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中国话夹带英文单词,你周围有这样的人么?世界语言鄙视链
现如今在很多大公司工作过的朋友会发现,一些人在开会或者做报告时都会冷不丁在一堆汉语中揉进几个十分扎眼的英文单词,尤其是在外企工作过却没有留学经验的人,这一习惯就更加要命了,甚至在平时谈话中都改不了这个毛病。
其实对于那些真正在外国生活很长时间的中国人来说却很少这样做,这些人一般跟外国人交流用外语,回国跟同胞交流自然就用我们的母语——汉语。对于这个问题,李开复还曾经在自己的微博上调侃了一下:
的确,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糅合在一起,既不方便,也不美丽。
于是乎有人吐槽这是一种崇洋媚外的行为,也有人认为这是受西方文化影响而产生的行为。实际上,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觉得一部分中国人的这种奇葩行为是对欧美文化的奴颜婢膝,那我们不妨看一下100多年前美国人是如何跪舔法国人的。
美国建国历史只有200多年,在此之前的岁月里,它一度作为欧洲人的殖民地存在,虽然最开始的一小撮欧洲移民是一些欧洲清教徒,但后来大批量的移民则是在欧洲大陆穷得活不下去的人,以及罪犯被发配到这蛮荒之地。
由此可知,美国白人的祖先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被欧洲主流社会淘汰的社会“渣子”,欧洲原住民们看他们不起,而他们自己本身也因为出于自卑对十分推崇欧洲文化。
或许很多人想象不到,当初英国宗教改革的时候,背地里干得最多的事情便是盗版欧洲大陆的文学著作和科技著作,后来作为英国殖民地的美洲大陆也有样学样,大肆盗版英国书籍,这行为一直持续到19世纪中叶。
在很多人眼里,似乎英国和美国一直在引领着欧美国家,实际上,如果我们拉长时间线便会发现,这两个国家只是在近200多年的时间里跑在了前面,再往上溯更久远的时间,其实欧洲大陆才是他们的经济和文化殿堂,这种影响深入骨髓,以至于英美后来居上的时候这种影响依旧存在。
举个例子,在19世纪美国东海岸的很多高档餐馆中,主厨往往会在英文菜单中的一些英文菜名写加入法语冠词le,或者将一些法语单词混入英文菜名中,不为别的,只为了看上去更高大上一些。
比如:
Flounder sur le plat
盘装比目鱼,其中额外加了法语冠词“le”
再比如:
Sirloin steak aux champignons
西冷牛排配蘑菇,其中“aux”为法语中的助动词,为“配”的意思。
在菜单中融入法语的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初,尤其是美国东海岸的高端餐厅,这些餐厅中菜单融入法语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普通餐厅,自然这些菜的价格也成倍增加。
由此可知,在当时大部分美国人的心目中,跟法国文化或者法语沾边的一些东西,立刻的身价倍增,说出来都会让自己变得比周围人高大上许多。
从路易十四到拿破仑,法国在欧洲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中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它的首都巴黎也因此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的中心,这种认知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烙印深深篆刻在美国移民的骨子里。于是乎,很多类似暴发户的美国人要么去欧洲娶一个法国妻子,要么去拍下法国珍藏的艺术品。
我们还会发现,即使一战二战后美国成为了实际上的世界老大,但美国人还一时没有适应从底层百姓到领袖角色转变,所以在奥黛丽·赫本主演的《窈窕淑女》中已然将所谓的伦敦腔当做上流社会标签,一直到最近四五十年,美国真的已经成为超级大国,美国俚语在逐渐抬起头,有了稍许“语言”上的自信。
我们熟悉的《罗马假日》中的男主角格里高利·派克,在遇到前来采访的法国记者后,便将对他略有动心的奥黛丽·赫本抛在了脑后,转身迎娶了这位金发碧眼的法国美人。
由此可以看出,即使是那些已经完成阶级跃迁的美国人,骨子里对欧美文化的奴颜婢膝依旧被保留了下来,只是最近几十年,这种痕迹逐渐消散罢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看,现如今国人对英语的奴颜婢膝,其实也没什么,这完全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现象,因为早在100多年前,放荡不羁的美国人也干过类似的事情。
只是这并非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本质上还是自身信心不足的表现,需要用外在的符号标签来增加自己的社会认同度,但殊不知,中国已经不再是百年前的贫弱之邦了,如今已然崛起,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难道不应该与时俱进,变得更加自信些吗?不然很容易让外人看了笑话。
2021.05.30(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