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芸:贫穷不是原罪,放弃努力才是
贾芸是《红楼梦》中的一个小人物,对他的评价是毁誉参半。这可能要“归功于”高鹗的续书。后四十回,贾芸如同突然得了失心疯,变成助纣为虐,贩卖巧姐的“奸兄”。
这不应该是贾芸的样子。前八十回,他聪明机变,能说会道,虽有些小心机,却不是一个奸邪之人。
1.
甫一出场的贾芸,并不讨喜。
宝玉外出时,正好碰到贾芸。宝玉看贾芸斯文清秀,笑着说:“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像我的儿子。”
贾琏笑宝玉不害臊,说贾芸比他大四五岁呢。贾芸却赶忙笑着接口说:“如若宝叔不嫌侄儿蠢笨,认作儿子,就是我的造化了。”
讨好奉承的贾芸低到了尘埃里,为了攀附权贵,他仿佛没有自尊,仿佛不知羞耻,这样的他让人实在喜欢不起来。
晴雯曾说:“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她从不觉得低人一等,她宁肯得罪主子,也不愿意受那口软气。而贾芸,堂堂男子汉,还不如晴雯那个丫鬟骄傲。
宝玉让贾芸明天到书房去,和他说说话,带他去园子里逛。
这不过是宝玉这个公子哥一时兴起,随口无心的一句话,可贾芸放在了心上,当了真,第二天就去书房等着,可宝玉没有出来。第三天,宝玉一大早就去北静王府了,他又呆呆地坐到晌午。
此时的贾芸如同他的影子那般弱小,那般无助。这样的他,似乎只配得到一声不屑的嘲讽。
2.
没有人愿意这样卑微的活着,看得见的是卑微,看不见的是心酸。
同样是贾府子孙,宝玉与贾芸有云泥之别。宝玉是众星捧月的活宝贝,贾芸是无人问津的小可怜。
宝玉在悠然消磨时光时,贾芸已经开始肩负养家重任了。
父亲早丧,贾芸与寡母相依为命。家里既没一亩地,也没两间房,日子清贫。
他的母亲,勤劳、温柔,但并不会巴结、讨好人。她不像贾芹的母亲那般会奉承,轻松为贾芹谋得一个不错的差事。
他的舅舅卜世仁,精于算计,长于说教,摆着长辈的架势,却不肯提供一丝一毫的帮助。
贾芸只能靠自己。
他求了贾琏多次。贾琏说,前天有件事,你婶子再三求我,就给了贾芹,她许我说栽种花木的事情出来,一定会给你。贾芸听了,半晌无话。
满心的希望化为灰烬,他如坠冰窟。阳光普照,他只觉得冰冷刺骨;街市繁华,他只觉得孤独无助,他似乎被这个世界抛弃了。
这半晌,他的心里惊涛骇浪,他的脸上若无其事。
穷人的孩子没有那么矫情,也没有多余的时间精力去安慰自己那颗备受摧残的心。
穷人的孩子,生存是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问题。
3.
出了荣国府,贾芸一路都在细细思量,好容易想出一个主意,就直奔舅舅家。
谁知香料没赊来,被舅舅好一通数落。
贾芸赌气离开,只顾低头生闷气,不想撞到了他的邻居倪二。
贾芸和倪二吐槽卜世仁,倪二安慰贾芸不要烦闷,还借给贾芸十五两银子。贾芸却不敢轻易接。他谨慎,他小心,他无所依靠,所以不能出错。
短短的几秒钟,贾芸的脑子里已细细盘算了一遍:倪二是专门放重利债的,他的钱并不是那么容易借的;但倪二有义侠之名,他今天主动借钱,若不接是打了他的脸,反而容易生事,不如接了,以后加倍还他就是。
接了这钱,贾芸心内还是不安,他担心倪二是喝醉了酒才如此慷慨,明日酒醒会加倍要利钱,他也担心这钱不够数,就跑到一个钱铺将银子称了称。
这样的贾芸不够豪爽,不够潇洒,让人有些瞧不上。他注定不会是《水浒传》里叱咤梁山的英雄好汉,他只是俗世红尘中摸爬滚打讨生活的普通人。
贾芸买了冰片、麝香,在凤姐院子门口等她出来。一口一个婶子,他叫得亲热。
他的姿态放得很低,有所求的人,总是卑微的。
贾芸夸凤姐能干,夸凤姐周全,夸得凤姐满脸带笑,不由停下脚步和他谈起来。
贾芸趁机送上香料,他不说是自己买的,只说是朋友送的,说别人不配用,只有凤姐才配用。
话说到了凤姐的心坎上,礼送得恰合时宜,他的事,也就成了。
4.
种花草树木的事情终于落到了贾芸手里,他拿到二百两银子,还了倪二,买了树苗,还余一百多两,家里的生活彻底得到了改善。
说起来,贾芸算是《红楼梦》中唯一靠得住的男性了吧。
他不是言情小说中潇洒不羁、风流倜傥的光辉男主角,他是现实生活中沉默可靠、贴心周到的经济适用男。
他孝顺体贴,怕母亲生气,不告诉她被舅舅数落的事情;得到差事,拿到银子,他第一时间跑回家告诉母亲,好让她高兴高兴。
他聪明机智,求贾琏不成,转头去求凤姐。他抓住凤姐的弱点,投其所好,赢得凤姐的欢心,得到了差事。
他能言善辩,凤姐、宝玉,他能巧妙讨好;倪二、茗烟,他也能周全应对;卜世仁没道理的话,他也能有理有节反驳。
他踏实能干,拿到银子,第二日就去买树,第三日就进园子里种树。宝玉、凤姐生病时,他带着小子们轮班看守。
他重情重义,贾府破败,宝玉、凤姐被囚在狱神庙,亲朋好友唯恐惹祸上身,都避之不及,只有他和小红前去探望。
这样的贾芸,平凡而不平庸。他直面人生的艰辛,不屈不挠的奋斗,洞悉世事却仍保有内心的纯净与骄傲。
这样的贾芸,卑微而不卑贱。他曾为了生存,低了头,弯了腰,赔了笑脸,失了脸面,他丢掉了虚无的尊严,得到了实在的利益。
这样的贾芸,是生活的智者,是家人的庇护!
作者:楚宛,本文为少读红楼原创作品。