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小萍:他们也是我的亲人

他们也是我的亲人
文/郑小萍
父母家最后一次搬迁是1961年,我随父母从新街口搬到山西路附近的一座灰色小楼,那年我上小学一年级。

【幼年时的印象】

这座小楼共居三家,我家住一楼,三楼住着贾伯伯和韩阿姨一家。当时我年幼,只从感官上对他们一家有些记忆:
贾伯伯身材中等偏上,斯文儒雅,戴一副金丝边眼镜,在政府机关工作,经常见他用一辆26英寸自行车接送上幼儿园的女儿。小姑娘小时候长得很甜美,打扮得也很漂亮,小辫子梳得花样蛮多,后来我才知道,给女儿梳小辫的活儿都是出自贾伯伯的手。
韩阿姨是小学教师,长得眉清目秀,两条辫子盘在脑后,虽然身材较胖,但走起路来风风火火,经常见她一手拎包,一手拿着烧饼夹大葱去上班。搬去的第二年,他们家添了个儿子,还记得我随母亲去三楼探望,只见韩阿姨将一个小包被放在八仙桌上,打开让我们看里面的大胖儿子,8斤8两重。
贾伯伯和韩阿姨
他们家还有个老爷爷,瘦老头,没牙瘪嘴,留着山羊胡子,整天忙着侍弄菜园子里的一亩三分地,我们称之为“三楼爷爷”。
这一家的日常家务是一赵姓住家保姆操持,我们称她为“三楼阿姨”,对“三楼阿姨”印象最深的是她常常端着一个碗,楼上楼下地追着那个淘气的小弟弟,说一句,喂一口,说的最多的就是“快吃饭,长大当空军!”

【青少年时期看他们】

一场史无前例的运动拉近了我和三楼一家的距离。
文革开始不久,贾伯伯和韩阿姨都遭受到冲击和迫害,打倒贾伯伯的标语贴上了我们院子的大门,与打倒我父亲的标语紧挨着,韩阿姨也因所谓历史问题遭受审查批判。
那时我小学刚毕业,因父亲被揪斗,本应天真烂漫的年龄变得落落寡合,自然也关注到同命运的三楼一家。
当时,贾伯伯被隔离在浦口石佛寺,韩阿姨停职劳改,他们家的两个孩子一个十岁、一个五岁,那位在他家多年的保姆也被造反派勒令走人。那天我上三楼,亲眼见“三楼阿姨”在被逼走前一边流泪一边赶着给孩子缝棉衣,那个场面很感人。
而后,我几乎天天都会上三楼看看两个孩子,和他们玩。反正都是“黑帮”子女,也不在乎沾什么嫌疑。我很喜欢那个小弟弟,经常把他打扮成小女孩,他从小到大一直管我叫二姐。

【我和韩阿姨成了忘年交】

文革后期,贾伯伯平反昭雪,官复原职,韩阿姨也重返学校讲台。势利的社会就是这样,门可罗雀的贾伯伯家一下子变得高朋满座。
眼见三楼一家重新兴旺,而我父亲却因身心交瘁、英年早逝,我羡慕之中暗自伤感。然而他们一家对我们家更亲近了,贾伯伯夫妇经常下楼对我母亲嘘寒问暖,我和韩阿姨也成了忘年交。
韩阿姨总念着我的好,说在没人搭理他们一家时,是我在关心他们。她性格外向,人前人后,常常把我夸得都不好意思了。韩阿姨有心里话也总爱和我说道,此时我才开始了解他们的一些家事:
韩阿姨是河南邓县人,大家闺秀,早年毕业于邓县师范学校,在三、四十年代女孩子能读到这个学历,家庭一定殷实、开明。贾伯伯也是河南人,南下干部,参加革命前为包办婚姻,解放后离了婚拿着政府的供给制,每个月还要给老家寄钱;韩阿姨结婚时已是领着70多元“高薪”的二级教师,和贾伯伯结婚后,家里多半靠韩阿姨的薪水接济。
但韩阿姨也有不足的地方,许是从小衣食无忧,她不擅长家务活,上得厅堂下不得厨房,缝被子补衣服都是贾伯伯劳作。好在北方人饮食不讲究,他们家经常是烙饼馒头面片汤,改善伙食就是烧个羊肉汤就馍。
韩阿姨经常和我翻老账,说当初不知道贾伯伯老家还有两个儿子,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其实她是刀子嘴豆腐心,贾伯伯的妹妹还有贾伯伯的一个儿子在他家里住了很多年,一直到儿子在南京读完大学分配到新疆,妹妹嫁到武汉后才离开他们家。我想,韩阿姨在这个复杂的家庭里也真的很难为她了。
每次说起贾伯伯这档子事,她总是说:“你伯伯骗了我”!其实我觉得她心里是很爱贾伯伯的,她喜欢将她和贾伯伯年轻时的照片拿出来给我看,幸福之态溢于言表!估计那点被“隐瞒”的老家旧事也是组织上介绍时故意没说的,韩阿姨和我多次提及不外乎是女性的矫情罢了。
韩阿姨是小学语文教师,由于河南方言较重,教学生生字时,发音不准是个大问题。我从小拼音学得好,经常晚上被韩阿姨请去她家,帮她纠正发音,我一遍一遍地教她读,她一遍又一遍地跟我念,教得认真,念得更认真,其乐融融。
韩阿姨很喜欢我,我们之间很亲近。我结婚时,韩阿姨给我送了礼物,生病时她去医院看我,让我感觉又多了份母爱。

【三楼爷爷】

三楼爷爷文革开始后跟着担惊受怕,一次在梦魇中爬窗户摔断了腿,而后回老家待了一段时间。贾伯伯恢复工作以后,爷爷又回来了,此时我们的接触多了些。
这是个勤劳、倔强还有点势利却不失可爱的小老头。他最爱炫耀自己曾救过N个八路军的光荣史,有一段话我至今可以用他的河南方言道出来:“有个八路军病很重,都说没治了,我看了后,对孩儿他娘说,这是受了风寒,给他喝米汤睡觉发汗就中。”后来真给救活了呢。他还说,正因为他救了八路军,积了德,所以他儿子才能做官,真让人忍俊不禁!
他虽耳背,但每次家里电话铃响起,他总是第一个抢着拿话筒就说“大队长不在家”,然后就给挂了。不知何故,他称贾伯伯为大队长。
他很勤劳,七八十岁时还种菜、用桶从化粪池拎大粪浇菜。他种的大蒜头颗粒硕大,一颗颗编成长长的辫子,会送一些给我家。他还教我母亲种菜,一口一个“龙他妈”,龙是我哥的名字。这个封建小老头记不住我们几姊妹的名字,只记得我哥的名字。
韩阿姨对我说过这样一件趣事:韩阿姨生儿子时住在医院,老爷爷坚持要去送汤,结果你猜怎么着?他将菠菜猪肝汤里的猪肝全都吃了,只将剩下的菠菜汤送到医院。可等到他生病时谁都不找,知道韩阿姨善良心眼好,整天就叫着韩阿姨的名字要照顾,真是又好气来又好笑。
更有趣的是,贾伯伯的女儿生孩子后,贾伯伯对这个小家伙特别宠爱,经常抱在怀里。为此,老爷爷居然醋意大发,生了好一阵子闷气。他是感到儿子不重视他了,真是一个老小孩。不过,很快他也喜欢上了这个可爱的重孙。遗憾的是,没多久老爷爷就驾鹤西去了。

【贾伯伯和韩阿姨的晚年生活】

贾伯伯离休后,和退休的韩阿姨相濡以沫,看看书、养养花、会会友。
韩阿姨早已练出一手好厨艺,从单纯的北方伙食转向南北全能。她女儿结婚时,我在她家吃过一桌韩阿姨主打的菜肴,真是像模像样,记得一道凉拌花香藕和凉拌“银针”(绿豆芽掐去豆子)真让我刮目相看。
二老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外孙女上幼儿园后,每天下午四点钟,第一个守候在幼儿园大门口的必定是捧一张报纸的贾伯伯,雷打不动。他们把全部的爱都给了外孙女和小孙子。
再往后,韩阿姨的身体每况愈下,原本胖胖的人消瘦得形同枯槁,让人看了于心不忍。其实她的病与营养不良有着一定的关系,长期以来,在饮食上韩阿姨一直非常简朴,甚至马虎,经常看见她拿着一个馒头一根葱就匆匆去学校了。
而她对学生却是关怀备至,我小的时候常见到她家有学生来。那时候许多人家很贫穷,那些孩子经常被韩老师带回家吃饭,还给他们买学习用具,去得最多的是个叫荣霞的小女生。后来荣霞的妈妈让孩子把发的肉票送给韩老师。荣霞妈妈说,韩老师对孩子这么好,我们无以回报,再说,我们家也没钱买肉。结果,韩阿姨用肉票买了肉剁了馅带到荣霞家里,和他们一起包饺子。
退休后,韩阿姨虽然厨艺有长进,但都是给老伴、儿女和孙辈吃,自己吃得很少。我清楚地记得,1992年11月中旬的一天,四年级的女儿期中考试刚结束,我带孩子到三楼去玩,和韩阿姨聊了很久。那时我已搬离娘家这座小楼了。万万没想到,这次相见竟成了永别,没几天,韩阿姨重症复发,在忍受了巨大的痛苦后,撇下相依相伴了几十年的丈夫,撇下她深爱的儿女和孙辈撒手人寰。遗憾的是,我没能在韩阿姨弥留之际再去看她一眼。六年后,贾伯伯也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人世。
两位老人的追悼会我都参加了,我和他们的子女一样心痛……
后来想想,在告别韩阿姨时,我的悲痛不仅仅源于多年来的深厚感情,还源于不能接受不久前还促膝长谈、几天后却阴阳两隔。面对韩阿姨笑靥如花的遗像,分明见到她来去匆匆的身影,分明听到她背着生病的儿女,从三楼走下来的沉重脚步声,眼前还浮现出在她家灵堂里,那些多年前受过她关怀资助的学生跪拜的动人情景……
在告别贾伯伯时,我的悲痛不仅仅出于对这位慈爱的革命前辈的无限敬意,还有在他身上,隐约见到早逝的父亲的影子,特别看到贾伯伯生病后那清癯的面容和微微勾着的背,我更是觉得心酸和牵挂。
可以告慰二老的是:当年那个甜美的小女儿,如今家庭美满幸福当了外婆;当年那个8斤8两的胖儿子,如今已是事业有成的企业家,兄妹感情和父母在世时一样深厚和谐。

【后记】

山西路的那座小楼如今已人去楼空,每次路过那里,我仿佛都能看到母亲走来开门的身影,也会想起贾伯伯和韩阿姨。我相信,在另一个国度里,他们依然会默默地关注我们。
问世间情为何物?父爱、母爱、情爱,还有超越血缘、超越家庭、超越亲情的爱。我会像想念亲人一样,永远怀念他们!0

这就是亲情!

(0)

相关推荐

  • 鲁稚丨对孩子来说,什么是自由

    鲁稚 | 文  鲁稚的阳台:luzhi66 突然想起遥远的小时候,我五六岁时,韩伯伯家的地板,那个孩子们的天堂. 我家和韩伯伯家住在同一幢房子的同一层楼上.那幢房子原先是我妈妈单位的办公楼,后来改成家 ...

  • 【阅读悦读丨小说】李毓瑜《井筒子人家》(31)

    <阅读悦读>2017年10月热文榜(附平台选题) 文/李毓瑜 [作者简介]李毓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散文学会常务理事,曾在<四川文学><山花> ...

  • 过生日

    艳阳高照,槐花飘香.小胖今天过六周岁生日. 父母在五福饭店订了两桌酒席.主要亲戚纷纷汇聚到这里.爷爷奶奶花500元购买了一辆崭新的红色电动小汽车.爸爸妈妈买了生日蜡烛,舅舅妗子捧着新衣,姑父姑姑提着蛋 ...

  • 一幅姑姑的肖像

    这幅照是2008年春节,大胡子给姑姑拍的.2008年秋天姑姑就离开了我们. 下面这段文字写于2008年,记述我们去看姑姑的情形.我们称姑姑为伯伯. 开车去张家港的西阳镇.这段路我们以前经常走的,从田山 ...

  • 郑小萍:为了忘却的纪念

    新四军黄桥战役纪念馆实物展区 为了忘却的纪念 文/郑小萍 我真的不知道,一个人,可以让另一个人怀念如此之久:真的不知道,一个人,可以让另一个人心痛如此之久. 这个人,就是我最亲爱的父亲. 我对父亲的记 ...

  • 郑小萍​:家乡于我,是父亲的遗愿

    家乡于我,是父亲的遗愿 文/郑小萍 小时候,从父亲口中知道我的老家在宁波余姚.我上小学三年级时,因字写得不错,父亲偶尔会让我代写书信给老家,说是让我练练手.写信封的时候,我记住了老家在一个叫" ...

  • 郑小萍:婆家也是娘家

    正文全文长 2600 字,慢阅读大约需要 3分钟 婆婆年轻时是新四军文工团员 解放后曾在华东军区政治部 解放军剧院演员队 对仪容仪表一直比较注重 我给她买服饰都是 精心挑选 婆家也是娘家 文/郑小萍 ...

  • 【江苏】陈柯杉《小仓鼠》指导老师:郑芝萍

    小仓鼠 兴福中心小学二年级 陈柯杉 我家有一只非常可爱的小仓鼠,它是妈妈从花鸟市场买来的. 它长着一身雪白的绒毛,就像一个小雪球.它那明亮又圆圆的眼睛,就像两颗闪烁的黑宝石.眼睛下面长着一只小小的鼻子 ...

  • 【江苏】王心伊《窗台上的小鸽子》指导老师:郑芝萍

    窗台上的小鸽子 世茂实验小学三年级 王心伊 我家窗台上飞来了一只小鸽子,一对黑珍珠似的小眼睛,一张黑白色的尖嘴巴,还有一对锋利的小爪子.它的羽毛灰灰的,脖子上还有着一圈黑白相间的羽毛,像极了印第安酋长 ...

  • 潮剧全剧-《金花女》1983年郑小霞经典版本

    潮剧全剧-《金花女》1983年郑小霞经典版本

  • 大佬(组诗8)郭兴军 (郁葱 鹰之 翟永明 郑小琼)

    大佬(组诗8)郭兴军  (郁葱 鹰之 翟永明 郑小琼)   在博大的感受中细微地表达 --诗写河北诗人郁葱 即使我们并没有面对一种普遍的诗意,你也要相信 (如同我一直天真地相信),这个世界有真.有纯. ...

  • 知道书画丨郑小语佛画 《如意轮菩萨》

    KnowArt丨郑小语佛画作品 <如意轮菩萨> 作品尺幅:90cm✘52cm 材质:绢本矿物色 局部 左第一手按光明山,成就无倾动. 左第二持莲手,能净诸非法. 左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 ...

  • 潮剧《撇下了烛影摇曳夜沉沉》(飞龙女)演唱:郑小霞

    潮剧《撇下了烛影摇曳夜沉沉》(飞龙女)演唱:郑小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