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苏轼《南歌子》(一)
苏轼的17首《南歌子》,写作年代都在熙宁七年以后,尤其集中在元丰年间,被贬黄州至起复这段仕途最灰暗的时光。阅读这些词,可以对他的生活环境和心态变化多一点了解,对借鉴他既坚持操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和审美范式也有帮助。由于手中没有参考书箱,只能借助网上搜索获得的资料但不依赖这些资料,自行阅读理解,形成自己的认识,希望其中与资料不同之处,能引起同好讨论商榷,共同提高。故发于博客,以冀争鸣。
官场应酬即席赋诗词相赠,是古代文官之间交往的常态。这类酬赠作品在苏轼的《南歌子》中占五首。按创作时间的先后,有《别润守许仲涂》、《楚守周豫出舞鬟,因作二首赠之》、《湖州作》、《黄州腊八日饮怀民小阁》。
《南歌子·别润守许仲涂》
“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酒阑人散月侵廊。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 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
熙宁七年,苏轼由杭州通判调任山东密州知州,途径润州(今江苏镇江)时,受到知州许仲涂款待,席间有官妓郑季庄和高明玉歌舞侍宴,宾主甚欢。但欢聚之后却是别离,苏轼写下此词。
词的上片叙事,写应邀赴宴,酒阑人散。一二句“欲执河梁手,还升月旦堂”讲应邀赴宴,本来打算告别了,想不到又来到高人的厅堂。这里用了两个典故。“河梁手”典出《文选卷二十九李陵与苏武诗》三首之三:“携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后世用为送别之代词。“月旦”即每月初一,“月旦堂”典出《后汉书·许劭传》:“初,劭与靖(劭从兄)俱有高名,好共核论乡党人物,每月辄更其品题,故汝南欲有'月旦评’焉。”“月旦堂”就是高人品评人物之堂,这里代指许仲涂之官邸。用这两个典故,既表示了对许仲涂二度款待的感谢,又恭维了对方。第三句“酒阑人散月侵廊”,没有具体写宴会的情形,却着意渲染散席时的清冷。酒宴结束了,客人散去,月光洒满走廊,带给人的是凄清落寞的感觉。最后一句“北客明朝归去、雁南翔”,把人和雁走向作对比。我原来从北方来,明天就要向北归去,大雁却要向南飞,既反衬自己北上的孤独和冷落,又交代了离别的时间是深秋。
词的下片抒发对两位侍宴歌姬郑容、高莹的好感。之前受许润涂款待时,苏轼答应为二姬求情脱籍,作藏头词《减字木兰花》“郑庄好客,容我尊前先堕帻。落笔生风,籍籍声名不负公。高山白早,莹骨冰肤那解老。从此南徐,良夜清风月满湖。”以“郑容落籍、高莹从良”八字为句首,两人由此得以落籍从良,在侍宴时温婉可人。下片前两句“窈窕高明玉,风流郑季庄”,以“窈窕”、“风流”互文见义,概括二人容貌之美、歌舞之美。后两句“一时分散水云乡。惟有落花芳草、断人肠”,是诉说别后的思念。不仅我要离开这水天一色的美丽江南,二美也将各奔东西。别后面对的,只有落花芳草,使人伤心断肠。落花芳草是古人常用的特定意象,表现离别的悲伤。从应邀赴宴酒阑人散,到美人远去独对落花,离别的伤感贯穿全词。
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由杭州通判调任密州知州,从品阶来说没有升降。但从地域来说,却是从鱼米之乡调往穷乡僻壤。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中所说,“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我认为这首词反映了他对江南的湖光山色、风土人情、知交好友的好感和眷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