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这种谓语与宾语的关系是:主语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有谓语自身所代表的性状,或者把宾语当作谓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去看待、评价。意动用法是古汉语重要语法现象之一,其中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主要形容词用如动词和名词用如动词的活用,大部分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 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
折叠 编辑本段 用法
折叠 名词意动用法
名词的意动用法,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例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例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认为······有利可图"。
例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
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 以…为友
例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礼记·礼运》
亲:以…为亲 子:以…为子 (两者都指前者)
再如: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史记·魏公子列传》:"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唐 柳宗元 《封建论》:"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
折叠 形容词意动用法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是主观上认为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代表的性质或状态。
例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例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例3:且庸人尚羞之,况将相乎?--《廉颇蔺相如列传》
羞: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羞之",即:"以之为羞"(觉得这件事让人感到羞耻)
例4:世果群怪聚骂。--《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怪: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怪"后省略"韩愈"即"以韩愈为怪"(认为韩愈这个人很怪异)
例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老子》
例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下》
再如:
《韩非子·说难》:"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吕氏春秋·知度》:"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
《战国策·燕策》:"太子迟之。"
《淮南子·精神训》:"细万物,则心不惑矣。"
《汉书·赵充国传》:"时充国年七十馀,上老之。"
晋 王羲之 《兰亭集序》:"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折叠 动词意动用法
个别动词也有意动用法。
《荀子·解蔽》:"凡人之有鬼也,必以其感忽之间,疑玄之时定之。此人之所以无有而有无之时也,而己以定事。"
这里"有""无"就是意动用法。翻译:大凡人认为有鬼,一定是在他精神恍惚的当口、疑惑迷乱的时候来判定它的。这正是人们把有当作没有、把没有当作有的时候,但他们自己却在这个时候去判定事情。
这类用法是极罕见的。
折叠 编辑本段 如何区分
使动: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
意动:认为……怎么样:余颇易之(我认为甚是简单 )
使动用法指动词谓语表示主语使宾语"怎么样"的用法。
有些名词和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表示"使......"的意思。
主要有三种:1.动词的使动用法。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2.名词的使动用法。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中的"王"是"使......为王"的意思。《史记》(司马迁)。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中的"凄、寒"是"使神骨凄寒"的意思。特点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小石潭记》 (柳宗元)。
意动用法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
主要有两种:1.名词的意动用法。例如"侣鱼虾而友麋鹿"中的"侣",意思是"以....为伴侣"。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例如"而耻学于师"中的"耻",意思是"以……为耻"。
此信息未经许可抄袭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