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先入为主的代入感往往会带偏自己
代入感 百度百科解释:代入,就是数学里面的代换,例如:式子A+B=C,当A=1。现在广泛使用的含义是:指在小说、影视作品或游戏中读者、观众或玩家产生一种自己代替了小说或游戏之中的人物而产生的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先入为主,百度百科解释:先看到一种情况或先听了一种意见,形成成见,后来就不再考虑情况变化或听取另外的意见。
把二者放在一起,便形成了现在很多人的共识或者大多数人做事(思考)的模式。
比如说:作为旁观者的人们总是喜欢对当事者指手画脚,并说出一些根本不着边际的话。一切都是假如或者如果,或者干脆是换作我会怎么怎么样。这里的旁观者就是典型的先入为主,且代入感极强。他忘记了最该关注的事情本身和客观实际,只是一厢情愿的把自己当成了当事者,忽略了发展过程中的一切,完美的创造了自己预设的环境,然后根据自己武断的结论来面对所遇到的自己本不知道(不了解)的事,结果可想而知了。
如果,事情就这样结束了倒好,啥事也没有。怕就怕在这些旁观者代入感太强,以至于无法自拔了,在不知道任何的情况下主动的加入,把自己放入其中,真真正正的把一个旁观者代入变成了当局者。
人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不错的。这和我所要表达的意思一致,只不过如果我用“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阐述的的话,很多人会不以为然,不能真正的体它的价值。
因为这样,我们通常会看到很多我们意想不到事情的发生,不管是别人还是自己。
如果我们在做某一件事情之前便对事情有了定论,信心百倍的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则会选择逃避,因为自己的潜意识里已经知道了事情太坏,不管怎么样自己都做不好。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了困难,自信的人往往会觉得困难是自己锻炼能力的机会;自卑的人会觉得困难是自己路上的绊脚石。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看待,结果自然就不一样了。
诚如大文豪巴尔扎克所说“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人是一笔财富,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
哈哈,读到这里是否感觉到,文字的表达也被先入为主的代入感带偏了呢?
还是那句妇孺皆知的名言说的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平时在为人处事时一定不能把自己的观点(意见)强加给别人,更不能用先入为主的代入感去想事情、做事情,不然,结果一定会偏离预定的轨道。
就像现在的很多家长教育孩子,他们总是想给孩子最好的,为孩子们创造最好的条件,甚至连将来孩子怎么样,变成什么样他们都要谋划并仔细的计划着。他们最大的愿望便是孩子能成为他想要的那个样子。
殊不知,任何一个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见解,都有自己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忽略了前提条件的家长们忘了孩子需要的是孩子们自己喜欢并需要的生活方式,而不是他们设定或者希望看到的生活方式。
很显然,这是家长们代入感太强,而且是先入为主了。很多事例表明,这样的家庭教育出来的孩子长大了都有问题,独立能力都比较差且其他生活的能力也不行。
另一面,老师教育学生。很多老师被禁锢在了以分数为主要导向的具体评价中,于是乎,一时间学生只要成绩好就一切都好,成绩不好好像其他方面也都不能好。瞬间就忘记了他们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的孩子,更忘记了孔子老人家所提倡的“因材施教”。
呜呼哀哉,这种以分数为主要评价方式的师生关系是畸形的,也是变态的。于此,可以看出,这部分老师代入感太强,责任感爆棚,似乎还是先入为主,更美其名曰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好,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
其实呢?这就像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
代入感,如果做事都能找到它,做出来的事那么还还算认真负责,但是一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出问题。如果再把先入为主加上的话,那将会偏离轨道更远。到那时就真的偏离了主题。
然后,自己呢?也被带偏了,不知所以了!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