一切都不可能。生命的这一切行为,都在某种意识因素的指导下完成,这就是生物自私的意识。
是生命意识,是自我生存与发展的意识,自我保存的意识,此三者,同样重要。不能自我保存,一切生存与发展的目标都要落空;不能生存,就无所谓发展。不能发展,是世界将永远停留在一种水平上,而这就等于取消了世界的生命活性。
当然,生命意识还有其他方面。生物体区别于非生物体之处就在于“活”,“活”就是灵活性、自主性、能动性;“活”就是自由,就是对僵化死板的物质性的超越。任何生命体,都有某种自由,自由是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从非自由的束缚态中脱离出来的。生命有两种基本状态:束缚态和自由态。在束缚态中,是生命被不利环境所牢牢锁定,失去了自由,变成了最简单的生存工具,自我复制的机器。束缚态学是由于环境的压迫,生命失却了主动性和能动性,环境分为两个方面:内环境和外环境。束缚太取决于生命有机体的饥饿感、恐惧感、和不满足威感。而这在比较高级的生命中是比较普遍的。饥饿感使有机体自动趋向食物,产生同化的冲动;恐惧感产生于来自敌害的威胁,以及环境的险恶;不满足感和产生于欲望冲动,首先是生殖的需要。这是生命意识的三种基本要素。然而除了它们,生命意识还有另一个范畴:自由的范畴。生命意识中包含着自由。
意识自由是需要有所保证的。那就是生命意识中前三个条件都得到满足。当一个生命体为饥饿所驱时是谈不到自由的。同样,面临险境而不得不逃避敌害时也不自由。当生命体为性欲所驱、欲火中烧时,便产生了生命的内在紧张,除了实现欲望没有其他选择,同样也是不自由的。只有当所有这一切方面都不成为问题时,生命才真正获得了自由。
当然,即使这样,生命也不是完全没有自由的。自由也可以贯穿于所有这三种行为过程之中,尽管它的范围受到了限制。对于复杂生命来说,自由可以在生命活动的每一种状态中找到,因为这三种行为中的哪一种,其实现方式都不是唯一的,而是灵活的,这种灵活性就是自由的选择。而在低级生命(例如昆虫)中,它的每一种活动都是在基因中被编了码的,它必须严格执行这些程序,在此,它仍然是不自由的。越是低级的生命越是没有自由,越是低级的生命越像是自我复制的生存机器,而体现这种不自由的生命意识,正是生物自私。
生命是耗散结构,是非线性系统。但非线性系统不一定就有生命活性,非线性只表明系统都的复杂性,但还没有生命系统所特有的那种复杂,因为生命系统的复杂是产生意识的基础,生命与非生命系统的区别在于,尽管生命可以是局部的存在,但它却有着整体世界的某些特征,它全息地反映了整体世界的面貌。这种情形,在简单的生命系统中的生命意识中并没有表现出来。因为对于简单生命来说,生命意识几乎就等于生物自私。
生物自私不同于人的私心。生物自私不是自觉的意识,而是一种本能,属于无意识。它还没有上升到意识的高度,不会算计谋划,逻辑思维;只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这种反应本身就是倾向于自我保护、自我保存的、自我扩张的。
生物自私。它产生于生物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因为基因需要自我复制,它伴随的是同化外物的意识(或冲动)。宏观上,它需要解决的是生命的生存问题;
生物之欲。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是生物的繁殖,繁殖的需要是生存的扩大,也属于DNA的自我复制。基因复制是生物现象中最根本的,它的发展了的形式就是生物之欲。这是一种更强的生命冲动,更根本的生命冲动。而任何生命冲动都是生命意识产生的,没有意识,就没有生命冲动,只有非线性系统的自发组织,例如,像在耗散结构论中那样。
自由的意识。生命的本质是趋向于自由的。这是因为,意识的本质在于自由,自由是对物质存在有限性和局限性的超越,自由是超越性的。生命有一种倾向:还要超出生物机体活动时空范围的局限,而向往更大的空间、更永恒的时间,生命冲动希望突破时空限制,这是想象力的品格,而想象力,是生命意识最高级的形式之一。
但是,生命往往与特定的生存环境分不开。环境为生命的生存提供了条件,环境是有目的的。宇宙的演化为生命提供了适合生存的环境,环境的目的性为生命的产生与发展准备了温床。没有适合的环境,生命不能生存;没有对环境的选择,意识就没有自由,生物就不能发展。生命意识既是对生命自身需要的意识,也是对环境意识,是协调生命内环境与外环境的意识。无论同化的需要、繁殖的需要、自我保存与趋利避害的行为,都是生命体与环境所处的特定关系下发生的。自由也是这样。生命的自由是生命与环境的无利害冲突,生物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因而无论生命意识的哪一方面,都与环境分不开。只有把生命与环境统一考虑,生命才是可以理解的;只有把生命置于特定的环境中,生命才成其为生命,才是具体存在的生命。似乎只有在佛教哲学中,才不考虑生命的环境因素,环境因素被简化为不同的生命空间,而这不同的空间,就是在意识的作用下达到统一的。
生命意识的这四个方面,是理解生命世界一切现象的枢纽。这四个方面的充分发展,为人类活动所有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可以理解的窗口,它是人类社会中一切复杂的意识现象的基础。这是生命意识的生物学根源。意识不仅存在于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而且存在于大自然中,存在于整个生命世界中。一切社会生活中的复杂的意识现象,都有它最基本的生命意识的根源,一切经济现象的背后都是生物自我私欲的驱动,一切战争、凶杀、暴乱皆源出于生物之欲的扩张;一切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皆起于生物之欲的抑制,一切政治的、经济的、宗教团体的社会组织,都不是纯粹社会学意义上的产物,它们归根到底、直接间接地都与生命意识中的生物自私、生物之欲相关联。无论人类社会有多么复杂,从意识层面上来看,都不过是生命意识这几个方面的改头换面,或乔装打扮而已。生命意识的这四个方面,是帮助我们同意理解人性和其他生命存在的内在统一性的关键。
意识的存在是区分生命与非生命的根本标志,二具有生物的自我意识则是整个生命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并非只有人在具有自我意识。只有人才需要自爱、自尊、自强、自治。动物世界也同样具有。任何生命的存在都有某种程度的意识,都需要尊重它的存在。人所具有的意识,生物在某种程度上早已具备了。意识产生于人类出现之前,只有人类沙文主义,才会漠视其它生命的意识,无视其他生命的存在。任何生物都是自治的,都有一个鲜明的、独一无二的自我,一个不可取代、不容模糊、不容侵犯的自我;一个有着明显自我边界、可以和其它生物自我相互识别、相互认同、相互联合共生、或独立活动的生物自我。
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它的独立个性,在于它是自然界中真正独一无二的存在。人们常说,森林中找不到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而全球数十亿人之中也找不到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然而,这些还只是生命有机体独立存在的宏观方面。的是你用放大镜放大了微观生命,例如细菌和微生物,你会惊讶看到生命存在的这种独一无二性。而生命意识,首先就是这独一无二性的自我意识,是从非生命到生命的自我觉醒。独一无二,这就是自我意识,这就是生物自我。是最根本、最原始的生命意识,也是对现代、最“新潮”的当代意识。
生物有机体的独一无二性,构成生物的自我意识。这就是生物自我的意识。生命世界是由无数生物自我组成的,就连一个个独立的、自由游动的细菌也可以看作是独立的实体,它们都有独立的个性。就像刘易斯.托玛斯所描述的那样:
“即使它是一个单个无性系的后裔,也可以各个区分开来。同种的能动微生物,其个体的游动行为各不相同,不像一个性情孤癖、行为乖张的怪人。它们在寻找食物的时候,有时会歪歪扭扭地向一个方向前进,行进确定的几秒钟后,嘎然而止;而其他的细菌所以不同的方式歪扭前进,行进不同的、但各有定数的时间。假如你逮住它的鞭毛,把它们拴在覆了一层矿抗体的滑片的表面,仔细观察,你可以通过其扭动身体的方式把它们一个个区别开来,分别得如此准确,好像它们各有不同的名字。”
据说,豆类植物带有标记自我的标签,借此彼此区别开来,就像一只小鼠通过它的气味作的标记一样。这些标签有糖蛋白、有植物凝血素,一个种系的豆类植物的凝血素与前来这个种系“殖民”的特殊菌类的表面有特殊的亲和性。它们彼此识别、认同并合一。而与其他种系的菌类则没有亲和性而加以排斥。一句话,生命,即使是最简单的单细胞生命也有着生物的自我意识。
珊瑚虫也有着明显的生物自我意识。如果你把同一种系的珊瑚虫放在一起,让他们相互接触,它们会融合成一个珊瑚虫。在如果是不同种系的,它们就会相互排斥。鱼类能通过各自的气味把同类作为个体而一一分辨出来,小鼠也能这样做。鲂()鱼和鲶鱼可以通过个体特有的气味辨别同类中的每一个成员。一群蚂蚁在路上爬行,它可以识别出同群和其它蚂蚁的不同,蚂蚁熙熙攘攘过路,留下了气味踪迹,亲近的蚂蚁可以在后面跟踪,别的蚂蚁就不能。蟹和海葵依靠分子构型认出彼此是伙伴关系,海葵和与它共生的少女鱼也是这样。许多生物,包括植物和许动物,都是通过化学气味的通讯而达到彼此识别的。每一种生物形式都用这种或那种信号,对周围的其它生物全部它在近处;向来犯者划定界限,或向潜在的共生者散发出欢迎的信号。它们用这种方式调节生长速度和领地占有的协调机制,从而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
生物的自我意识是它的有机体的特殊性的意识,而这种特殊性以上语音识别其他特殊性的是生物体发出的外激素。是某种化学气味。生命意识的原始形式---感觉,不能不和化学因素相联系。而一旦意识足够复杂,意识的内容与它的在载体就没有必然联系了。然而,原始的生命意识也还是意识,原始的意识也是生命存在的根本标志。无生命的东西是不能相互识别的,只能由意识来识别它们。原始的意识虽不能认识自己,但能够意识自我、保护自我,使之不受侵犯。不仅如此,原始的意识还可以识别不同的生物自我,使那些可以结成伙伴关系的不同自我相互联合起来,或者互相打入内部,互利互惠,结成更大的共生系统,由一些分散的、单个的自我,构成联合的、统一的自我。
最古老、最原始的生命意识是生物间相互识别的意识。最古老的生命意识也是最简单的意识。生物自我存在首先不是独立于其他生物之外,与其他生物自我对立,而是倾向于彼此联合与共生的。最早的生物意识也是为了识别彼此、建立共生关系、伙伴关系。哪些不同的自我可以共同联合成为共同体,哪些不同的生物自我应该互不侵犯,划分出各自的领地。不同的生物自我之间并不只是相互对立,而是可以相互联合。简单的生物自我联结成较复杂的生命系统,自我还是存在着,它们分别自治,而又互利互惠、绝不是互不相容。即使是完全不同的生物自我之间,也是互相划分领地、各不相扰、互不侵犯的。它们往往通过化学气味的标志告知对方:“有我在此,请君勿犯”。
生物体的独一无二,既是自我意识,也是个性存在的价值之所在。个体性,即生物自我的隐私。在每一生物的个体性中,都包含着个体经历的全部记忆,包涵含着该生物的自然进化史中所积累的全部生物信息,它是生物的信息库。这信息库是不便对外界公开开放的。它有自己的“保密号”,除非生物遗传信息用密码来负载,以免被外界不稳定、不安全的因素所破译,还没有其它能保持生物种族进化史、个体成长史的更好方式。因而,生物自我的意识,就是保存整个生物界有机进化全部历史的意识,它表现为个体生物的生命意识。这意识,为自然界和生命世界保留了宝贵的遗传信息、生物信息。每一个生物自我意识,都代表着一个自然生物物种的博物馆,都是一个自然生物博物馆的浓缩,而每一个物种生物自我的毁灭,都可能意味着一座自然博物馆的消失。除非我们毁掉的是那些繁殖过剩、数目泛滥的生物物种。
生物自我意识中包含着个体生命的全部记忆。包含着生命存在的全部个体隐私。个体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个体生命与其它生命的接触、交往、遭迂和冲突,各种偶然事件和奇迂,这些个体生命的经历,都作为信息而保留下来,只有活的生命体才可以保留这些信息,只有在意识的深层,才储存和沉积着这些信息。生命就是奇迹,生命在其整个一生活动过程中也经历许多奇迂,这些,都会影响个体生命的行为,并作为个体意识独特性的一个方面,成为个体生命自我不同于其它自我的特殊标记,成为生物自我内容的一部分,
生物自我有从简单自我结合成复杂我的倾向。这也是宇宙间普遍进化的、整个世界逐步走向综合统一的总趋向。宇宙之间,存在着两种趋向的运动:分化的、离解的运动,和综合统一的运动。生命世界,有一种自我综合的趋向。分化、分解的趋势使世界越来越简单,越走向非生命化:宇宙热寂、熵的增加、混乱程度地加大,而相反的趋势则是由非生命到生命,由简单到复杂,由简单生物自我联合成复杂的生物自我。这是生命世界的进化,也是宇宙的进化。简单的生物自我合成复杂的自我,这也是生物自我有效保存的一种方式。生物越简单,它的境界有限,在复杂多变的生存环境中的应变能力越差,因而,随着整个世界的普遍进化过程,生物自我也就越来越复杂,直到出现人的自我意识,和民族国家社会集团的自我意识。在这里,体现的是一个意识进化的长链。
生物自我由简单到复杂的结合,也许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大自然中,在海洋生物中,我们随处可见。生物自我的联合,不同生物间的共生,普遍存在于整个生命世界中。在海洋生物中,我们更经常、更大量地看到的,往往不是竞争而是共生,是协作,是不同生物自我主动找到其他自我并彼此结合在一起的现象。其实在整个生物界中,并不像达尔文所说的那样都是生存竞争。相反,不同生物之间的合作现象是更为普遍的。它表明,生命的存在不是局部现象,更不是孤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彼此并存的。在海洋生物中,“寄居蟹的自我意识是它能够辨认出属于它自己的海葵,并让它们附着在自己的甲壳上,甚至钳足上。有时会主动找到它,让它附着在自己的体表作为装饰。而那些牢牢地附着在蟹类甲壳上的海葵,也能准确地识别那些附着面的分子构型,它们彼此结合,似乎是天然的需要”。
细菌几乎都是靠共生关系而生存的。生物越简单,越是相互依赖的共同生活在一起,以相互弥补各自生物自我的简单性,克服生存境界的狭窄性。细菌和真菌可能是靠病毒建立的通讯联络而彼此生活在一起的,它们不仅相互结合、互利互惠,而且甚至还生活在彼此的里面,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自然织就的严密的生物之网,养育、涵盖、容纳、协调着一切生命形式,使它们彼此融洽,适配得天衣无缝,彼此利用得是那样合理而毫无浪费,使得不同生物各受其益而又相生相克,这是人类有限的理性设计所无法想象的。
生物学家认为,原核细胞之间的共生联系,乃是真核细胞的起源。而不同种类的真核细胞之间的融合(比如游动的、具纤毛的细胞并入吞噬细胞),则导致了一些菌落的形成。正是这些菌落,最终变成后生生物。这是生物界的一个历史的大综合,自然史是综合的历史,是简单生物、简单生物自我不断联合成复杂生物、复杂的生物自我,最后终于形成独立完整的自觉的自我意识的自然过程和历史过程。包括人类自身在内,这些极力主张生存斗争、弱肉强食的后生生物们,其生物祖先莫不是靠共生关系一路进化而来的。就人类这样包含着生物性贪欲的自私动物,他们那复杂的意识结构,也无不是从简单的生物自我,逐步结合成复杂的自我意识的综合结果。
当然,无论生物自我的联合、生物界的综合、生命意识的综合过程,都必须建立在个体生物准确识别的基础上,都必须通过意识的识别才有可能。不能识别敌我,何以联合?联合的是盟友、是伙伴、是近亲;防备和逃避的是敌害、是天敌。生命意识不能准确地识别什么是营养物,什么是毒物,什么是有利与有害,那就是意识的麻痹。识别与分辨,是意识最简单的功能。它为生命机体的生存与生长,发育与繁殖而服务,它为生物自我的私欲实现而服务。识别是意识的一大功能,但它也是最初级的功能。生命意识可以识别,人工智能也可以识别,但人工智能机不是生命体,而只是工具,它的识别没有目的,它的识别只为识别而识别,它虽能识别,却不能自我保护,不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生存下去,这就是生命与非生命的区别。
不同的、分散的生物自我可以通过彼此结合与联合的形式,结成一个共同的生物自我,这种现象在生物界有着一定的普遍性,尤其是在低级生物和简单的生命形式中。但是这种联合是有条件的,这条件就是相似性和互补性。相同的生物自我之间由于竞争而倾向于相互排斥,相异的生物自我之间也由于陌生和距离而相互疏远,因为生物有排异性。在简单生物中,只要不属于同化的对象、联合的伙伴,不同的生物自我之间就会倾向于相互排斥。这种排斥的深层原因,生物学家们往往把它归结为化学结构,年在不涉及意识现象时,也许这是正确的。
在大自然中,所有的生命都是相互联系的。在深层的微观水平上,在微生物的水平上,所有生命都是联在一起的。正如在量子水平上,所有微观粒子都相互作用着,并结成一个整体网络而与意识作用相互关联一样,生命在微观水平上也是一样。在深层联系上,所有的生命都是一家。
但随着生命的演化过程,生物个体性的完善,个体倾向的日益明显而突出,不同个体生命的生物自我之间,又倾向于保持距离而表现出孤独感了。这孤独感,是生命世界中普遍的感受。孤独感的根源是什么?是不同生命体间生物自我的差异感,差异感产生距离,差异性增加距离。而差异,正是不同生物自我的独特个性。孤独感意味着生命与环境、与其他生命的隔离和恢复到自然平衡时的张力,意味着保持自己生命系统负熵状态的内在秩序所需生物能耗的加大,为此,为了提高生存的效率,生物就需要群聚而生,所谓“万物群生,连属其乡”,所谓“物以类聚”,都是为了减少生存环境的压力,更有利于保持生命系统的负熵。因此,大自然中才形成了生物群落。而生物群落,就是互补和相似的生物自我之间联合而形成的。
为什么生命忍受不了孤独?为什么生命总是企图战胜孤独?孤独使生命系统内秩序的维持增大了能耗,增加了生存的难度,因而不利于生物体的自我保存,而大自然的自我设计,总是倾向于那些效率最高、能耗最低的最佳生物结构。孤独感是自我保存的艰难造成的,因而,孤独的生命就倾向于组成更大的生命-生态系统,生物自我就需要联合成更大的系统的自我,而联合的基础之一,就是生物自我之间的相似性和互补性。
因而,生物自我的联合是为了战胜孤独,增强自我保存的效率,生物自我的联合,是为了节约生物能量,以最低的能耗保存最高的秩序和负熵。通过联合而降低了生物系统内部的能量消耗,而一旦能量消耗水平越低、内部秩序高的生命,越是在进化中最优的生命。生命体,从自我保存的角度说,能耗水平越低而不影响生命活力,即自我复制和主动活动的能力,那么生命系统越能适应不利环境中的生存,乌龟可以在不吃不喝的条件下生活几十年,可见其生命系统能耗水平之低。蛇可以数月不食而并不影响生命活力,洞熊可以隐藏在树洞中不吃不喝不动,以渡过严酷的生存环境;这些都是自然生命所特有的生存能力。而这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保持生物自我,以便渡过严酷的生存环境。蛇、蛙、昆虫、洞熊甚至远古时的人类,都有过冬眠的习性,此时生物体内能耗降低,代谢率下降,都有效地保存了生物自我。
为了更有效地保存自我,蛇常数十、数百条聚集一起,集体冬眠。它们用自己的体热和生物信息场互相温暖着、维系着、烘托着,以对付严酷的生存环境。这种情况虽不同于生物自我的联合,而只能是暂时的联盟;但这对于战胜孤独、节省生物能量却是极为重要的。《庄子》中说:“泉涸,鱼相处于陆,相濡以沫,相呵以湿,而与其相濡于陆,莫如相忘于江湖”。生物自我联合营造的小生境,毕竟不如和谐的大自然。一旦回到江湖之中,环境有利于生命时,它们又可以“分而治之”,相互独立了。
生物自我要联合成为更大的自我,就必须经过认同。而只有相似的生物自我之间才能认同。相似性,这使认同的枢纽;相似性,是生命世界建立和谐秩序的关键。相似的生物自我之间意味着安全,意味着可以和睦相处、同舟共济;相似的手自我之间没有敌意,没有猜忌,不用提防,这对生物自我能量的保存,无疑是有利的。而相似的生物自我之间共同营造了一个生存环境,一种生物场,这种场不仅包含着生物能量,而且包含着生物信息,于是就成了那些相似的生物自我的避风港。
相似性是不同生物自我实现和联合的低熵原则,也就是说,在相似而不同的生物自我之间,可以用最低的生物能量而和睦相处,形成一个生物群落。叔本华有一则寓言说:一群豪猪,由于天冷而相互挤在一起取暖,但豪猪身上的尖刺又总是使它们相互之间不能保持“零距离”,相互之间不能靠得太近。它们各自为了自我保存而浑身长满尖刺,结果却由于保护膜使它们之间难以彼此靠的太近,以共同抵御世界的熵增,这表明,自私的生物自我由于对他人设防太过子而不利于生物自我之间的联合。为了生存,生物自我的独立是完全必要的;但同样是为了生存,不同生物自我之间也需要联合。豪猪们不能贴得太近是因为生物自我之间的相互排斥,妨碍了它们之间的联合,那么对于更复杂的生物自我,例如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不同生物自我之间联合的另一条件是互补。生物境界的偏狭,是所有生物自我的局限,生物越简单,这种局限越严重、越明显。为了克服生物境界的偏狭,不同的生物自我可以通过互补的方式联合起来,使生物自我走向完善。互补是缺陷的弥合,是生存境界的扩大;互补是生物自我完善,是对立面的统一。
4.生物自我的结构—天机不可道破
每一个生物自我都是一个秘密,每一个生物自我中都隐藏着秘密,每一生物自我中都封存着某种神秘,某种奇迹,都保存着某种神秘的、独特的、只属于自我而不得对外开放的东西。
生物自我之所以对外封闭、保守、就在于它是宇宙意识赋予的先验的神秘结构,对这一神秘结构,你可以用基因和基因组的分析方法展开,但你不可能理解它何以使这样而不是那样,对于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殊结构和功能,可学可以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可以描述结构的现状,却不能理解这结构现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它是怎样形成的。这一切都属于“天机”,属于宇宙的秘密,科学对于它是无从解释的。
科学不可能理解宇宙意识的创造意图。人类智慧对于一件艺术品、一部小说、一幅书画,你可以分析研究,可以解释,可以解读;因为它是由人创造的,其中包含着人的创作意图、人的思想感情、人的逻辑思路。但是对于一个生物物种,一个生物自我的结构,你却无法非分析,无从过问。因为人的意识和智力结构永远比不上宇宙意识的结构,人的创造永远跟不上宇宙意识的创造,人的作品和宇宙意识创造的生命结构相比,永远是渺小的、局部的、片面的、偏私的。
每一种生命都有其内在的神秘,每一种生物都有令人捉摸不透、研究不到、不能完全以纯粹理性的工具透彻解析的特异之处。生物自我的特殊性并不包含在基因的特殊碱基序列上,每一种生物也不仅仅取决于DNA的特殊结构,同时还在于它特殊的意识结构中。看还在于其生活方式、活动习性的特殊性上。每一种生物都是一个秘密,每一个生物自我的掩藏的秘密,生物内部隐藏的是“天机”,是不可泄漏的生命信息密码,人可以破译密码,绝不能改变密码的形式,人可以创造转基因的生物,就不能创造一个新的物种,一个从结构的功能完全独立完整、功能完善的生物物种。这就是人的局限。生物的内部,无论是结构还是功能,都属于“天机”,而“天机”不可泄漏的。
在《庄子》《秋水》篇中载有一段对话:即是想象中的一种动物“夔”和蚿()与蛇之间的有趣的问答。夔对蚿()说:我用一只脚跳着走路就可以了,而你却用一万只脚行走,这岂不是太麻烦了吗?请你解释这是怎么一回事?(“吾以一足跉踔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蚿回答说:“我是动用我的天机所赐,用不着问为什么”(“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蚿又对蛇说:“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蛇答:“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众足哉?”不同的生物各有所长,不同的生物机体各有其目的,不同的生物自我各有各的特殊性。这是造物主之所赐,天意之所存,是那个创造万物的宇宙意识的隐秘,用不着人的解释,也无法解释;这就是大自然的秘密,这就是天机。生物自我的秘密,就深深隐藏在天机之中。而生物自我的自私本性,也正是天机之所赐。
即使在今天生物科学高度发展的时代,人们对各种不同生物物种的特殊结构与功能的认识,也是仅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没有超越庄子时代的认识水平。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物学研究之后,人们终于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对生命世界是多么的无知。似乎科学越发展,越是暴露了人们的无知,因为科学越是深入到大自然的深处,也就越是揭示了世界的复杂性,越会发现各种自然现象、生命现象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互连网络的整体依赖关系,在这种整体依赖关系中,我们不能把某一单独现象抽离出来而不破坏大自然的整体有机性。一旦忽略了这种整体联系,对象的性质也就影响和改变了。如果忽略了整体背景而孤立地研究生命现象,那么任何声明现象都是不可思议的;如果忽略了宇宙间多层次的相互作用,用解析还原方法研究生命,那么生命也是不可理解的。任何一种生命现象,都与他的整体背景不可分割。这里,存在着有似于量子力学中的测不准原理的广义不可分割原理。它可能是科学研究在自然上某一层次内的极限,这极限意味着对大自然中的生命现象,科学的认识方法有局限。因为整体背景的复杂不是用逻辑的方法所能穷尽的,也不可能严格精确地定量化。
也许我们需要一种与逻辑方法不同的“类比”方法,也就是“取类比象”的方法。而这原本是艺术方法,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走向科学与艺术的统一。因为真实自然的联系不仅仅是逻辑联系,逻辑方法把自然的联系限定在同类概念之内,而真实自然的整体联系却绝不仅限于同类概念的范畴之内,它是超越逻辑概念范畴的。而这正是大自然整体协调的保证。整体的自然既服从逻辑的安排,又符合艺术创作的原理,整体的自然把科学和艺术统一起来了,这种统一就产生了生命,产生了整个和谐的生命世界。自然的设计者是一个艺术家,它不仅用逻辑方法,而且用超越逻辑的整体联系方法创造了这个世界,创造了这个世界中的一切生命。
5.生物自我的联合与生物利它
不同的生物自我之间不仅彼此划界,各自保持自己的特殊性,因而生物自我具有自私的、保守的、封闭的一面;同时在另一方面,生物为了更有效的生存,有时又需要打破生物自我的界限,而有相互联合的需要。这与生物自我的自私、封闭、保守一样,同样是为了生存的目的。
这使我们想起了生物利它现象。但生物自我的联合不同于生物利它,生物利它,一般只限于同类之内,而生物自我的联合是利己的。因为生物自我的联合只能发生的不同的生物自我之间,它的条件是,不同生物自我的相似性和互补性,而同类生物之间在结构上是相同的,体现在生物意识上也是相同而不是相似的。因而不同的生物自我联合为更大的自我,与生物利它并不是一回事。
利它是在牺牲自我的前提下,以保存同类的基因;而生物自我的联合则是互利、互惠、互补,这里不存在牺牲自我的问题,相反,生物自我通过联合而得到了强化并走向完善,使不同的生物自我通过联合而更有效的保存自己,更加有利于自我的生存。
在简单生物中,不同的生物自我并不存在强者和弱者,入侵者和被征服者,巨细胞吞噬了体细胞,被吞噬者并没有被消灭,而是在吞噬者的内部生存下来,成为他体内结构的一部分,并共同参与了重组生物的自我意识,简单生物就是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扩大自我,不断使自我结构复杂化、完善化,而这正是不同生物自我之间的联合。在这一联合中,弱者融入了强者体内,强者把弱者变成自我的一部分;在这一联合中,自我融入了更大的自我之中,简单自我融入了复杂自我之中;在这一联合过程中,不同的生物自我并没有被削弱,而是得到了加强;生物自我并没有因为联合而失去什么,而是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得到了更多的主动性。
生物自我的联合是双向的,是两厢情愿、互相依存,是两个生物自我在互利的原则下的结合,这种结合,使简单生物逐渐走向复杂,使简单的生物功能逐步走向完善,生命世界在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生物结构上的互相补足,生物自我意识的逐步完善是绝对必要的。在这里,我们看不到“生存竞争”,相反,这里存在的只是生物学家所说的“共生现象”,而生物学家所忽略的,却是与共生现象同时产生的生命意识的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是生物自我通过联合而得到不断完善。
生物自我的联合,是生命世界中被人忽视的重要现象。从生物界到人类社会,这种出于加强生命生存效果、扩大自我范围、使自我走向完善的结合比比皆是。在生物界中,人们历来强调的只是生存竞争,与竞争相对的则是协作,在协作与生物自我的联合并不相同。协作是外在的、无机的结合,是协作单位、协作群体之间的平等合作,而协作者、协作群体之间还保持着自己的独立和完整性,参加协作的生命体还是独立的自我。协作体之间的结合是松弛的、外在的结合;它并未把协作的各部分融为一体,协作是权益的、相对的、暂时的,一旦协作的目的达到,协作的组合体便可以解体。
但生物自我的联合与此不同。通过联合,不同的生物自我已经不可分辨了,这里已经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区别,通过联合,不同的生物自我已经融为一体,而构成了更大的生物“自我”,它融合了联合之前的小我,那是统一自我的升级,是生物自我向着更高意识水平上的综合,在生物结构上,生命世界有一种综合的倾向;同样,在意识结构上,不出生物自我有一种联合的倾向。
生物自我联合的目的不是利它,而是利己,不是为了牺牲自己而保护同类的基因,而是通过不同自我的联合使生命系统走向复杂。生物的意识水平,仅限于个体生命的生存和发展,生命意识的核心,只在于个体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它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如果说,生物自我在联合或并非联合的活动中有利它现象,那么这利它的表现并不是生命自身的意识,不是与基因并存的“智因”的理性选择,而是整体自然出于稳定和谐与平衡的需要,而局限于生存的生物自我是没有这种意识的。勿宁说,它是宇宙意识的操纵,是宇宙意识的安排,是自我意识之外的控制因素的结果。这种控制因素,已经以编码的形式被写进了遗传基因之中,就像生物体自身的结构一样,自我意识对它没有选择余地,而只能服从。
生物利它往往是一种生物遗传。像蚂蚁、蜜蜂等,它们的利它行为和自我牺牲表现是被编了码的,这里没有意识的自觉,理性的选择,只有本能的习性。生物体不过是在执行着编码的指令而已。是谁为它们编了码?当然不是人类,更不是生物自身的“智因”,而只能是整体的自然,是宇宙自然的整体意识。
宇宙意识是宇宙生命的伴生物。它也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是一种非物质化的、非实体性的因素,然而这种因素,对于宇宙自然整体的协调却起着一种决定性的作用,没有它而仅仅是物质运动,宇宙中就不可能产生生命,就没有地球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没有不同物种之间严格的种间界限,更没有生命世界的和谐。宇宙意识属于整个宇宙生命,宇宙生命,不仅由物质组成,没有意识就没有生命,它和宇宙的物质运动是同时产生的,物质和意识,是宇宙生命的一体两面,从局部范围来观察,我们看到了物质运动;从整体的更高层次,我们看到的却是一种意识或精神,这就是宇宙意识或宇宙精神。从更高层次的整体联系来看,宇宙表现出它是有意识的,这种意识不仅仅表现为宇宙的全息性,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储存,而信息决定了宇宙中万物的组织结构和秩序;而且还表现为对信息的组织、利用和编排,没有这种因素,整个宇宙不可能呈现出整体秩序,整个自然不可能表现出稳定和谐与阴阳平衡,而这只有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的那种因素。而这正是意识因素。
宇宙意识是不可缺席的。仅仅有了宇宙真空介质还不够,真空介质可以储存信息,但储存信息不等于创造,我们这个世界信息已经够多了,但如果没有利用信息的意识,信息只是一堆垃圾而已,不可能从中产生出什么有生命的东西。宇宙不仅需要有储存信息的功能,而且需要有利用信息的意识,没有这种意识,即使信息成灾、泛滥、膨胀、爆炸,也不会使世界更加条理化、秩序化,更不能走向整体和谐。决定这一切的,只能是生命意识,是整体宇宙的生命意识。
是谁为生物的利他行为的基因编了码?是宇宙真空介质吗?宇宙真空介质中包含着一切信息,它是全息的,每一种生物都可以从这一巨大的信息宝库中提取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为什么它偏要提取牺牲自己、成全其它生命的信息?简单生命有这样高的理性选择吗?如果说蜜蜂和蚂蚁有这种智慧,那么它们就超过了人类;如果它们不能做出这种选择而只是一种本能行为,只是被动地执行编码程序,那在它们背后就有决定它们行为活动的因素,它们接受的是一种更高的指令,当然你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自然规律,规律不仅仅存在于物理世界,也同样存在于生命世界。那么这种规律是什么呢?只能是个体服从整体、个体生命生存必须服从族类生存的整体原则。在生命世界中,整体原则就是最高原则,整体协调大于个体竞争。
然而这样一个整体原则,“整体性不可分割原理”,科学能够证明吗?它超越了逻辑理性范围,超出了科学实证手段的限度,因为对于宇宙的说,整体性是没有边界的,整体范围是难以确定的,它具有一定模糊性和不确定性,这就使科学的定量化表述陷入了困境。然而这正是生命意识所能够把握的,这正是活体生命的特征。只有灵活的意识因素才可以把握整体,而宇宙意识正是这样的东西。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是宇宙意识使个体生命服从于整体和群体生命而牺牲自己,正是在这种意义上,个体生物必须服从整体安排。生命,永远需要服从整体原则,个体要服从于整体和谐的需要,那是强制性的、无条件的。它与生物自我的自我保存并不矛盾,正如在生物自我联合过程中,自我并不通过联合而损失什么一样,仅作为整体意义而存在的个体生命,它的目的是个体生命的保存,而他的生命意义却在于整体背景,因为正是整体背景决定了它。而个体则是残缺的、可代尝的。对于低级生命来说,个体生命在做出利他行为时,并不自觉到利它行为的目的性,生物自我的意识仅服务于生存,它还没有达到自觉“开悟”的水平,“众生皆有佛性”,那也必须有一定的“慧根”,而简单生物是没有慧根的。
生物利它是生物本能,它是由遗传密码决定的。它并不取决于个体生命的意识而决定于宇宙意识,因而对个体生物来说,利它才是本能。因为它不是自觉的行为活动。生物是自私的,一切生物都是自私的,除非智慧可与宇宙意识相通而超越个体生命生死之外佛、道两家,除非已成仙佛的超越生命。但这种生命已经克服了生命的生物性局限,已经超越了生存。超越生存的生命可以和宇宙意识相通,甚至可以代表宇宙意识、体现宇宙意识。这样的个体生命意识已经超越了一己之私,而成为圣人的意识、神人的意识、超人的意识。这样的人、这样的生命,已经超越了生存境界,摆脱了生物性局限,已经超凡脱俗了。
但人毕竟是自私的,自私局限了人类的智慧,自私使人不能摆脱生存境界的限制,这一切源于人体生命系统的生物性,因而人的意识中包含了生物自我,而生物自我就是为生存服务的。
6.生物自私----自我意识的核心
生命意识首先是生物自我的意识,而生物自我的核心是“私”,是为了维持和保存生物自我那独一无二的个体生命所做出的种种努力,是围绕它而建立的种种有目的活动的那种意识。
“私”首先是个体生命存在的意识。这种意识是保守的、内向的,它规定一个边界,并且保持这一边界,这个边界就是生物自我与外界的界限。由于个体存在的特殊性,由于个体生命内环境与外在世界的区别,生命与其生存的环境之间,显然在着一定的矛盾甚至对立,因为生命系统比外界环境相对而言更有组织,有更高的秩序,这种比周围环境更高的秩序、更严密的组织,显然需要特殊保护,这种特殊保护通过什么才能实现呢?只有生命意识。生命意识的产生,首先是为了保护生命系统相对于环境而言的这种更高的组织秩序,这样就产生了生物自私,也就是生物自我中自我保护的意识。
正如上一节所言,生命意识首先是分别的意识,是把生物自我与环境区别开来的意识。意识到自我与环境的区别,也就意味着“自我”的特殊性,然后就是这种特殊性需要加以保护,这种保护的意识就是生物自私。
为了保护生物自我的特殊结构,就必须有生物自私的意识,这就决定了,生物自私是保守的,“私”是保守的、有限的、内敛的,它是一个收敛圆,自私的范围就是这个收敛圆的边界,它倾向于把这收敛圆之外的一切吸纳于这一边界之内。
生物自我之私是封闭的。它有一种与外界隔绝的功能。为什么要与外界隔绝?生命系统不是开放系统吗?生命系统的开放性,是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而不是把内在结构与外界混同,更不是放弃内在结构与外界达到热力学平衡。生物自私严守着生命内在信息的保密性,它是生命系统自我结构的守护神,不到万不得已,不会对外界公开。为什么遗传基因以密码的形式存在?密码是干什么的?密码的设置就是为了保护生物个体的结构密秘,就是为了保证生物遗传的稳定性,使生物自我的性状、形态,保持着严格的独一无二。生物自我之私的封闭性,正是由遗传密码决定的。生命意识中的自私有着生物学上的原因。
没有密码的遗传稳定性,就等于否定了生物物种存在的权利,而没有个体生命生物自我的封闭性,又等于取消了个体生命存在的意义,因而,生物自私不能不是封闭的。为了抵制来自外部世界熵增的干扰,为了保持同类与异类生物自我之间的距离,为了防止其他生命和有害因素对自我的干预、篡改、甚至吞并,为了减少其它强大的生命对自我的危胁,生物自我不得不采取保守的态度,自我收敛、自我封闭的态度。这也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一种生存策略。当然它更适合于人类。
“自我”不愿向非我披露自己内在的生命信息,尤其是关于生物自我结构和保存的信息。一旦此种信息向外披露,生命就失去了安全感,那些强大的、以吞并弱者为能的生命往往就会乘虚而入,同而化之,或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自我的封闭性使它对外界保持着适当的警惕。自我小心翼翼地保持着自己的边界,避免来自外界因素的干扰和侵害,但生物自我之私并非永远封闭,不向外界开放,不向外界索取。从生物自私的角度说,生命系统的对外开放仅仅是为了索取。不过对于每一特定的生物自我来说,“私”都是有限的,“私”并不向外界任意无限地索取,“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宴鼠饮河,不过满腹;鹪鹩栖林,不过一枝”。对于生物自我来说,它的需要并不是无限的。因为“私”本身就是个有限的范畴。大自然中生存着无数的生物物种,生命世界中存在着无数的生物自我,这些生物自我,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独特、自己的界限,自己特定的索取对象的范围;对于不同的生物自我来说,它们是各取所需的。正是这种各取所需,形成了生命世界的秩序,也保持了生命世界的平衡。每一种生物都向外界吸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信息,每一个生物自我都有自己特定的需要,只要这种需要并不雷同,就不会发生严酷的生存竞争。生存竞争,是生物物质需要落入同一个层面上的结果,如此,生物的多样性就受到了破坏。
整个生命世界的生命之流就像滔滔河水,在生命之流的背后是意识之流,而生命意识以生物自私为核心,无数生物自私就像这滔滔河水中的无数旋涡,将这河面上的一切飘浮物,连同泡沫和沉碴一起卷入这滔滔河水底部的暗流。因此无数生物自私的旋涡又合成了水下的暗流,它具有吸纳性和吞并性,一切浮游生物都将被它所无情吞并。
生物自我是封闭的。出于生物遗传的稳定和个体存在的安全性,封闭是必要的。每个生物体内都有专属于他自己的生命信息,这信息包括先天的、遗传的,也有后天的、个体生命活动中的特殊经历和经验的记录。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与众不同的特殊性甚至“怪异”性,这就是个性。个性可以来自遗传,也可能来自个体的特殊经历。因此,个体的生物自我可能显出偏狭与局限,因而也就包含了不完善。但生物自我是希望完善的,克服偏狭,走向完善,这是生物进化的趋势,也是意识进化的趋势。
偏狭的生物自我怎样走向完善?通过联合。通过不同生物自我之间的认同(当然是结构相似的不同生物自我),封闭的生物自我又具有开放性,但这种开放是有选择的,它只对于相似的生物自我网开一面,因此封闭性并不排斥与不同但相似的生物自我相结合,而联合为一个更大的生物自我。与生物自我的封闭性是一种生物的生存策略一样,生物自我的联合也是一种生存策略。这是生命意识中的本能,也是生物意识中包含的智慧因素。但不同生物自我之间的联合,并不是通过理性和逻辑思维,而是通过无意识的意识,这是大自然的意识,也是每一个生物自我所具有的意识。这就是生命系统中包含的智慧。它是自然的而非人为的,它是无意识的,而非理性的。
不同的生物自我有相互认同的需要。它能认出哪些不同的生物自我可以与自己的自我边界相融合,可以突破生物自私的收敛圆边界,而进入到自我的内部来,从而使不同的收敛圆边界彼此融为一体。生物自我是独立的。越是独立性强,显示出其独一无二的个体特异性的生物自我,越具有孤独感,自私的生物自我,需要有另一同样自私的生物自我与之合体,生物自我的孤独感,并非来自于人,来自于人类社会的异化,而是由于生命的存在原本就是互相联系的整体,生命的存在完美地体现了世界联系的整体性,体现了宇宙是一个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其中独立的生命存在是不稳定的、它不可能保持长久,因而与生命意识中的自私同时存在的,就是与其它生物自我联合的意识,这是生物自我中的一部分,与生物自我自私的意识同样古老。
失去与世界整体联系的生命是脆弱的,也难以生存。失去与整体联系的生命意味着生命与自然纽带的断裂,失却了与世界的相互依存,也就失去了安全感。这是孤立存在的生命感到孤独的根本原因。在太空舱内的宇航员必须心理素质超乎寻常地顽强,否则战胜不了太空那孤寂的环境。如果宇航员失却了与地面的联系,即使舱内环境一切都正常,也难免精神崩溃。也许,在人满为患的世界里,我们会深刻地感到“他人就是地狱”,然而一旦离开了“人满为患”的世界,我们又会陷入严酷的孤独之中而难以忍受。或许,只有佛家的高僧所具有的那样的“定力”,才能免于生命系统的崩溃。
生物自我的联合是有条件的。它所联合的只是特定的生物自我,是特定的对象,而不是一切生命,一切异己的存在物。生物自我只能联合它的盟友,而不能联合它的天敌,然而天敌与盟友是由特定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离开了特定的生存环境,就没有天敌,也无所谓盟友,如果生态环境可以灭绝一切生物,那么选择环境、对付环境就是一切生物的当务之急,环境的恶化对一切生物的生存都构成威胁,当此之时,不同生物自我之间互相防范的意识就减弱了。
只有相互认同的生物自我才能联合,只有具备联合条件的生物才能联合。这个条件就是不同生物自我之间的相互认同。认同的基础是利害关系,有利才能认同,有害则退避三舍。认同是相互加强,减少生存压力,提高生存效率,认同有两个方面:对不同生命的认同、对生存环境的认同。当然,生物自我的联合只能是认同前者而与后者无关。
生物自我的联合,必须是同中有异。一味相同的生物自我,便构成了生存竞争;完全不同,作为异类又会遭到生物自我的排斥。强者与弱者,存在着同化与异化的关系,也存在着相互联合的关系。强者与弱者是对立的,强者对弱者是一种威胁,故弱者的生物自我只能认同弱者,对于强者则必须防范,这当然是生存的需要。但是这只对于复杂生命系统才是普遍的,对于简单的生命系统,并不存在强者与弱者的界限,它们都是整体世界的一部分,在意识发展的简单、低级阶段,意识还不能使他们互相区别。
一个简单的例子:有性生殖生物的雌雄两性之间,是通过不同生物自我的认同而相互结合的。这种结合是意识的结合,也是不同生物体之间的结合。意识首先能够辨别属于自己的另一半,首先找到属于我的那个“它”,然后与之结合,这种结合,首先是为了生殖的目的,是为了繁殖后代;而在许多情况下,也是为了共同生存。这种共同生存,在许多鸟类尤其是人类当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男女两性,显然是各自不同的生物自我,他们无论在生理上、心理上、社会角色上都有着各自的不同。而这种不同的基础,却根源于生物性差别。他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阴阳两极,是阴阳两极发展的极端形式,他们显然属于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物体。社会学意义上的“男女平等”,实际上建立在两个截然不同的生物体基础之上,个体生命的平等,实际上置根于生物学上的不平等上面。只有在生物自我联合的意义上,才可以模糊和泯灭两个不同生物体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并通过这种不同自我之间的联合,而使自我意识走向完善。但这种意识已经不是生物自我的意识了,而是一种社会意识。是建立在生物自我意识之上的社会意识。
高级哺乳类动物也需要雌雄两种生物自我的结合。自我的结合,在高级生命,是基因的组合、基因的结合,雄性动物追逐雌性动物并交配,甚至强制性交配,那是为了传播自己的基因,是生物自私的扩展,是生物之欲所驱使,虽然它仍建立在生物自私的基础上。生物自私,是因为自我需要复制,基因需要传播,这种复制与传播,已经不是单个生命体所能办到的了。它必须同类中与之相似的生物自我,它们有共同的需要,有共同的复制自我的需要,这样协议才能达成,“强行”交配才能实现。
为了传播基因、繁殖后代,高级生命的雌雄两性的不同生物自我需要结合,这是一种特殊的、然而又是典型的生物自我联合。
一般来说,高级生物的生物自我联合只具有短暂的意义。这种自我联合的“协议”也很不容易达成。一个生物自我完全容纳另一自我并与之联合为一的情形很不容易发生。这表现为高智能生物自我结合的困难,也就是择偶的挑剔。在动物世界中,鹤类的择偶是极其挑剔的,其它一些猛兽和野生动物如狮虎、大象、猩猩、择偶也都很严格,非经认同并使感情相互协调,绝不可能轻易发生交配。强行促合的两个雌雄动物,它们会打斗撕咬的你死我活,外表上看来可能是同类的两个生命,实际上往往水火不容,各自保持严格的生物自我界限。尤其是那些独来独往的非群居性动物,生物自我都保持着严格的独立性,甚至连它的生存领地都有不容侵犯的界限,可见生物自我的独立性有多么鲜明。
除了独来独往的独居性动物之外,生物自我的“私”的边界并不完全封闭。为了自己和共同体的利益,为了生存的需要,“自我”可以对外开放,那并不是心理疾病、自我的分裂,而是自我需要联合,因为自我本来就是分而又合、合而又分的。意识原本是个灵活的东西,意识的本质是自由的,自私为了生存,而为了生存的目的,自私的边界又可以是灵活的。“私”的边界有弹性、可伸缩、能延展、可扩大。无数个分裂的生物自我可以联合、扩展一个更大的自我;个体生命的自我之“私”可以扩大为群体生命的自我之“私”。于是个体生命的自我意识就淡化了,而成为类的生命的自我意识。而类的自我意识,是通过交往和交际而发现和发展的。从意识内容的复杂性来说,只有类的意识才能保存,而这也就是哲学上关于意识概念的定义。
个体生命的生存包含在整体存亡之中,族类的存亡影响到个体生命的生存,个体生命的自我意识与族类生命的整体联系在一起了。于是在生物界,在人类社会中,便出现了与生物自我相对的生物利它,的个人利己主义盛行的社会中,也有着利它行为和利他精神。
生物利他的本质是什么?按照威尔逊的解释,利他行为仍然是出于基因的自我复制,因为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基因,并不是孤立现象,生命世界中存在的不是个体的基因,而是某一物种的基因,甚至是整个基因库。生物利他牺牲了个体生命,却保护了生物基因库,保存了某一生物物种的不死,个体生命的这种自我牺牲,不是很值得吗?
当然,生物界中也存在着非亲哺乳、非亲养育之类,这似乎超出了生物利己,但这并不属于生物利他。如果研究动物心理学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一种心理代尝,即亲子失去后的心理代尝现象。哺乳和喂养亲子的行为是生物自我复制与重建的典型形式,完全是一种生物自私的行为,是建基于生物自私而又完全不同于自私行为。
亲子是“自我”的另一种形式,另一种表现,是生物自我的延续。亲子中包含着“自我”,又似乎超出了自我,也许正因为亲子中即酷似自我而又不似自我的因素,使动物对于亲子的爱中包含了特殊复杂的、与生物自私分不开的因素。
生物自我的边界是可塑的。一位生物体就是一个能动的、灵活可变可塑的弹性体,这是生物活性的一个方面。是我可以通过认同而扩大其封闭性范围,自“私”可以和另一生物自我联合为其共同体之私,“私”的边界是可延展的。但这与私的边界的内敛性、保守性、封闭性并不矛盾。封闭是指它对异己生命的防护,是生命系统对异己生存环境的隔离,而这并不妨碍它对有利于自己生存的其它生物自我的认同。封闭是生存的保证,认同是生存的需要,是生物自我边界扩大的需要。
因而,生物自我是可以扩展的。生物之私是内敛的,但它可以通过认同而与另一个生物自我之“私”结为联体,而联体之私也有边界,这边界同样是内敛的。这是由生物之私的保守性所决定的。总之,生物自私具有保守性、内敛性、封闭性,这一点毫无疑问。这是因为,它在异己的生存环境中必须采取的守势,这就是生物的生存策略。
生物自私的边界的保守性,决定了生物自我的排外性。而生物自私意义下自我的傲然独立,又使它傲视世界上的一切存在。生物自私的特征是很明显的:一致对外,联合向内。不同生物自我的认同,通过联合而扩大了自我的边界和范围,使得生命系统更加有利于生存。这是因为,不同生物体结为联盟的意义只在于,不同个体意识各有其对外反应的敏感方面,不同生物体各有其特殊的生物功能,不同生物自我的联合,实际也是生物功能的完善,是把简单的生物自我对环境的各个不同侧面的感应整合起来,这样联合起来的不同的生物体的意识,外界环境的不同侧面分别作出反应,以弥补它们各自生物自我境界狭窄的不足,在生存斗争中更容易有效地利用环境,保全自己,从而更有利于生存。生物自我的联合,建立在对个体有利更无害的基础上,这样才能使通过联合的生命系统在自然界中牢牢立足,取得更大的生存主动权。
生物越简单,其生存境界也就偏狭,生存能力也就越低下、越有限。但是,单个生物体的境界简单,多个生物体的联合而合成的境界可能就不简单,单个生物体的自我意识偏狭与局限,多个生物自我联合的整体意识,就可能克服和改善这种偏狭与局限,使生命意识更完善、自我意识更健全。
这是生命意识的综合倾向,是生命意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进化过程,也是生命意识不断自我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复杂的生命意识中包含了简单的生物自我的感觉,它联合了不同生物自我,逐步克服简单生物自我的偏狭和局限,不断扩大生命意识的境界,使生命系统不断走向完善,在复杂的生存环境中取得更大的优势,这就是生物自我联合的意义。
今天,不仅海洋生物几乎都被共生关系决定着、影响着、主宰着,而且就连更高级的陆生植物、动物、甚至我们人类自身,都被认为是许多种生物的共生系统,是由许多生物自我共同联合而成的。在我们人类高级的自我意识中,也许我们意识不到这一点,是由于我们的大脑与我们的身体功能出现了分化,大脑成了思维与理性的专职器官,是我们的思想意识与我们的生物机体出现了分离,使我们的身心之间、肉体和精神之间出现了分裂。于是我们再也意识不到我们的意识究竟从哪里来,我们的意识不仅是大脑的功能,而且是我们整个身体的功能,不仅大脑有意识,我们整个身体都有意识,意识与生命有机体同时俱在,并且也是简单生物的基本功能。
我们的自我意识并不统一,而是一个联合体。它是由许多不同的生物自我联合而成的,这一点我们觉察不到。事实上,包括人在内的任何动物体的细胞内,都充斥着大量的、占据着相当比例的线粒体,以及许多知名与不知名的细菌,都是构成我们和任何动物身体的一部分,它们在我们体内细胞中共生着、寄生着,既消耗着我们体内的养分,也默默无闻的在我们的体内做着某种贡献,为我们提供着某种服务。我们的生命有机体是一个联盟国家,一个共同体,其中有无数生物自我在这个联合国内默默地奉献着生物能源,同时也从我们体内提供的生物能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一部分。但它们有自己的基因组,它们的DNA、RNA与我们的完全不同,它们是外来的、寄生在我们体内的、我们这里来“殖民”的“侵略者”,但它们已被我们所同化,成为联合自我的一部分,与我们原本的“自我”已经彼此不分了。它们是外来的、是与我们共建联合体的,它们按照自己的面貌复制自己,它们有自己之“私”,自己之“欲”,而我们却并不觉察。因为这并不影响我们是自己身体主宰的感觉,并不影响我们的自我意识。我们还是那个统一的“自我”,并不互相矛盾对立的“自我”,然而我们却要保护它们,因为它们的自我是和我们的“自我”连在一起的,是“我中之我”,自我中的非我,非我亦我,它们做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或作为与我们一体化的一个整体而受到保护。
这种“我中之我”,我的灵魂又由许多更细微的灵魂组成的观点,早在现代生物学尚未崛起的二百年前,就已由莱布尼茨猜测到、指出过了。可以说,在人类的生物自私中,包含着庇护我们身上这些“外来户”的利益,包含着与我们建立共生关系的“外来户”之私,它们的生物自私与我们的“私”已经合成一个更大的“私”,一个利益相关的共同体,而且这个利益相关,已经达到了生死与共的程度。我们离不开它们,它们离开我们也就失去了意义,它们的生物自我与我们的自我联合嵌套、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已经不可分割了。这是生物自我联合的典范,也是人与动物共有的普遍现象。正是由这些不同的生物自我的联合,最终产生了人的生命意识,产生了人的自我意识。这就是意识的起源。它是通过不同生物自我的联合、通过简单生物自我的综合过程而出现的。
不同生物自我的联合是绝对必要的。正是不同生物自我彼此组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盟,彼此之“私”才能得到有效保护,彼此之“欲”才能得到满足。否则,光是那些线粒体,光是那些细菌,无依无靠、也许一阵风就能把它们吹散,而我们的身体一旦离开了它们,也会离散解体,失去了生机和活力,失去了整体的同一性。
生命意识的核心是生物自我,生物自我的核心便是一个“私”,这对于进化来说,既是一种动力,也是一种阻力。生物自我不愿变为“非我”,故一味自私;但如果没有生物自私,任何生物的自我复制都不能有效进行。“自私”是生命系统的保护神,是生物遗传稳定性的保障,是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
由生物自我的“私”也就是生物自私,发展到高级生命----人的自私,个人的自私、家庭的自私、民族国家的自私,乃至全人类的自私,广义地说是生命意识的一种大综合,自私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自私的边界在不断延展,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生存。自私只有生存的意义,生物自私、人的自私,本质上一样,都是生存境界。都是为了生命组织结构的自我复制而设置的。
二、生物之欲—自我扩张的本能
自我复制,生物的本能。DNA通过自我复制而保存其特有的结构,因而自我复制也就是生存的本能。
生存有两种情形:基本生存和扩大生存。用经济学家的话说,就是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维持生命的基本生产,是通过生物自我的简单复制;使生产规模扩大,就成为生命的再生产,也就是自我复制规模的扩大。
生命是追求永恒的。永恒无非是某种生命形式的永久保持,这种保持,对于生物体来说,是通过不断自我复制来实现的。然而任何一个具体的生物都有其自然寿命,有生即有死,而死亡就是自我复制过程的中断。于是大自然为了使某一生物形态永久保存,就赋予了任何一种生物以无限繁殖的功能。个体生命可以死亡,但它的生物形态和功能却可以在后代子孙中无限重复再显,大自然正是用这种方式来保存生物物种的。
因此对生物自我来说,自我复制就有两种:简单复制和扩大复制。简单复制,维持生命;扩大复制,繁殖后代。低级生命是无性繁殖:细胞通过无休止的自我分裂来实现生物自我的重复再现。高级生命是通过有性繁殖,即通过受精卵细胞的不断分裂而发育成长,最后形成一个个独立完整生命个体。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便保存了高级生命的生物物种。
生物在不断自我复制中扩大着自己的生存空间,生物的生存,不仅是个体生存,也是种族的生存,某一物种的生存。某一物种的生存需要扩大生存空间,而这是通过无限繁殖来实现的。无限繁殖,自我复制规模的扩大,自我复制的另一种形式。但是反应在生命意识中,就是生物自我中的生物自私和生物之欲的产生和不断强化。
任何生物都有自我意识,因为意识与生命俱在,意识是生命存在的标志。生物自我的意识,首先是自我与环境、自我与非我的区别意识,在大自然中,它能划出自我与环境的界限;然后是自我保存,自我扩张。前者决定了生物自私,后者决定了生物之欲,生物自我中这两种因素紧密联在一起,成为生命意识中根深蒂固的存在。
1.生物之欲,生物自我无限扩张的本能。
自我复制,生命的标志;自我扩张,生物的本能。二者都是生物自我中不可根除的存在。任何生物都通过自我复制保持其存在的延续性,把存在的瞬间与永恒相连接,生命不仅通过自我复制了保存物种、繁衍后代,还通过自我复制来扩张其生存领地,扩大生存的空间。生物自私使生物自我得以保存;生物之欲又使生物自我得以扩张,在生物扩张的背后,是“生物之欲”的内驱力。生物之欲,遍布于整个生命世界中的每一角落,是一种最原始的生物驱动力,它标志着生命力的顽强,生存机器内在动力的充裕,是生命与非生命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大自然中一种可怕的盲目势力。
任何一种生物,任何个体生命的生物自我,都有扩张的本能,都有着扩大其生存空间的冲动。
不同的生命有不同的生存空间,不同的生物物种有不同的生存方式。但是在生物学层次上,任何生命都需要争夺生存空间,因为这是生物之欲扩张的需要,生物自我扩大复制的需要,这种内驱力是不可抗拒的。
生存空间,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生存空间有不同的层次,不同生物物种扩大生存空间,一般只能在指定的空间层次上。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不同于陆生动物,地下的生存空间不同于地上,地上的生存空间不同于空中大气层。不同的生物,不同的生命形式占据不同的生存空间,而不同的生存空间又是相互交叉的,因而对生存空间的扩张,就往往超出了特定生物物种的种间界限。
对生存空间的争夺,构成了生存竞争。而生存竞争的驱力,正是生物之欲。生物自我在联合过程中,并不存在生存竞争。因为自我还不完善,生命有机体还不完整,还缺乏竞争力。在简单生物的情形下,更需要的是不同生物自我的联合、不同生物的共生。但是此时,简单生物就不需要扩大生存空间了吗?当然需要。对于简单生物来说,生存空间不仅是一个外在化的概念,生存空间并不完全外在于生物有机体,对于不同的简单生物来说,与之共生的有机体的内部也是生存空间。在此,生存空间和没有内外的分别,它们可以渗透和嵌入到不同的生物有机体的内部去生存,对于渗透和嵌入到有机体内部的生物来说,这种行为就不属于竞争。在空间占有上,需要联合的不同的生物自我并不发生冲突,相反,它们是内在的结合,在这种结合中达到互利互惠、互相补充和完善的。
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生物有机体就是一个“点”,但这个“点”不是无结构的几何体,它存在着“点内空间”,与之联合的另一个生物自我,正是占据了这一“点内空间”的。它表明,在生命世界中,不同物种之间的生存是相互渗透的。不同生物自我的联合也是生存空间的相互渗透、生存空间的充分利用。生存空间的充分利用,可以有效地缓解生存竞争,而大自然对生存空间的利用是非常充分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生命世界中出现了共生现象,这种现象完全被达尔文所忽视了。西方资本主义扩张的殖民时代,对外扩张的普遍意识是人们发现不了生物界中的共生现象的根本原因。
不同生物对生存空间的要求,往往是性质不同的。在性质不同的空间中,即使有扩张发生,也不会产生冲突。竞争只能发生在不具生物相容性的生存空间。所谓“生物相容性”,也就是在同一空间中生存并不互相妨碍,生命是阴阳互补的。另外,对于生命的生存来说,空间并不是三维的,三维空间只是物理现象发生的空间,物质运动的空间。对生命来说,空间有更高的维数,某些空间维度是不可见的,但这并不妨碍生命在其中的生存。
空间维数的扩大,可以使不同生命同时生存而并行不悖。它可以有效地减缓生存竞争,使不同的生命在自己特有的空间中获得自由。一般来说,可感觉、可验证的空间是三维,加上时间是四维时空。但是现在,人们不仅发现了高维空间,而且发现了非整数维空间,(韦宾斯基空间和豪斯道夫维数?)许多在整数维空间内无法正常描述的物理现象,都可以在非整数维空间的框架内得到解决。这表明,真实自然的空间维数可能不止于三维或四维,三维只是物质空间,而生命完全可以存在于三维空间之外,甚至非整数维空间。生命世界是一个互相渗透、互相重叠、相互融渗、联合嵌套的空间,在某一物种的生存空间之内,同时嵌套着另一种生物生存的空间;无数生物物种生存空间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些生命生存的空间。生命之间是一张通向无限的互联网络,这一互联网络即可以极大地容许不同生物的共同生存,又制约着不同生物物种的盲目扩张,它使每一种生物都在这一互联网络中得其所宜。
据说,在地球表面上每一平方英里的地面上空,都生存着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昆虫数以千亿只,至于地表及其地下,其它鸟兽、植物、以及生物菌类,更是不可数计。菌类和病毒的生存扩张,甚至可以不占空间,它们是无孔不入的。它们的生存逻辑是侵略,是寄生,是“寄人篱下”而又“反客为主”,把生物自我的复制品扩展到整个世界。
生命的生存空间是无限的。只有生存在同一空间层次中的生命,彼此才会发生激烈的竞争。竞争,只对落入同一个生存空间中的物种才会存在,生存竞争的矛盾才会突出。
竞争是生物之欲与生物之欲的冲突。也就是抢占生存空间扩张优先权的冲突。有限的空间,有限的占有对象,无限的扩张欲望,使生存竞争残酷无比。这就是生物之欲产生的原罪,“原罪”从何而来?源自于生物本能,起源于生物之欲。
2.生物之私的定义
生物自我的全部核心,便是私与欲
但生物之私不同于生物之欲。私与欲密切相关而又绝不相同。私是保守的、内敛的、收敛的,生物自私是一个自我收敛的圆,是一个引力中心,它把这圆的边界附近的一切都吸入圆心之内,生物自私便是生物自我的核心,是生物谋生活动的出发点。自我就是以此为核心的。
与生物之私的保守性、收敛性相比,生物之欲的本性却是放散的、扩张的。它总想把自我的印记扩大到收敛圆之外,扩展到无限远处,延伸到无限的空间。私之界有限,而欲之边无穷。生物之欲没有边界,因而在它的内部没有任何限制。欲的存在就是一种无限性,它在空间中的运动是发散的,一旦它有扩张自己的机会,任何人为的限制都对它无可奈何。
在生物自我的意识中,私先于欲而生但私有界限,欲后于私而生却由于扩张而趋无穷,这就是欲的本性。
生物之私和生物之欲,是自然产生的,它是大自然赋予每一生物自我的珍贵礼品,是每一个体生命的天赋权力。生物之欲,存在于整个生命世界,充塞于宇宙天地之间,整个世界,到处充满了人的欲望和生物之欲,到处是人欲的泛滥,生命世界的颠倒。
怎么理解生命论
(一)生命质量论
1.概念 生命质量论是以人的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为依据,衡量生命对自身、他人和社会存在价值的一种伦理观。
生命质量的标准:是指个体生命健康程度、德才素质、治愈希望、预期寿命等。
2.生命质量论的伦理意义
(1)生命质量论是人类走向成熟的标志。对生命的存在提出了优质的要求。
(2)控制人口数量增长和提高、保护和改善人口质量。
(3)为医务人员对某些不同生命质量的病人,且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方法和手段提供了理论依据。
(4)对于合理、公正地分配卫生资源
(二)生命神圣论
1.概念 所谓生命神圣论就是指人的生命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黄帝内经》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2.生命神圣论的伦理意义
首先,尊重、重视和保护人的生命
其次,为推行医学人道主义,反对非人道的医疗行为奠定了基础。
再次,对于反对不平等的医疗制度,实行一视同仁的医德规范具有积极意义。
3.生命神圣论的局限性
生命神圣论缺乏辩证性,过于强调生命的数量和生命的生物属性,以至于使医学片面地追求维持生命数量,延长一切生命,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制约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应用和发展。现代医学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问题与生命神圣论产生了冲突。
(三)生命价值论
1.概念 生命价值论,是以人具有的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来衡量生命意义的一种理论。
判断生命价值高低或大小,主要有两个因素:一是生命的内在价值,即生命本身的质量(体力和智力)是生命价值判断的前提和基础;二是生命的外在价值,即指某一生命对他人、社会的贡献,是生命价值的目的和归宿。
2.生命价值论的伦理意义 最突出的一点就在于它能将生命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统一起来,并以此来评价生命的价值,可以避免对个体生命的某一阶段或某个时期来判断生命的价值。
上述内容就是“怎么理解生命论”的相关知识内容,中公医考网小编后续还会为广大考生搜集整理更多备考信息,欢迎大家前来阅读查看!
医学人道论和生命论有什么区别
医学人道论:
一、人道主义概述
人道主义(Humanism)是一种认为人具有最高价值从而应该善待每一个人的思想体系。
人道主义具有两个基本的涵义:一方面指人本身具有最高价值,另一方面指应该善待每一个人。
广义的人道主义则指一切维护人的尊严、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以人为本"思想。可以说这种思想贯穿于人类社会的自始至终。考试大网站收集中国古代孔子的"仁者爱人"、墨子的"兼爱"、中世纪的基督教的人道主义、革命的人道主义、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等都属于广义的人道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属于广义的人道主义范畴。
二、医学人道主义
(一)医学人道主义的涵义
医学人道主义是指认为人具有最高价值,因此医学界应该尊重、同情、关心、救助服务对象的思想。
(二)医学人道主义的历史与现实
1、古代的医学人道主义
古代医学人道主义,一般认为,从医学发展线索是指经验医学时期,从社会发展线索是指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这一时期的医学人道主义表现出如下特点:
(1)具有朴素性
(2)水平有限
(3)带有宗教迷信色彩
2、近、现代的医学人道主义
(1)崇尚科学、摆脱神学束缚
(2)实行的范围和程度得到了扩展
3、当代的医学人道主义
(1)具有国际性
(2)得到更加具体细致的贯彻
(3)指导理论更加科学
三、医学人道主义的伦理意义
(一)医学人道主义伦理价值的根源
1、是由人的基本需求决定的。
2、是由医学的目的决定的。
(二)医学人道主义的伦理意义
1、体现着医学的道德价值
2、规定者医学界的基本道德要求
3、代表着人类的共同价值
生命论:
生命论,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理论,包括对人类自身生命的态度。 从人类历史发展整体看,生命论反映社会的文明程度和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程度。 各种宗教教义就包括生命论。
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
医学人道观世人爱,是弘扬于世界的,主要作用于人类。而生命论是针对于万物,是人类关于如何对自然界生命物体的一种理论。
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
人道主义,是重视人类的价值特别是关心最基本的人的生命、基本生存状况的思想,关注人的幸福,强调人类之间的互助、关爱。与重视人类的价值相对的,另有重视神类、重视自然类或者重视动物类等的思想主张。 中国的人道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在周代时,已有“惟人,万物之灵”、“天地之间,莫贵于人”、“人命关天”、“仁者莫大于爱人”等等思想。 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以及人文主义有密切关系。而在西方,人道主义和人本主义甚至用同一个名词来表示(英语中为Humanitarianism)。 在西方,人道主义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针对基督教教会统治社会的神道主义而形成的一种思潮。该主义的核心是重视人的幸福。后来也延伸为扶助弱者的慈善精神。 人道主义因为不讲阶级性,中国大陆在信仰马列主义的毛泽东政府统治的时代,曾受到批判。
医学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
1尊重患者的生命是医学人道主义的根本思想;
2尊重患者的人格与尊严;
3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与健康权利;
4注重对社会利益及人类健康利益的维护;
⑤社会及患者对医院、医务人员利益和价值的尊重 。医学人道主义是指在医学活动中,特别是在医患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同情和关心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力、维护患者利益、珍视人的生命价值和质量的伦理思想和权利观念 。其核心内容包括:尊重患者生命、尊重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平等的医疗权利、尊重患者的生命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