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毅:四季晨昏方位不同,同一种病的治法理应不同(上)

先看视频

以下为视频内容摘要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主源头

《周易》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组成,是中华文化的主源头。

“《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三圣指的是伏羲、文王、孔子;三古指的是上古伏羲画八卦,中古周文王在八卦基础上画六十四卦,同时配上卦辞和爻辞,然后下古孔子作《易传》,注解《易经》。

《周易》的地位,它在汉代是六经之首,六经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到了魏晋成了三玄之冠。玄学在古代是高级的学问,讨论的学问都是很玄妙的。三玄是《周易》《老子》《庄子》。

为什么《周易》是三玄之冠?老子跟庄子都是文字,不管多么深奥,它的解读相对容易。而《周易》是什么?《周易》是符号,符号的可解读性丰富得多,不同学派、不同门类、不同领域的人,解读同一个符号,得的启示是不一样的。所以这里存在着很大的解读空间。

到隋唐成为了十三经之首,到了宋元成为了群经之首。它排第一的原因是因为它的思维方式引领诸经,也就是大部分的经典其实是在《周易》的思维方式笼罩下,包括《黄帝内经》。我们学中医就是追到《黄帝内经》,以为那就是源头,其实源头的源头是《周易》。古代中华文化,不管是科学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基本上其说理方式跟思维方式都是在《周易》体系下,他们在同一体系,相通性很大,所以可以相互借鉴。

如果你参加《周易与中医学》这个课程,学完之后你发现用这套方法来解读中医,是把中医解得简易了。为什么?《周易》就是三个易,第一个,核心思想是变易,讲变化之道;第二个是简易,大道至简;第三个是不易,也就是说它讲的原理是千古不易的。所以《周易》的其中一个核心是简易。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有这么一句话:“易之为书,推天道而明人事者也。”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推导出来的,既然是推天道而明人事,那么在医学上就是“易之为书,推天道以明医事者也。”“易”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学、以逮方外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就是说,各领域都可引用《周易》的符号、易图和它的思维方法来解说问题。

太极—四象—八卦

《周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辞上》来源于《易传》,所以严格来说,对中医学的思维方法和实际操作影响比较大的,不是《易经》本身,而是孔子的《易传》。包括先天八卦、后天八卦、太极、四象,这种形成文字的概念是在《易传》,而不是《易经》。

简化太极图

“太极”,我们最常看见的是这个太极图,这个不标准。那标准的太极图在哪里?我们在课堂上再讲。这是简化太极图,好用、好看,关键是好画。

这里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是什么?两仪是阴和阳。这个图有阴有阳,白色代表阳,黑色代表阴。既然这里有了阴阳,本质上就是两仪图。“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示意图

这个四象图意味着什么?阴阳是四象的前身。那我们再倒推,太极是两仪的前身,那就意味着太极其实未见阴阳。所以我刚才说常见的太极图其实不是原生态的,但是由于大家都把它叫太极图,所以现在也没必要改。

“四象”是什么?学中医的人,对这个名称内涵不陌生。太阳、太阴、少阳、少阴这几个概念来自六经,但是几乎没有老师告诉你,“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来源于四象。我们的六经“阳明”“厥阴”这两个概念是在四象基础上,中医学因应自己的六经体系,人为地加了两个上去,它本身不是阴阳体系之中的固有名词,而是中医学学科类的拓展名词。

我们看四象的内容。看它的画法,我们可以把中间的太极图当作地球,中间有一条灰色的线就是地平线。

“太阳”相当于中午日到中天,能看见整个太阳。

“太阴”相当于半夜12点,人站在地平线是看不到太阳的,全黑。太阴也叫月亮。

“少阳”相当于早上太阳在东方升起,看到半轮红日。

“少阴”相当于傍晚太阳下山。

太就是多,太阳就是阳最多,太阴就是阴最多。少阳,阳有了,不算多;少阴,阴有了不算多。

少阳有一个趋向,向太阳方向发展上升。而少阴是向太阴方向发展下降。四象的意蕴就比两仪要丰富,两仪阴阳就是分类,哪些属阳,哪些属阴。

你有没有发现,四象已经有了量化的表现。此外它还有一个趋向,少阳往太阳走,少阴往太阴走。第三,少阳是从太阴发生出来的,所以下半部分是阴,它是向太阳方向走,上半部分是阳。

少阳变成太阳

再看少阴,少阴是从太阳发生出来的,所以下半部分代表根源是阳,上半部分代表发展方向,往阴走。所以有了量的变化,有了趋向有了来源,也就是说四象的意向比两仪更丰富。

少阴变成太阴

“四象生八卦”。再来看八卦。

卦的基本符号:一横不断的是阳爻,断开来的阴爻。八卦是由阴爻、阳爻按三重叠的方式出现。一个阳爻一个阴爻,代表了两仪。四象怎么表达?太阳两个阳爻,太阴两个阴爻,少阳下面阴爻上面阳爻,然后少阴上面阴爻下面阳爻。

你会发现两仪、四象、八卦是一层层往里深挖的,从太极到两仪到四象到八卦,它们的说理越说越细,越说越有层次感。今天由于时间有限,八卦可能无法充分展开,主要让你们领略的是两仪、四象。

天人太极相应

首先看天人太极相应,我把刚才的四象变成了一个时空图。

昼夜晨昏:一天之中光明最高、温度最高是中午,所以午放在最高处;一天之中最黑暗的、最冷的是半夜,夜在最低处;早上阳气有了,温度慢慢回升,然后明亮度增加,放左边;傍晚太阳下山,温度减低,明亮度下降,放右边。

一年四季:夏天最热放到最高处,冬天最冷放在最低处,春天回暖放左边,秋天转凉放到右边。

东南西北方位:南方最热,放太极的顶点;北方最冷,放最下面;东方太阳升起的地方,放左边;西边太阳下山的地方,放右边。

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东南西北,整个时空框架就搭建起来了,中医的天人合一理念就由此可以落到实处。

刚才讲推天道明医事,时空框架搭建起来了,那就可以做到什么?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是老子并没有讲清楚这个道,没有告诉你怎么效仿。谁告诉你?孔子。孔子有一句话: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道落到阴阳,阴阳可以构建时空框架。什么叫道?道的其中一个解释是天地自然的规律,昼夜晨昏跟春夏秋冬是周而复始的东西,完全可以把它当作天道,然后就可以推导了。

上面这个太极图构象的原来模型是地球。地球人站在地球观察宇宙,既然地球就不是一个平面的图,而是一个三维的球体,那除了上下左右方位,它应该还有内外。

比如这个箭头指过来东南方,从春夏看,那么地球是阳在外阴在内,天人合一也应该是阳在外阴在内。

假如是从秋冬这个角度看,那么就是阴在外阳在内。

两者有什么区别?比如春夏之间,人体阳气分布到体表,腠理就疏松,阳气便于发散出去,这样便于发汗。而秋冬是寒冷的,阴在外阳在内,那么腠理是致密的。

1

春夏VS秋冬

若得了外感风寒,春夏感一次,秋冬感一次。若很粗糙地辨证,大概是用麻黄汤。那麻黄汤春夏用还是秋冬用效果更容易显出来?春夏。

麻黄汤

麻黄  桂枝  杏仁  甘草

麻黄汤用于风寒犯肺,也可以表达为表寒证。春夏之间,人的阳气在体表,腠理疏松,汗容易出来。正常生理是表热,病理表现是表寒。这个时候用麻黄汤,不需要太多,轻剂量就能达到发汗效果。但是秋冬同样外感风寒,治则一样,还是用麻黄汤,可能需要的量更大一点。

2

上午VS下午

我们再把刚才例子的时间间隔缩小一下。因为一个人很难春夏感一次,秋冬感一次,程度还差不多。这个人同样外感风寒,一天之中用麻黄汤,你说是上午到中午用更佳,还是晚上用更佳?上午。

3

南方VS北方

还是同一个原理,上午的时候阳气在体表,这个时候同一付方,麻黄汤这个时候吃,效果更明显,晚上可能会没那么明显。东南方的人,麻黄汤的用量不需要很大,疗程不需要很长;西北方的人麻黄汤需要增量。

推天道明医事。但是现在医生大多嘱咐用药饭前饭后,从对胃肠道刺激的角度考虑。这并不是中医的原生态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太极图指导感冒治疗

我在治疗感冒时,用得最多的是桂枝汤,第二个是三仁汤,三仁汤治湿温。首先广东热,其次比较湿,再加上现在的暑湿季节特别容易出现湿温。怎么判断湿温?首先最简单的判断是舌红苔黄腻。但是这个舌象在广东人当中很常见,很难只根据舌象就判断是湿温。

其实最容易判断的是感冒时候发热的热型。首先午后热身,中午之后加重。另外一个是身热不扬,意思是一开始摸他不觉得很热,但是越摸越热。第三个汗出热不解。我们就用太极图来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午后从阳入阴,阴主湿。我们把湿温的要素简化,就是湿跟热,温热属阳,湿属阴。假如湿温发热,若出现在早上,早上阳气在体表,热容易透出来,所以即使是它不减退,至少它不加热。但是一到了中午之后,是阴在外阳在内,湿把热裹在里面。湿为阴邪容易阻遏气机。气一憋住了,容易郁而化热,那就热上加热。

为什么汗出热不解?因为湿在外,用了药物湿排出来了,可里面的热没那么容易透出来。但是我们现在有个惯性思维,一看见小孩、大人发热,首先关注他的温度有多高,很少会考虑早上、下午、晚上的对比。广东人发热,有五到七成是午后加重,湿温的可能性很大。

所以,任何中医的症状疗效其实有内在机理,你如果把内在机理弄明白了,治疗起来很方便。

三仁汤

杏仁  生薏苡仁  白蔻仁  半夏

飞滑石  白通草  竹叶  厚朴

三仁汤是一个很奇怪的方。整个方没什么清热的药,而且祛湿也不算强,但是它就是有效。它充分利用三焦的概念,三焦是气跟水液运行的通道,由这个例子可以了解到,中医的东西是有据可循。

按照这个太极图,你能推得出人的春夏秋冬、昼夜晨昏、东西南北的生理状态不同、病理状态不同、诊断的不同、治疗不同、用药不同。

比如针灸,南方人用效果好还是北方人用效果好?南方人。南方人阳气浮在体表,针入气应;北方人阴在外阳在内,气应更难一点。针灸上午好还是下午好?上午好。上午阳气在体表。出太阳的时候好,还是阴雨天效果好?出太阳的时候,因出太阳时人体阳气浮在体表,依次类推……所以中医的好处是可推。

我们现在学的所有中医药教材是事无巨细地告诉你那个理,没告诉你怎么推。而且这个理说得没人家西医细致,所以容易下意识地觉得中医不如西医,为什么?说理不够西医细致,大的思路又不会推。但是若会推的话,根本不需要描述那么细,细节可以自己推导,这才是中医。

来源:正安文化广州,转载请注明出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