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优化蓄滞洪区设置,武湖、东西湖、涨渡湖逐渐解套
上世纪70年代初国家水利部门编制的《长江流域防洪规划》曾经在武汉区域确定了,西凉湖、武湖、涨渡湖、白潭湖、杜家台、东西湖等6个蓄滞洪区。
在三峡工程建设、长江上游大型水利开发、丹江口水库加高、洞庭湖生态整治等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流域和区域防洪条件与形势的工程建成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需要对长江及汉江各分蓄洪的作用和地位重新认证和调整,缩小直至取消某些分蓄洪区,为武汉争取安全的发展空间。
在武汉区域中,东西湖、武湖蓄滞洪区由张公堤与相连的汉江干堤、东西湖区围堤共同组成,只要蓄滞洪区一天不摘帽,张公堤就还是国家一级干堤。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市在长江以北的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汉口城区的外扩。
但是蓄滞洪区的摘帽不是一蹴而就,由于武汉市堤防逐年加固和三峡工程的防洪效应发挥,至2020年前,东西湖蓄滞洪区级别由一般蓄滞洪区调低为蓄滞洪保留区,已达最低级别。
第二,武汉区域的六大蓄滞洪区总容量约126亿立方米,与之比较荆江分洪区也只有约70亿立方米,本来就是大大超过实际需要的。根据当年的推算,武汉规划蓄滞洪区只需要68亿立方米容积就足够,即使不考虑长江三峡等水利工程造成的防洪形势变化,从实事求是的角度,也应该削减现在过多的蓄滞洪区。
第三,武汉区域现存的六大蓄滞洪区中,自建成以来,真正频繁使用的只有一个杜家台蓄滞洪区,剩下的从来就没使用过。注意,是哪怕1998年那样的洪水规模也没使用过,这个容积是大大超过实际防洪需要的。
湖北省水利厅正积极配合长江委开展蓄滞洪区布局调整工作,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已完成长江中下游超额洪量研究、长江上中游控制性水库建成后蓄滞洪区布局调整研究等工作,初步计划东西湖蓄滞洪区摘帽,武湖、涨渡湖蓄滞洪区建闸控制。目前,长江委已将蓄滞洪区布局调整建议和相关研究成果上报水利部水规总院审查,待水利部批准后,我省长江蓄滞洪区布局将进一步优化,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湖北省长江蓄滞洪区共12个,蓄洪面积约7371平方公里,区内人口约403万人。目前,荆江、洪湖蓄滞洪区以外的其他蓄滞洪区,普遍存在建设和管理不到位,难以正常运用的情况。已将蓄滞洪区建设作为下一步工作重点,正在统筹谋划,抓紧实施。
建设城陵矶河段的洪湖东分块蓄滞洪区、武汉河段的杜家台蓄滞洪区、湖口河段的华阳河蓄滞洪区(湖北部分),充分发挥这些蓄滞洪区的综合效益,实现分洪保平安,平时保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