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盼:认知前提下的评判
我们从事教育工作的都知道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我在想,那些孩子(学生)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告知以后会怎么样,能成为什么样的人。那如果换一批已经懂得罗森塔尔效应的学生,继续对他们说同样的话效果会怎么样呢?如果把学生换作老师,那结果又会如何呢?
不由得,我想到了平时生活中常说的“戴有色眼镜看人”,即带着主观的偏见或者根据并不了解的条件做出评判。
比如新接受一个班级,凭借着自己的第一印象和之前老师的告知而对学生做出实质性的评判来,根据自己的认知来确定;再者,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后(并不是特别了解)凭借着成绩或者自己的观察下结论,从而判定一个学生的是非好坏。这样对待一个学生,公平吗?
再如听同事或其他老师的课,只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见和期待去听,用自己的感受去做评判,关注到自己感兴趣的点,忽略了诸如上课教师、授课班级、学生实际、听课目的等的实际情况,那得出来的结论会怎么样呢?
也如“恋爱中的恋人”,在热恋时期不管怎么样对方都好,双方眼里全是幸福,每天都是甜蜜。可到了现实生活中,呵呵,大家都懂的…
这些似乎跟文题“认知前提下的评判”关系并不那么密切,但仔细思考来,我们却可以看到,事例中所展示和体现出来的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在有固定认知的前提下而做出评判来。这么一来,不难发现,凡带着主观的认知作为前提条件而做出的评判结果都是不客观的。即都会有失公允,也都很难产生像“罗森塔尔效应”一般的效果。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客观世界即是客观的”“用事实说话”这些似乎都必须要用上的。
当然,我们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像罗森塔尔效应一样的“善意的谎言”,毕竟教育的目的都是向善向好的。可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的“假教育者”,因为他们明明知道教育是个长期的宏伟工程,却偏偏追求眼前的利益。
你的身边有很多,不是吗?
毕竟“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按照事物发展的规律认知”是我们最需要认识的,也是最需要做的。
尊重、接纳、认同、改变,或许是教育中很好的方式,至少我这么认为。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