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兆骞去世,他对儿子说出自己的三个遗愿,可是每一个都实现不了
清初才子吴兆骞去世时,曾对自己的儿子说出过三个遗愿,可惜的是,他的三个遗愿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而且他的遗愿背后,也透露出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清初才子吴兆骞的一生命运多舛,他本拥有美好的未来,却因为一场舞弊案的牵连,致使自己卷入官司,最后被发配至偏远寒冷的边疆宁古塔。清顺治年间,科场发生舞弊案,此案对社会影响极坏,甚至动摇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原的统治根本,故此顺治皇帝下令严查,将一大批考官革职查办,并将涉案考生发配至苦寒之地,吴兆骞便是其中的一员。
吴兆骞在宁古塔的生活十分艰难,甚至一度苦闷到想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幸运的是,当地掌管军权的将领对其十分恭敬,并请求他教授自己两个儿子读书识字。然而吴兆骞本是江南人士,冰天雪地始终难以成为他的归宿,命运之神肆意将其玩弄于股掌之中,却从未打消其归乡的渴望。
总算是上天开眼,在吴兆骞好友顾贞观的鼎力营救之下,朝廷终于将释放吴的事宜提上了日程。此时身在朝廷之内的纳兰性德与徐乾学等人也开始在朝中斡旋,并不惜花费数千金上下打点,最终使得吴兆骞赦令被颁布,他终于能如愿以偿的离开宁古塔,回到了京城。
宁古塔被当时的人们视作“地狱”,获罪官员甚至宁可从容赴死,也绝不会被发配至宁古塔。吴兆骞此次回京,也成为了当时的一个热点新闻,京城官员听到消息后纷纷前来祝贺。朝中好友徐乾学大设宴席,专门为吴兆骞接风洗尘,并安排前来祝贺的官员饮酒就餐。但比较遗憾的是,好友顾贞观却因为丧母服丧不能参加宴会,吴兆骞感到十分遗憾。吴兆骞心里十分清楚,自己只是一介落魄书生,朋友们都是朝廷栋梁之才,能够不嫌弃自己已经是友情至深,如此为自己款待他人,实在是天大的人情。
不过现实终究是现实,回到京城自然是好事,但酒宴之后,吴兆骞却又开始面对接下来的生计问题。吴兆骞身体瘦弱且患有顽疾,在宁古塔只能以教书为生,但在人才济济的京城,却找不到一项谋生的差事,这令其十分尴尬,毕竟堂堂七尺男儿竟然连自己都养不活,传出去实在令人笑话。恰在此时,纳兰容若出现在他的面前,他在不伤害吴兆骞尊严的情况下,请求其进入自己府中为自己的弟弟揆叙授读,每月为其提供银钱,终于解决了老朋友的衣食之忧。
康熙二十二年春天,吴兆骞已经在京生活了两年,此时家乡传来消息,称其母亲已经重病,请求见儿子最后一面。吴兆骞是一位大孝子,听到这个消息十分焦急,于是便踏上了归乡探母之路。初回故乡的吴兆骞心中百感交集,他以囊中的仅有的银钱筑造三间茅草房,为其命名为“归来草堂”,专门为母亲服丧守孝。然而吴兆骞如何也不会想到,久在关外苦寒之地生活的他,居然在自己的家乡因水土不服而染上重病。无奈之下,吴兆骞只能重回京城,寻觅良医为自己诊治,但病情却一再恶化,最后竟卧床不起。
吴兆骞深知自己时日无多,只能命人将儿子叫来床榻前,他话语低沉无力,为儿子留下了人生最后的遗言。根据《清稗类钞》记载,吴兆骞在弥留之际,满脸泪水的对自己儿子吴桭臣说:“吾欲与汝射雉白山之麓,钓尺鲤松花江,挈归供膳,手采庭下篱边新蘑菇,付汝母作羹,以佐晚餐,岂可得耶?”意思是说,我想和你一起在长白山上射野鸡,一起垂钓松花江中的鲤鱼,一起采下篱笆外新鲜的蘑菇,为你的母亲做一道美味菜肴,现在来看应该是不可能了。
在平常人看来,吴兆骞的三个遗愿似乎十分简单,但去长白山射猎,去松花江垂钓,到宁古塔采蘑菇,在清朝时期,这无疑是三个不能实现的奢望。与此同时,我们也能发现,尽管吴兆骞极力想摆脱被流放的命运离开宁古塔,但关外冰天雪地的气候,早已将其变成了一位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其最后的愿望也自然而然地落在了关外的白山黑水之间,
吴兆骞的葬礼由纳兰性德料理,儿子吴桭臣扶其柩回乡,并将其葬于吴县尧峰山东薛家湾宝华山采字圩祖茔,其父吴晋锡墓旁,算是让父亲吴兆骞彻底回到了故乡的怀抱,令他永远安眠于地下。
参考资料:《宁古塔往事》 赵立松著 黑龙江出版社出版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