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与新禹河(禹王河)之缘

大禹治水与新禹河(禹王河)之缘
新禹桥(曾名为禹王桥)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治水经历,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为邦本,科学创新等为内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和象征,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可你知道大禹治水和六合的关系吗?最近笔者偶然读到《古都南京》杂志2021年1月期刊上蔡明义老师《古邗沟与六合关系初探》及张德贤老师《排淮泗而注与江——六合天长盱眙境内的禹王河》两篇文章,了解到新禹河就是古时禹王河一段河道。家乡这条名不经传的小河还和大禹治水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改造后的新禹河横梁段

大禹生活在4000年前的夏代,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据《山海经.海内经》、《史记.夏本记》、《吕氏春秋》等史籍记载,长江以北的大多数河流都留下他治理的痕迹。
相传大禹治水,导淮入江,开凿了禹王河。这条河由盱眙、天长经六合八百桥、在横梁境内王子庙入江。这不仅是大禹治水重要痕迹的传说,而且被历史证明是一个彪炳千秋的史实。

据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记载,古禹王河,导淮入江之水道,始筑于大禹治水之时,起源于盱眙县治东北圣人山下,绕盱眙境内黑林桥、簧巷木溪圩、堠子铺、王子庙、金牛山,至天长桐城镇杨村,以达于江。明代洪武年间,为保护明祖陵风水,于山麓穿渠之处增土筑断,以避祖陵风水反跳之嫌。因此,夏禹疏浚的禹王河,堙塞于明代洪武年间,清朝康熙年间,可见故道。如今,故迹荡然无存。
清嘉庆《新修江宁府志》也明确记载这条“禹王河”:“禹王河在六合县东北二十五里,由盱眙圣人山历黑林桥,至天长桐城镇、杨村,绕县境之金牛山、新簧巷、木溪圩、堠子铺、王子庙数十里而至东南方山,下仪征之白茅坂以达于江。”也就是从盱眙淮河边流经天长、六合而到达长江,地脉水系,隐伏千里。
采自天长、盱眙、高邮等县志而编辑的《棠志拾遗》志书具体描述了禹王河这一人工运河的开凿走向。(早于大运河)具体摘录如下:禹王河(一名古河)自盱眙圣人山(在盱眙县治东二十里)下南流经古河堡、马坝入天长界之铜城镇,又南经杨村西之夏家坝(坝西今有禹王河迹),又南经大河湾草湖(天长城西)、七里寺、十三里湾、福胜堂等处。又西南经清水桥东(以上今称汉河),与西来之冶河合,转东南,经团山、金牛山西麓,又南经岳阳集、铁牛墩间,去八百桥里许止。其故道又南经新篁巷、木溪圩、横梁甸、猴子铺、王子庙至方山下小河口入江。
禹王河开通沟通淮河和长江水系,解决了淮河汛期水涝。1954年,禹王河附近的村民终于目睹禹王河的泄洪功能。当年长江流域出现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洪水,上游高邮老湖湖水高涨,压迫盱眙天长洪水奔涌禹王河,禹王河水呼啸而出,金牛山下从岳阳集到六合县城南面,几乎是一片泽国。至今,老人们回忆还不禁惊叹,如果没有禹王河,天长盱眙恐怕要舟行于市。
新禹河横梁段2019年整治镜头
1958年金牛山水库开挖之前,禹王河尚通舟楫,五吨小船载木料可以上达天长、仪征,下达江海。修建水库时龙袍、玉带、横梁、东沟等乡的民工用小船在禹王河上运输生产工具及行李被褥,成为禹王河最后的绝唱。滁河未修水闸之前,禹王河两岸船工居民都能明显的感觉和看到离长江数十里的禹王河随大江涨潮。
宁通高速新禹桥
如今的新禹河(禹王河),是1975年疏浚裁弯取直后定名。南自滁河下游的禹王河口起,北至峨嵋河口,全长16.721公里,沿线有新篁桥、新禹桥、胜利桥等。是一条以撇洪为主,兼有引水、排涝和航运等用途的人工河,定名为新禹河。1974年冬,因河线地形复杂,山丘起伏,河沟纵横,工程分二期实施。1975年12月,六合县组织东沟、龙袍、瓜埠、龙池、灵岩、程桥、竹呈、城西、马鞍、大胜、马集、长山、八百、四合、横梁、新篁、冶山、六城、樊集等19个公社的民工开挖,1976年1月基本完工,完成土方360万立方米。1976年冬,组织受益地区的东沟、瓜埠、横梁、新篁、灵岩、六城、八百7个公社的民工,继续开挖,年底竣工,完成土石方105万立方米。新禹河开凿后,使县东部地区的山洪直接由新禹河入江,从而减轻滁河六城至红山窑闸段防洪压力;并有利于东部腹地引水灌溉。1988年,横梁乡、新篁乡对境内11.74公里河道进行人工清淤,设坝排水,终因冬季雨水过大没能完成。1989年,新禹河节制闸建成后,有效地控制新禹河蓄水,使沿河流域1万公顷农田灌溉水源更有保障。2011年11月始,境内投资对两岸8.67公里长的堤防进行整治,新建浆块石护坡1.2公里,恢复堤防泥结石防汛路7.3公里,新建涵洞2座,拆建涵洞4座。2012年11月通过市、区水利部门竣工验收。
雨中的新禹桥,远处为宁通高速新禹桥景
具体开筑时间无考。《行水金鉴》记:“禹治水,开盱眙圣人山下禹王河。”盱眙人相传,大禹治理淮水时,经过盱眙,察看淮河水情之际,了解到淮水连年泛滥成灾,冲毁村庄,淹没粮田,淮河两岸深受其害,民不聊生。大禹为消除淮流之灾害,避免淮流之险情,采取排淮水入长江之策,组织民力,开筑疏通淮河水道,后人称之禹王河。

禹王河疏浚过程。阎若璩《潜邱札记》记:“隋文帝开皇七年(587),将伐陈韩,开禹王河山阳渎,以通漕。炀帝大业元年(605),禹王河以邗沟水道屈曲,发民浚治,自山阳至扬子入江,渠广四十步。”唐·白居易《长相思·汴水流》词:“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禹王河渡口)。”清朝顺治年间,刑部尚书王士祯《居易录》记:“国朝康熙二十九年(1690),总河兵部侍郎王新命疏请开禹王河故道以入江,则天长诸水发时,可不入高邵诸湖,而湖水不致漫溢,事不果行。”

禹王河民之所利有六大好处。《行水金鉴》记载,禹王河可分淮流十分之四,而滨淮上下可免鱼鳖,其利一也;三闸之水可勺滴不入高宝,将见沮洳之名,降邱宅土,下河之工计日可成,其利二也;其洪泽湖停之水、蓄之水,不至大盈,亦不至大涸。不大盈则鸿涛无所肆,其号怒而遥堤巩如盘石,下流州县可无燕雀处堂之祸,其利三也;不大涸则漕艘往来得以安行入河,既免狂涛之险,复无胶剥之烦,其利四也;且江淮交通樯帆络绎,利在商贾,其利五也;土著之民引水溉田,蓄泄以时,无忧旱涝,其利六也。

禹王河堙塞断流。清·光绪《盱眙县志稿》记载:“查盱眙县治东二十里有圣人山,山下有禹王河,据士人咸称为大禹治水,导淮入江之故道,宋时尚通舟楫,为东南运道。迨宋南渡以迄元、明,日就堙塞。”又记:禹王河堙塞之原因,“明初,又于山麓穿渠之处增土筑断,以避祖陵风水反跳之嫌,久而堙塞。其见在河形深浅不一,始盱眙,历天长、六合,以达大江,皆有遗址”。

神秘的禹王河被堵,导致淮水无法排出,泛滥成灾,让洪泽湖变大,形成中国现在的四大淡水湖之一,当时淮河下游重要的城市泗州城也沉入湖底,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是神秘的故事之一。禹王河的重启是在清朝年间,最终失败告终,这也许只有大禹才能重启吧!

笔者认为古长江就在方山脚下,禹王河流经到王子庙就已入江。有诗吟咏方山“泊舟方山港,吊古方山亭;隋宫罗绮尽,石山鲜痕青”。而在横梁至今还保留着“清水、流滩杨、流滩应”这样的自然村。可见大禹治水开凿的禹王河到王子庙可能就汇入长江。

整治后的新禹河

禹王河当年史志中记录的新篁巷、横梁甸、猴子铺、王子庙都是横梁街道比较大的自然村,古时都是当地的集市,可见在当时陆上交通不发达,傍水而兴的大村基本就是繁华的乡村集市。
如今,禹王河已湮灭于历史尘埃。而新禹河则是横梁人的母亲河,雨花石之乡又因多了大禹治水这一厚重历史文化底蕴,故又书写了一段横梁水文化佳话。
文献参考蔡明义、张德贤等文章,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