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的宫斗比清宫戏精彩一万倍
大明的宫斗比清宫戏精彩一万倍 .txt
话说突然又有两部清宫宫斗戏爆红了,即使你从不看电视剧,网剧,也躲不过这两部宫斗戏衍生话题的刷屏.你知道我说的是《延禧攻略》与《如懿传》.在此之前,还有叫一部《甄嬛传》的宫斗戏红极一时.嗯,曾经红遍天下的《还珠格格》系列也包含了宫斗剧情.
有意思的是,这几部清宫戏的女主角还相互串线,《甄嬛传》里的甄嬛,年老之后,成了《还珠格格》里的皇太后"老佛爷",《如懿传》里的如懿,《延禧攻略》里的娴妃,就是《还珠格格》里的那个狠毒皇后,《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如懿传》里的魏嬿婉,则是《还珠格格》里的令妃,而《延禧攻略》里的富察皇后与《如懿传》里的富察琅嬅显然也是同一个人.
不同导演不同剧,斗来斗去还是这几号人.一碗隔夜饭变着花样炒.这当然不是因为这些导演想携手构建一个同一世界观的"宫斗宇宙",而是他们不约而同地意识到大清乾隆朝的历史背景下最适合演绎他们想要的宫斗戏.
但是,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清代的后宫其实是相对风平浪静的,最激烈的宫斗发生在晚清慈禧太后身上:年轻时与肃顺集团生死博斗,晚年又要与光绪皇帝及其追随者明争暗斗.然而,晚清的这段宫斗,到目前为止,还未出现在爆红清宫戏的剧情中.清宫戏导演看起来更青睐乾隆时代.乾隆一朝,不能说没有宫斗,但宫斗的烈度,深度,高度,戏剧性,既不如慈禧太后时代,也不及大明王朝的内廷.
大明的宫斗,可谓如大江大海波澜壮阔,又如百川归海绵绵不断.万贵妃,郑贵妃,客氏等宫斗绝顶高手,都出现在大明后宫,"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等真实宫斗大戏,贯穿万历,泰昌,天启三朝.
成化朝的万贵妃,比成化帝大十七岁,却是皇帝的最爱.为垄断皇上的雨露,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成为一个著名的龙种终结者.几年前徐克拍《龙门飞甲》,便用到这一典故.有网友调侃说,甄嬛要是遇上万贵妃,估计活不过第三集.我觉得这说法不是很客观,因为她还是有可能活到第四集的.
其实,腹黑的万贵妃手下也有漏网之鱼,而且还是一条大鱼.这条大鱼叫做朱祐樘.朱祐樘的生母纪氏,原是一名小宫女,偶然被成化帝临幸一回,居然中了头彩,有身孕了.万贵妃听说纪氏怀了龙种,自然不会放过,便"令婢钩治之",想将胎儿打下来,幸亏那婢女心软,下不了手,回去谎报纪氏只是有"病痞",并未怀孕.数月后,纪氏偷偷生下儿子,万贵妃闻知,又派太监张敏前去溺死皇子,但张敏又冒死将皇子藏起来,用"粉饵饴蜜"喂养大.这孩子便是朱祐樘,后来的明孝宗弘治皇帝.
你看,这宫斗故事多有戏剧性啊,不改编成剧本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有一些学者便相信,讲述宋仁宗身世的"狸猫换太子"故事,实际上就是以明孝宗身世为原型演绎出来的."狸猫换太子"的母本在元杂剧中已出现,明成化年间,也有"宋仁宗认母"的说唱词话流传,在传播的过程中,不排除有民间艺人将万贵妃的宫斗素材添加入剧本.
今天的宫斗戏导演却似乎都对明朝的宫斗不感兴趣,像《延禧攻略》这样大红大紫的明廷宫斗戏,还没有导演拍出来.想到这里,我忍不住在网上吐了个槽:大明宫斗比清宫戏精彩一万倍,可为什么电视剧,网剧导演热衷于拍清宫的宫斗,而不拍大明的宫斗戏呢?
有网友留言说,因为古装戏以清代背景最多见,各个影视城的清宫戏服很多,拍清宫宫斗戏不用重新制作服装,成本低.这个说法似乎有些道理,但解释不了于正拍《延禧攻略》(他是《延禧攻略》制片人),因为听说《延禧攻略》在服装设计上是下了血本的,不但请教了专家,而且使用了昂贵的面料,制作十分精良.为什么于正可以下血本重新制作清宫戏服,其他导演,制片人就舍不得做几件明廷服装呢?
还有网友说,明朝宫斗的民间知名度不如清宫戏.这话我也不能同意,试问在《甄嬛传》播出之前,又有几个观众听说过"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呢?而稍微了解明史的朋友,应该都听说过万贵妃的传说.
倒是有一位网友的留言让我眼前一亮:"清宫的宫斗,斗来斗去无非是争个皇帝翻牌子的机会.明朝的宫斗,那可是'总体战’,跟皇帝斗,跟太监斗,跟宫女斗,跟大臣斗,斗他个天昏地暗,斗他个其乐无穷,斗他个通天大道宽又阔.拍电视剧嘛,娱乐产业,没必要玩这么大的."
我觉得,这才说到点子上了.前面我们说过,清代的后宫是相对风平浪静的.更准确地说,清王朝对宫斗的"扩大化"是严防死守的,嫔妃,太监不但不准干预朝政,而且不得交通外人.乾隆一朝对后宫的管控尤其严格,乾隆元年,皇太后(即《甄嬛传》里的甄嬛)之弟从苍震门(内廷宫门)入宫谢恩,皇帝得悉,立即申明禁令:"苍震门系宫闱之地,未奉旨意,岂可擅将外人领入门内?将来移居慈宁宫,若如此轻易带领,成何体制?姑念初次,从宽免究,嗣后万万不可.其苍震门首领太监一并严传切记."乾隆七年,皇帝又立下《宫中现行则例》,严格规范内廷秩序.
通过种种管控,清王朝比较成功地在后宫与外廷之间建立了一道防火墙.有这道防火墙在,宫斗虽说不太可能完全避免,却无法玩大,玩来玩去,主题无非是妃嫔间的争宠,竞位,皇帝今晚到底会翻谁的牌子,如此而已,那点宫斗的火,烧不到外廷(慈禧时代的帝后之争是例外,但这段宫斗戏好像还没有大陆导演拍出来).这样的宫斗,是比较纯粹的宫闱争斗,甚至只是床闱争斗.
这样的宫斗题材,那些拍爱情剧出身的导演驾驭起来也比较容易,不涉历史风云,只关宫廷风月,怎么拍都不会过火,顶多有一点"办公室政治"的味道,既可满足现代人对帝王宫廷生活的好奇心与窥视欲,又不用担心被观众过度解读.
大明王朝的宫斗戏就不同了,参与进来的角色,不但有妃嫔,宫女,太监,还有皇帝,皇子,以及分成不同派系的朝臣,而且明朝的太监,还横跨内廷与朝堂两大领域.如果说,清代宫斗只是纯粹的宫闱之斗,明代宫斗则是波澜壮阔的朝政之争的组成部分:有些宫斗是内廷播下种子,然后藤蔓越长(zhǎng)越长(cháng),长到朝堂,结出了政争的瓜;有些宫斗是朝堂播下种子,藤蔓伸到后宫,结出宫斗的瓜;有些宫斗,与政争互为因果,纠缠不清.总而言之,大明的宫闱与朝堂之间,并不存在一道防火墙.
比如说,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有人手持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意欲刺杀太子.幕后指使的人,很可能就是郑贵妃.郑贵妃,万历皇帝最宠爱的嫔妃,爱屋及乌,皇帝便有意立郑贵妃所生儿子朱常洵为皇储,郑贵妃当然也这么盼望,也明里暗里运作着.但万历"废长立幼"的企图却受朝中大臣强烈反对,"章奏累数千百,皆指斥宫闱,攻击执政.帝概置不问,由是门户之祸大起".这就是晚明"国本之争".争到最后,皇帝迫于廷臣压力,无奈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梃击事件虽然发生在内廷,却是外廷旷日持久的"国本之争"结出来的瓜.
"国本之争"还结出了最后一个大西瓜--"红丸案".万历帝驾崩后,苦命太子朱常洛总算登上了皇位,是为泰昌帝,但他在位仅仅一个月,便死于一枚小小的红丸.红丸为鸿胪寺丞李可灼所献,但幕后主使可能还是郑贵妃.
"红丸案"之后又有"移宫案",泰昌帝暴毙后,皇长子朱由校继位,是为天启帝.泰昌帝生前有个宠妃李选侍,曾恃宠"凌殴"过朱由校的生母,又意欲挟持年少的朱由校,把持朝政,遂在太监魏忠贤的支持下,坚持与新皇帝一起住在乾清宫,最后却被事中杨涟,御史左光斗等朝臣逼着搬出乾清宫.这一次宫斗,外廷大臣直接参与了进来,也是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集团的第一场较量.
天启一朝又有新宫斗,主角是天启皇帝的乳母客氏及其伴食太监魏忠贤.说起这天启朝的宫斗,无疑更加精彩,要八卦有八卦,要狗血有狗血,要阴谋有阴谋,要党争有党争.客氏与天启帝的母子恋,客氏与魏忠贤的伴食关系,客氏对万历嫔妃的争风吃醋,都非常挑战我们的想象力;而这些宫斗的背后,又牵涉到宦官势力在明王朝的又一次崛起,晚明士大夫集团的派系分化,东林党人与魏忠贤集团你死我活的权争.
这样的宫斗大戏,导演们拍起来,一不小心就会弄成大明版的《纸牌屋》,再不济也是宫斗版的《大明王朝1566》.但是,你别看《纸牌屋》好像名气挺大的,其实这种题材很不好弄,也弄不好,驾驭的难度超过时下多数宫斗戏导演的把控能力.你也别看《大明王朝1566》的豆瓣评分那么高,当年首播时,收视率可是非常惨淡,始终未能突破0.5%.拍电视剧嘛,无非是娱乐观众,关键是女主角要赏心悦目,剧情要狗血又符合"成功学"原理,能get到大妈与年轻人的心.又何必吃力不讨好玩那么惊险?就算有导演想试试,投资人也未必愿意冒险嘛.
所以,我估计,《延禧攻略》与《如懿传》之后,我们还会看到其他以清宫为背景的宫斗戏.(本文首发于"腾讯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