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与六经
接着我们看看六经之名和易经卦象之演变有何联系?
两仪:将爻分为阴爻与阳爻以象两仪。 四象:揲之以四以象四时。 八卦:每一卦有三爻组成以象三才。 中医认为: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那么抽去纯阳之乾卦和纯阴之坤卦,剩下的六卦不正好可以对应六经之名了吗? 请看八卦和六经的对应关系: 太阳病之卦象:离卦
阳明病之卦象:兑卦
少阳病之卦象:巽卦
太阴病之卦象:艮卦
少阴病之卦象:坎卦
厥阴病之卦象:震卦
有人也许会问:六经和八卦建立对应关系有什么用? 用的就是易经八卦的象学思维,中医治的不管是人还是病,还是病中的人,还是人中的病,我们能够用感官(望闻问切)能够把握的无非是一些象,把这些象用类比的方法划分就能够对应:六经、八纲、八法、脏腑、经络、四性、五味等等。为我们指导如何治病建立起系统的对应关系:
“三”的由来,《周易》为何“挂一以象三”,即为什么是“三爻”? 对此我们的先哲曾不断地作出追问,《楚辞·问天》既有“阴阳三合,何本何化?” 《周易》中有“三极”之说,《系辞上》“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 此“三极”之道,似已经回答了“挂一以象三”的问题,即以三爻分别代表天地人,从而探讨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要探讨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必须要引入“天、地、人”,而天、地、人正合数字三,也就是说必须将人置于天地之间始能探讨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天人相应”观念在古人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三者间有着相互影响的关系,这一影响是通过“阴阳合德”、“阴阳相薄”而实现的。 犹如《灵枢·本神》所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请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简而言之,欲探讨天地人间的三者关系就必须引入“三”这一数字。
探讨天地人三者间的关系涉及到多体之间的关系,而多体之间的问题极其复杂。 因为它引起了“混沌”状态。 《道德经》曾言“三生万物”,这不仅是一种对数字的崇拜,且蕴含了一个极其深奥的哲学思想,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数学思想。 它揭示了三体问题与单体和二体问题的不同,三体问题中的解在一定的范围内是随机的,非线性确定性系统的长期具有不可预测性。 不知道“周期3蕴含混沌”的思想与老子“三生万物”的思想是否一致? 还有待于向数学家求证。 或问三体问题可以引起混沌,四体、五体同样也可以引起混沌,为何只用“三”? 其原因恐怕是《系辞上》所言“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原因了
在《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岐伯曰:"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所谓开,当指释放与吸收。 阖,有关闭、和合之意,应指储存能量。 枢,指开合之间的一种变频与转换能力,所以开阖枢是一种高度有序的、合谐的自组织行为。 那么根据《素问·血气形志篇》:"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 再根据《素问· 阴阳离合论》:"阴阳 ,积传为一周,气里形表而为相成"之意,当是一个人形的立体的象。 太阴太阳居最外最里,其功能在于释放或吸收。 从经脉言,太阳膀胱小肠主释放,太阴脾肺有吸收之功。 阳明少阴当为合,主储藏能量,阳明藏无形之能量,少阴藏有形之能量。 大肠与胃都去渣滓而储精华,心肾为人体之动能。 少阳厥阴当为枢,主变频与转换。 少阳主将无形转换成有形,厥阴主将有形转换成无形。
有人说:你学中医就学中医呗,为什么要搞易学这些看起来好像高深莫测的东西?难道学习这些东西能够治病吗? 《内经》对自然、对人体的认识、辩证理论一脉相承于中华文化的活水源头、群经之首的《易经》。 所以《易经》是中医理论的理论、基础的基础。 故历代医学大家无不以《易经》为学中医的必修课: 药王真人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习业第一》“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及《周易》六壬,并须精熟。如此乃得为大医……若不尔者,如无目夜游,动致颠损”,后世多云之谓“不知易,不足以言大医”。 王冰以易学方法注释《素问》。 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张子和的离火论,李东垣的太极坤土论,朱丹溪的相火论,至明代杰出大医学家张景岳的《医易义》都是以易言医的实证。 特别是张景岳对医易同理的阐释深入细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易相通,理无二致”;并且强调“医不可以无易,易不可以无医,设能兼而有之,则易之变化出乎天,医之运用由乎我,运一寻之木,转万斛之舟,拨一寸之机,发千均之弩……”。
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现了《易经》的简易、变易和不易的精神。
中医认为理、法、方、药是一个整体,法从理化,方从法出,药随病转。有理才有法,用法去指导用方和用药。中医的这个理来自哪里?当然,很多人都知道其主要来自《内经》的理论,但极少人知道,中医的理也来自《易经》,以前叫《伏羲卦经》。《伏羲卦经》、《神农本草经》和《黄帝内经》乃上古之三魂,实乃经典中之经典! 估计那时候还不知道张仲景为何人也?《伤寒论》为何物也? 《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有其事必有其理,大道至简,无论多复杂的事物,当我们了解了它的奥妙以后,就觉得其简单而又平易,这就叫简易。 《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没有一样是不变的,天地之间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这就叫变易。 《易经》告诉我们,世间万事万物,都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但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那就是事物变化背后的基本原理是永恒不变的,这就是不易。哲学家叫它“本质”、“规律”,道家谓之“大道”、“天道”,科学家名曰“功能” 。 简易是指这种易道简单平易,易知易从,并不难掌握;变易是指一阴一阳的变化;不易是指变易中自有不变之理,变化的是现象,不变的是规律。 简易是《易经》的本质属性,变易是《易经》应用的广泛性,不易是《易经》具有严格地原则性。 简易是由不易到变易的最后结果,变易是过程,不易是基本原则,是“公理”,是“格式”,是基础,是变易的前提和条件。易之三义的核心是变易。 世间万物其道简易,其形变易,其规律不易。 知道简易,就明白了简化才是正道;知道变易,便知万事无常,唯变化常;知道不易,才会去追寻真理,按真理办事。 简易是“以简驭繁”,变易是现象,不易是法则。易学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以不易知变易,以简易知烦难。综括而言,易学就是以不易、简易的象数系统去把握瞬息万变的几微。 简易就是有智慧区别哪些是“不可以改变的”,哪些是“可以改变的”。把那些“可以改变的事”认认真真做好就是“不简单”。变易就是在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中实现思维创新和行动创新,有勇气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不易就是要认识和尊重宇宙大自然的规律,有胸怀接受“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些“不能改变的事”。 用简易的方法,去看待变易的事物,得到不易的真理,这不仅是《易经》的核心主旨,也是在阐释中把握的原则,更是我们从中获得的核心思想、分析与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 简易就需要我们善于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坚持变易就需要我们敏锐知变应变;顺应客观,不易就需要我们坚持万变之中有不变的规律。 简易则是变化的规则与规律,变易是万事万物的自然表象,而不易其实是事物之本来特性。随时代变化的是变易,超越时代不变是不易。我们要用简易的思维方式,选择和掌握不易的,以适应时代变易的需要。
懂了这三个原则以后,还有三个法则要懂得,这三个法则就是《易经》的三个内涵:理、象、数。 根据《易经》的观点看宇宙的万事万物都有它的原则和道理。 以我们现代的观念而言,理是属于哲学的,宇宙间万事万物既都有它的理,也必有它的象; 反过来说,宇宙间的任何一个现象,也一定有它的理,同时每个现象,又一定有它的数。 譬如这个录音带,是录音用的,它能录音,其中有很多理,录音带的样子、大小以及它还会放出声音,就是它的象; 这卷录音带,若干分钟可以录完,有若干长,若干宽,这就是它的数。 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理、它的象和它的数。 所以研究《易经》的学问,有些人以“理”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象”去解释《易经》,有些人以“数”去解释《易经》。 其实研究医学和研究《易经》的道理是一样的,儒医喜欢以“理”去解释疾病,民间医喜欢以“象”去解释疾病,西医喜欢用“数”去解释疾病。
八卦怎么推演六经?说白了就是八卦是什么、六经又是什么。 八卦是三爻阴阳的排列,六经是三爻阴阳的组合。排列组合,高中数学,不是很难。阴阳技术,其实就是数字技术,也就是现在我们电脑电话电视的软件基础。从两仪到八卦,就是人们认识世界不断深入的过程,也是中医人认识疾病的过程。 虽然仲景采用了六经系列,但是跟八卦系列没有本质区别,六大类疾病就比两大类疾病精确嘛。还可以更精确,条辨就是精确到最后的结果。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